146存在主義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46 存在主義
146 存在主義

cúnzai zhǔyì

EXISTENTIALISM

參閱: 145145 存在  344344 哲學  140140 西方哲學  119119 主體  164164 自由


(一)概念說明: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也許不能視為哲學思維中的一個統一學派;可能更恰當地說,它是某種哲學思想的方式。一般而言,存在哲學家大抵都對西方哲學的許多主流傾向表示不滿。如他們對「一般存有物」(beings-in-general)的關注,而罔視人類存有與非人類存有之間的極大分別。因而存在主義一般而言都是反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不能把握人的存在;自由抉擇才能把握並實現人的存在。準此,存在主義多強調「主體性」(subjectivity)的重要;雖然客觀真理不容否定,然而要認識人類存在層面的真理,唯一的方法只有通過主體位格的參與。其次,人對存有的認識必須始自他自己的位格存有,從自我認識開始才能擴展到其他一般存有。然而存在哲學家大抵都不願對人的存在給予細節的、具體的描述;為他們來說,每一個位格主體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超越一般的分析與描述。

(二)存在主義(對人的存在而言)的幾個特點:

(1) 首先是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人和自然界的事物不一樣;他並沒有一些早已界定好的天賦本質,就好像一些早已實現的可能性一樣;相反地,他的本質,仍然在他面前;等待著他去把握、去實現。因此,存在哲學家大都反對人的本質可以藉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如人學、社會學等)而得知的說法。

(2) 其次,就是所謂「墮落」(fallenness)的概念。人類的存在或多或少總與它真實的模式有點距離。例如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便有「不實在的存在」(inauthentic existence)的說法:他所指的是人逃避對自我的責任,把自我埋沒在普通的或典型者群中;或者,純由科學的範疇去理解自己的存有,這些存在都不是「實在」的。另外,猶裔哲學家布柏(M. Buber, 1879-1965)則有人自我沉沒在「它」的世界(the world of it)的說法;如此,人將無法達致他位格存有的成長(這種成長只能在我─ 你的關係中達成)。此外,雅士培(K. Jaspers, 1883-1969)和馬賽爾(G. Marcel, 1889-1973)都有類似的說法。

從另一方面來說,所有存在哲學家都同意,從虛假的存在改變到真實的存在模式的可能性。布柏便說過,從過份沉迷於「它關係」到向「你」開放的改變,便能導致真實的位格存有。雅士培則以為在「哲學的信仰」中,人便可與他真實的、超越的自我相連,也與神相連。馬賽爾指出要達到位格存在的實在性,人必須擺脫自我中心的「擁有」態度,而把自我「約定」(engage)給大眾,給神。

(3) 其三,對主體感情、情緒等的重視。這些感覺不是主觀的、或縱情的;反之,它指出存有某些很易被人忽視的向度。如沙特(J.P. Sartre, 1905-1980)對「嘔心」或「厭惡」(nausea)的分析說明,這種情緒指出感覺主體對生命的勞碌、世界荒謬可笑的無奈。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焦慮」(anxiety或德文Angst)態度。人焦慮的根源不是世上個別的事物,而是人類本身的整個狀況;它顯露出人作為自由和有責任感的存有物卻如何不滿於經驗中的自我的事實,以及他戰慄地醒覺到實現存在的可能,即人可以改變自己,成為真實的自我。

(三)大抵說來,存在哲學家們對現代文化和文明多抱持著相當批判的態度。他們強烈地反對當今的廣大社會(mass-society),以及它模糊或否定個人存在的實在性的可怕趨向。他們也抨擊現代社會對大眾傳播的誤用,以及在工業技能下現代人的過量工作,以致把他們非人化、非個體化。此外,他們也強烈反對現代的「科學主義」(參 639639 實証主義);這種甚至可以稱科學的崇拜或偶像化的現象,視科學為認識世界的主要(或唯一)根源,漠視了位格存有在整個實在界中的重要性。

(四)某些哲學家曾經系統性地試圖把存在主義應用到基督宗教的思想去。這種做法卻受到不少批評家的抨擊。有些保守的新教人士甚至認為不管應用任何俗世哲學來詮釋基督宗教都無可避免地造成扭曲與蒼白。況且,存在主義只是二十世紀的黑暗與失望所造成的文化產物而已。與基督宗教委實大異其趣。抑有進者,抨擊者還指出存在主義基本上是人文的,在它內沒有為超越性預留空間。最後,當一位神學家,如巴塞爾大學的布里(F. Buri, 1907- )企圖極端而全盤地綜合基督教和存在主義的時候,他最後很可能以否定超越性,甚至天主的特殊行為告終;否則也會變成極端的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和以人為中心的思想。

(五)不少存在主義的神學家也企圖為此事答辯,探討人類存在的哲學也許比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提供更適當的管道以傳遞基督教義。因為大部分的存在哲學家都深受基督宗教傳統的影響,且看海德格的人學,深受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童斯史各都(Duns Scotus, 約1265-1308)及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影響,而雅士培的聖經傳統亦清晰可見,更遑論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及馬賽爾了。存在主義代表著對科學崇拜和技術萬能這種淺薄的烏托邦式的樂觀主義之反動。最後存在主義可以幫助基督徒們更清楚地窺見基督宗教神學的本質,以及它與當代文明、文化及思想的關係。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