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加利剛主義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29 加利剛主義
129 加利剛主義

jiālìgāng zhǔyì

GALLICANISM

參閱: 137137 地方教會  412412 教會史  617617 意識型態

268268 宗教心理學  421421 教會與文化  423423 教會與國家


(一)概念說明:加利剛主義Gallicanism不是一種單一的思想,而是一套包含整個神學及政治理論、管理及法律實施、以及宗教情緒的複合體。風行於法國(拉丁原文為Gallia),為時甚久。從中古時代後期直到法國革命為止,加利剛主義與某種法國天主教會的自我肯定不可分離。在多樣的加利剛主義中,大致上仍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特色:1)法王在世俗事務上的獨立性。2)大公會議相對於教宗的優越性。3)以古法典為名,法王與法國聖職聯合以限制教宗對國家內政的干預。總言之,那是一種甚富法國特色的反羅馬主義。

(二)簡史:

(1) 加利剛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即西方宗教分裂結束前後。1438 年,法王公佈《國事詔令》(pragmatic sanction),其中裁定了多項有關教會的事務,如大公會議的權威、聖俸的發放、選舉、上訴、祭獻等等。該詔令一直被視為加利剛教會的憲章。

(2) 嗣後的幾個世紀,法國與羅馬教會一直紛爭不斷。這爭執在1682年法國聖職人員所通過的宣言中達到白熱化。該宣言包括四大要點:它肯定大公會議的權力;強調教宗權力的執行必須符合法國教會的習慣;而在信仰問題上,教宗雖然享有最大的主權,然而他的判斷若沒有普世教會的同意,仍然不是不可改變的。

(3) 1690年教宗亞歷山大八世(Alexander VIII, 1689-1691)譴責了該宣言。然而在十八世紀前期,加利剛主義雖然比較和緩,卻還未完全絕跡。1790年,法國的《民事》憲章(Civil Constitution)中斷了法王與聖職的關係。從法國來看,加利剛主義就失去它內在的力量及動機;從教會來看,梵一大公會議(1869-1870)在宣佈教宗不可錯誤性的信理時,已把加利剛主義的根完全拔了出來。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