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45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453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fàndìgāng dìèrjiè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VATICAN II
參閱: 412412 教會史 422422 教會與世界
421421 教會與文化 22022 大公會議 418418 教會訓導權 426426 教會權威
(一)概念說明: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是教會第二十一屆大公會議,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後一次大公會議,在羅馬梵蒂岡舉行,故名。從1962年11月11日開始,到1965年12月 8日(閉幕典禮)止;中間經歷了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 1958-1963)和保祿六世(Paul VI, 1963-1978)兩位教宗;共含四階段一百六十八場全體會議。這次公會議還發表了十六項文獻:即四項憲章,九項法令和三種宣言(見常用縮寫表:二、梵二文獻)。
(二)籌備工作:
召開大公會議可以說是教宗若望廿三世的宿願。據說在他當選教宗前早已有此念頭。而在他就任教宗(1958年10月28日)後第三天,已經向某些樞機主教略略提起這件事。不過他正式向全世界宣佈這個決定卻是在翌年1月25日;透過無線電和電視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得知這個有關整個教會的前途與更新的重大決定。
籌備工作於是積極展開;首先是初步籌委會的成立(1959年5月17日),它的任務是徵詢全球主教、各聖部、各大學神學院和教律學院的意見,好能整理出教會全體對這次會議的提議。
初步籌委會的徵詢和整理工作歷時約一載。1960年6月5日,教宗公佈正式籌備委員會的結構;它包含一個中央委員會,下設十一個組(神學、教區行政、教會紀律、修會、聖事、禮儀、教育、東方禮教會、傳教、教友生活及教宗宮廷禮儀)及三個祕書處(新聞事業、基督徒合一、總務)。籌備工作的主要方針就是根據初步籌委會所得的豐富資料,選出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深入研究發揮後,再提交中央委員會統籌辦理。總計中委會共核准了七十二項提案,可惜大部分都沒有進入大會的正式討論範圍中。正式籌備工作共歷時二載。
(三)梵二的進行程序:
梵二共有三種不同的會議方式:1)公開會議: 是教宗會同全體教長進行,即每一期的開幕和閉幕典禮以及頒佈大會文獻的典禮。2)全體會議:是全體與會教長們一起討論由各小組委員(它們繼續籌委會各小組的工作)準備好的草案,並進行表決。平常教宗不在場,而由主席團代表主持。3)小組委員會會議:即大會內各委員會準備草案、修改草案時所舉行的小組會議。
大會中決定性的工作是全體會議的討論和表決。首先是教長們對某一草案作初步的評估,即是該草案能否視作討論的基礎(不能通過初步評估的草案,將撤回相關小組中重新撰寫),然後是仔細地討論草案。初步接受的草案,將逐章、逐節、逐句地仔細審查。這一步的修改工作能對草案作重大的改變。有關小組收集教長們的意見後,再設法改善原文。最後,教長們將對已經修改的草案作三度表決。第一次表決時,投條件贊成票者還可對該草案作小幅度的字面修正。再修改後的草案是交大會進行第二次表決後,教長們還須對整個草案作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綜合表決。之後草案就可以提至教宗面前。
(四)大公會議的經過分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的會議(1962年10月11日至12月8日):大公會議11日正式開幕後,第一次全體會議在10月13日舉行。按照大會的議程,該次會議本來該選舉各小組委員的成員。但法國主教團團長卻在這時提出動議,要求大會延期投票,好讓教長們彼此認識;最後,更決定由各國(或各區域)自行推舉一兩位候選人,共同組成小委員的成員。這項變更對負責提出修改大會草案的小組成員之組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今它更能代表不同地區教會的意見。
第四次全體會議開始正式討論梵二的各種文獻之草案。在嗣後的卅三次會議中,大會先是討論了禮儀草案(也正式通過了序言和第一章);還初步審查了其他四個草案,其中啟示淵源草案必須重寫;大眾傳播草案原則上被接受,卻須略加編短;東方禮合一草案也必須重新起草;對教會草案也沒有清楚結論。換言之,除了禮儀草案的一部分獲得通過外,其他的收穫都很有限。
其實,在第一階段接近尾聲時,大家都意識到會議實在進行太慢了,必須予以改進。因此在12月5日(第卅四次會議中),教宗宣佈把七十多個草案縮小為廿個(後來更縮減至十七個)。教宗還決定在休會期間,各小組將按大會要旨(闡述善牧職守)來修改草案;此外,將組成一個協調委員會,督察各小組工作。12月8日,教宗主持了第一期會議的閉幕禮。休會期間,將由這些小組委員努力工作。
(2) 第二階段的會議(1963年9月29日至12月4日):若望廿三世在1963年6月3日駕崩後,會議的一切工作自動停止。新教宗保祿六世當選後(1963年6月21日)向全世界宣佈的首項訊息,就是會議的繼續。他還針對第一階段的缺失,作了相當程度的修正。如擴大會議的主席團至十二成員;他們的工作僅限於維護大會的會規,另任命四位樞機作督察團(moderators),負責主持會議的進行。教宗並邀請十三位信友列席全體大會,及增加非天主教人士的席位。
