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175 自然渴望
175 自然渴望
zìrán kěwàng
DESIRE, NATURAL
參閱: 11011 人 492492 超性 176176 自然與恩寵 167167 自然主義
(一)概念說明:天主教神學家要到士林學派(參 20020 士林學派)的時候才開始討論自然渴望natural desire享見天主的問題。那時,有關自然的概念在哲學上已經達成,而本性和超性的分別也獲得了澄清。十三世紀,這個問題是在人對天主及全福的認識這脈絡下討論的,現代人則希望藉此討論顯出超性並非一些在本性以外的東西,而自然渴望享見天主則是連結本性和超性的橋樑。
(二)研討反省:二十世紀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多瑪斯及其十六世紀的詮釋家身上;對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而言,面對面享見天主是超性的事,它超過人本性能力,也絕不由於人的本性使然。然而人的心靈卻自然地渴望享見天主,因為若非如此,他便無法得到滿足。問題卻是:天主可否讓人的自然渴望永遠得不到達成。抑或,人是否有權得到這種超性事(享見天主)?多瑪斯本人從沒有明白回答這個衍生出來的困難問題。他只說,直觀地享見天主為人是可能的,但是從可能到事實卻必須依靠超性恩寵。自然渴望只顯出人有這能力接受這超性的提昇,卻沒有要求這提昇的權力。
多瑪斯含蓄的理論引起詮釋學家的多方揣測。以下只略述兩人的意見。西爾維斯特(F. Silvester of Ferrara, 1474-1528)認為自然渴望是導出的(並非天生),人首先須認識天主(第一個原因),才能渴望享見祂。巴搦(D. Bez, 1528-1604)也同意自然渴望是導出的(來自對受造物的認識)。這種渴望是自然的、有條件的(如果享見是可能的話)、非自力的(就它本身不能得到它的目的)。今日多瑪斯主義者的看法多數結合上述二人的立場,即自然渴望是導出的、有條件的、非自力的,它渴望的對象是創造者天主。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