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zhōngguó gèzhǒng sīxiǎng diǎnfàn
PARADIGMS, CHINESE
參閱: 47047 天地 68068 中國哲學 304304 思想典範
671671 儒家 619619 道家 208208 佛教 491491 陰陽 48048 天地人合一
(一)概念說明:中國各種思想典範Chinese paradigms指在中國思想範圍中領導性的多種思考模式。
從事比較哲學工作時往往有人喜歡過分簡化。梁漱溟(1893-1988)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採取叔本華(A.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意欲」說,認為西方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因此產生科學與民主二大文化;印度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特色;中國則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主。一般說來,中國思想比較偏於實際與具體問題,比較喜歡和諧。然而,中國思想從古代至今,曾經歷過很大的演變和思想典範的轉變,絕非祇遵循一種思想典範而一脈相承。
(二)中國思想歷史:
(1) 中國最早期的文獻大家都公認是甲骨文,那是古代帝王為了政治目的求神問卜的卜辭,奠定了最早的中國思想典範。它顯示出對至高上帝的信仰:祂對大自然與政治命運有絕對的控制權力,大自然的某些現象則顯示出上帝的旨意(尤其甲骨焚燒後的紋路)。
繼甲骨而起的金文與《尚書》大體上繼承了甲骨文的思想典範。但在它的基本架構之下產生了下列的發展:《尚書》思想主題擴展到政治、道德、主宰之天或上帝、大自然、大自然與人事規範、大自然與人事的互相感應。這些思想散見於《尚書》的各篇章中,尤其可見諸約於公元前七世紀寫成的〈洪範〉中。〈洪範〉的特色是有系統地說明各種規範,尤其說明道德規範的重要性,而上帝則是九種大規範的制訂者;同時強調上帝至高權力及人文(規範的履行)的重要性。這是在不放棄甲骨文思想典範的條件之下擴充了新的內容。
(2) 孔子的《論語》與《墨子》基本上遵循〈洪範〉的思想典範。像「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第十七17)就表示出四時與百物都遵循自然規範而展現,但這一切同時是主宰之天的功績。《墨子》也把一切「義者」「正者」歸功於天意天志(天志下第廿八);又說:「若豪之末,非天之所為也」(天志中第廿七30~31,40~41。此句意指:「若豪之末,莫非天之所為也」)。此外,他又把「天志」與輪匠之規矩相比。這些思想本身並不反對宇宙間的自然規範。然而墨子的另一些言論使人相信鬼神事必躬親(公孟第四十八76~79),似乎不再有事物本身的規律可循。
(3) 《尚書》與《墨子》太強調上帝於此世直接福善禍淫,而事實卻未必如此,因此《詩經》中的一些詩句開始怨天,進而懷疑。終於由戰國亂世時代的一位天才思想家在《道德經》中讓宇宙間的常道替代了主宰性的上帝或天。這是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典範轉變。道德經思想復經另一位文思並茂的莊子加以發揚,奠定了道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除去常道以外,道家思想格外注意天地人一體及道為宇宙根源的想法。而「天」字則完全指大自然。
(4) 道家思想的最大勝利在於征服了當時的「顯學」儒家。戰國末期的最重要儒家思想家荀子一方面批評《莊子》和《老子》,同時卻全部吸收了由陰與陽構成的道為宇宙根源的說法。約於同時代成書的《易傳》亦然。由於《易傳》一向為人視為儒家典籍,因此戰國時期以降的儒家顯然發生了意義深長的思想典範轉變:他們一方面仍忠於孔子的淑世理想,但多半已不再相信至高上帝具獨立的位格性。這在漢代董仲舒思想中最為明顯:表面上他相信至高上帝能夠頒布命令,實則上帝與自然界的天已融合為一。
(5) 宋明理學則是熔儒家、道家、佛學思想(尤其禪宗)於一爐。其代表人物如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等都被後代人奉為生活圭臬。儘管他們在修養與治學各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卻都接受儒家以仁為中心的淑世主義、道家的宇宙觀、佛學的修養方法。由於他們的思想與實踐在儒與道以外還受到佛學影響,可以說已形成略微不同的思想典範。
(6) 當代由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所倡導的現代新儒學又加上一些西方思想,如柏格森、斐希特、黑格爾與康德,在宋明理學之外注入了新的因素,可以說形成了新的思想典範。
針對基督宗教而言,現代新儒學往往喜歡引用佛教的自力─ 他力之說,視基督宗教為主張他力,而佛教與儒學均主張自力。其實初創時的儒家並不否認超越於此世的「天」與「天命」,儒家一貫的淑世情懷也很接近基督宗教。而最初主張道法自然,而無須外力助佑者並非儒家,而是道家。但無可否認,這一類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或科學主義連在一起,幾乎構成多半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典範。
(三)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已習於把西方現成的思想搬入:科學主義、民主政體與馬克思主義。然而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無法解決經濟問題,而且也無法提供每個人有人權的哲學基礎。此外,即使解決了經濟現代化的問題,人自身的問題依舊無法用科學解決。未來中國是否需要新的思想典範,於焉又縈繞許多人的心靈。新的思想典範大概不能由當代西方哲學取得,因為當代西方思想正處於多元不清楚的時期: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中國哲學是否能再度推陳出新,替現代人提供一個更好的思想典範呢?
參考書目: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問學出版社,1977,24,55。
項退結,《人之哲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2,第六章。
項退結,《中國人的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項退結,《中國民族性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初版,第三章。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一、七、十各章。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