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221 亞里斯多德主義
yǎlǐsīduōdé zhǔyì
ARISTOTELIANISM
參閱: 344344 哲學 140140 西方哲學
186186 多瑪斯學派 300300 柏拉圖主義 441441 基督徒哲學
(一)概念說明:亞里斯多德主義(或亞里斯多德學派思想)Aristotelianism重點並不指亞氏本人的哲學,而是指那些亞氏以後追隨他的學說、概念或方法的人之理論。然亞氏本人與亞氏主義者的學說,有時的確有很大的差異,但後者的思考方向畢竟或多或少以亞氏本人為依歸。
(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生於史他支那(Stagira)。年十八進入柏拉圖學院,逗留了二十年。亞式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可以概括地歸納為下述二點:
(1) 他將柏拉圖的思辨觀念論轉變為思辨實在論;他否認有柏拉圖式的超越「觀念」(idea)的存在。為他來說,第一實體(primary substance)都是個別而具體的(如蘇格拉底這個人);它所隸屬的種類(genus或species,如蘇格拉底是一個人)決不能離開第一實體而獨立存在;即使這個種類(人)仍然具有與它有關係的第一實體(蘇格拉底)一樣的屬性,因而也可以稱作第二實體,他的實體性(substantiality)仍然完全屬於第一實體。
(2) 他把哲學的「一」轉變為哲學科目的「多」。除了第一哲學(亞式給予他形上學的名稱)是專論存有的學問之外,亞氏的第二哲學從物理學到生物學再到心理學,從邏輯到倫理學再到政治學。從最廣的意義來說,每人都是亞里斯多德主義者;他的哲學涵蓋今天大學中許多系別所追尋的不同學問。
把亞氏第一哲學與第二哲學相聯起來的是活動(movement)的概念。轉變就是從不圓滿走向圓滿;這過程不是自明的,因此亞氏就從在活動中的存有物走向不止息的活動背後的不變原則。他把所有轉變都歸於一位本身不動的主動者(unmoved mover);它是其他存有物渴念和思想的對象,並因而推動它們。亞氏認定這第一動者就是只以自己為思想對象的永恆精神(思想)。
可是,亞氏哲學並不容許一位真正超越世界的創造者的存在。世界是永恆的,在它永不止息的運動中向著它運動的中心推進。後者就是神聖精神(nous),以自我為中心的神聖思想;這精神也就是在人的思維活動中作主動作用的心靈(soul)。它是在人之內最高貴的因素。因此,至高的快樂存在於精神自身的洞察,也就是哲學家的思辨之中。但這種生活方式只有很少人能夠達成,它要求一個良好秩序的社會。這樣,在亞氏思想體系中,倫理學和政治學便與形上學攜手並進了。
(三)亞氏的影響:亞氏的影響是巨大的。
(1) 在古代,斯多亞派(Stoa)採用並發展了亞氏邏輯;而繼承亞氏學說的漫步學派(Peripatetics或譯作逍遙學派,該派的特徵就是經驗的精神)更一直流傳到公元三世紀。約公元前50年,安德羅尼加(Andronicus of Rhodes)出版了亞氏的作品,他也是第一位亞氏評論家。
(2) 波哀丟斯(Boethius, 480-525)把亞氏邏輯留傳到中古時代;這是當時傳授的七種文藝科目之一;另一方面,亞氏形上學和自然哲學的譯本亦相繼問世;不過在當時,亞氏的影響力主要是間接地,透過敘利亞及猶太阿剌伯的哲學家到來。這些學者把亞氏有關藥物、數學和哲學的論著翻譯為阿剌伯語。其結果就是亞里斯多德思想和新柏拉圖主義的混和,這點可以從當時著名學者亞維襯那(Avicenna, 980-1037),亞威洛東(Averroes,1126-1198)等作品中看出來。其時研究哲學的重鎮是西班牙的多雷鐸(Toledo);多城成了亞氏作品的翻譯中心。學者們把亞氏作品從阿剌伯語,有時更經由西班牙語,翻譯為拉丁文。此外,當時在牛津和意大利,翻譯工作也在進行。
(3) 但是,採用亞里斯多德哲學卻惹起了不少爭論和反對。這一點在邏輯研究上已略見端倪的問題,如戴爾都良(Tertullian)、尼沙的額我略(Gregory of Nyssa)、熱羅尼莫(Jerome)等曾經提出反對。在形上學和自然哲學方面(如論世界靈魂,及世界永恆性等)與基督徒信仰的衝突就更見明顯了。1210年,巴黎的地方會議禁止公開採用及私人閱讀亞氏有關自然哲學的作品及其評論;而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y IX, 1227-1241)還警告巴黎大學及道明會神學家不要採用亞氏哲學(1228,DS 824)。1270年及1277年,巴黎總主教當比哀(E. Tempier, +1279)還遣責了部分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在其溫和派的亞氏思想下的神哲學論題。不過,這種禁止在十三世紀末已經沒有了。不久,聖多瑪斯被宣佈為聖師,而亞氏的所有作品也成了文學系取得碩士學位(licentiate)的必讀科目。
(4) 在十七世紀,亞里斯多德思想一度沉寂;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新士林哲學(參 609609 新士林學派)才再度復甦。
(四)教會訓導,從1879年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的《永恆之父》(Aeterni Patris)通諭(DS 3139-3140)到1950年碧岳十二世(Pius XII,1939-1958)的《人類》(Humani generis)通諭(DS 3892-3894),一直都強調亞氏士林哲學的價值。馬雷夏(J.Marhal, 1878-1944)更把它帶往與德國哲學家康德(I. Kant, 1724-1804)所創始的先驗哲學(參 160160 先驗哲學)交談的路上去。拉內(K. Rahner, 1904-1984)、羅耐爾剛(B.Lonergan,1904-1984)等所走的也是同一路線。不過,這兒的多瑪斯思想早已不是亞里斯多德思想了(這情況其實在中古時代亞里斯多德主義者身上已經出現),即使在基本上他們仍是追隨著亞氏的傳統;但是亞里斯多德主義早已在實質上被新柏拉圖、猶太和阿剌伯思想,還有基督徒思想和經驗所改造了。近代研究更清楚地洞悉了亞里斯多德和亞里斯多德主義的不同。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