9月29日,第二階段正式開幕。教宗致詞時宣佈大會的四大目標:認識教會本身(特別是主教的職責)、教會改革、基督徒的合一、與現代世界的交談。
這一階段共含四十三場全體會議。教長討論了教會草案、教區行政草案,和大公主義草案;此外,大會還表決了全部禮儀草案(在絕大多數贊成票下通過);大會也勉強(只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大眾傳播工具草案。12月4日是大會第二階段的閉幕禮;那天教宗隆重地公佈了這兩個文獻。
在大會第二期休會期間,所有已經討論過和尚未討論的草案,都將由各小組委員會修改。因此,大會要求各教長把他們的建議儘早寄達,好讓各小組有時間審查這些建議。
(3) 第三階段的會議(1964年9月14日至11月21日):會議進行得太緩慢了,這是人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這次大會針對這項缺失作出大幅度的修改:已經結束的問題必須有七十位教長申請(以前只須五位),才得再發言。另外,大會也增加了平信徒的旁聽席位;三十六位平信徒中,有十五位是女性,這在大公會議史上不可不謂一大革新。
這階段共四十九含次全體大會。開始時教長們繼續討論第二階段已開始的四項草案:教會草案、教會內主教牧職草案、信仰自由草案、猶太教和非基督宗教草案。另外,大會也討論在第一期所廢棄並要求重寫的啟示草案和三個新的草案:教友傳教草案、東方公教會草案、司鐸草案。不過,大會最長也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討論教會在現代牧職草案,因為這草案關係到梵二的一大目標:與現代世界的交談。最後在第三期結束前幾個星期內:大會也討論了下列幾個短的草案:教會傳教工作、修會、基督徒教育、及司鐸之培養。
除了討論工作之外,這期大會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一共進行了一百五十次表決,對每項草案都再三的表決;此行動表示出大會對草案修訂的認真態度。
11月21日是第三階段的閉幕禮。彌撒後,教宗頒佈了三項大會文獻:即《教會》憲章,《大公主義》法令和《東方公教會》法令。這階段的收獲可謂十分豐富,因為除已頒佈的三項文獻外,第三期會議尚有許多已討論完(只餘最後修改)及已開始審查的草案;這些,都留待第四階段去完成。
(4) 第四階段的會議(1965年9月14日至12月8日):第四階段共有五次公開會議和四十一次全體會議。這階段和以往不同的是,討論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大會討論了四項草案:信仰自由、教會在現世牧職、教會傳教工作、和司鐸草案);相對地,表決的時間則增加了不少。大會還特別召開了三次公開會議,隆重地公佈各種經大會再三表決通過的文獻。這次大會公佈的文獻共十一種,比前三次所公佈的總和還要多。它們依次是:《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司鐸之培養》法令、《修會生活革新》法令、《天主教教育》宣言、《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10月28日);《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教友傳教》法令(11月18日),《教會傳教工作》法令、《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信仰自由》宣言、《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2月7日)。
(五)梵二的辛勞和美果:
梵二的辛勞,籌備時間之長,所動用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歷屆會議可堪媲美的。從開幕至閉幕計算,它共用了二百八十一天,其中一共舉行了十次公開會議,一百六十八場全體會議,這樣,四個階段連合起來,超過七百五十小時。
為預備每項文獻,大會一再修改;為討論文獻,教長們登記發言,或交上書面建議;負責小組按這些建議再三修改;也再三投票。四期大會內共計投了五百四十四次票。從這些數字來看,不難了解大會的辛勞。
但這些辛勞都是有價值的。它們開出美滿的果實;梵二共頒佈了十六項文獻。它們都朝著並實現了梵二的兩大目標。教宗保祿六世在第二階段的開幕詞中,曾經公開說明大會的目標有四點;這四點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大類:教會內在的革新;和教會向外地與人交談。
《教會》憲章是第一個目標下最重要的文獻;《啟示》和《禮儀》兩憲章緊接著《教會》憲章之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默思教會的職責和使命;其他與這個目標緊密相連的還有論《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論《司鐸職務與生活》、論《司鐸之培養》三個法令,以及論傳教、東方教會及教育等幾項文獻。與教會內在革新分不開的是教會向外與人接觸交談:《大公主義》法令及《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更把教會帶向全人類,包括無神論者。教會必須走向他們,切願與人類交談,為整個人類服務。梵二的十六項文獻完全發揮了教會向內和向外的雙重使命。可以說,它的成就輝煌,它的努力沒有白費。
參考書目: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1975。
派理尼(F. Pierini),楊成斌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問題解答》,台北:鐸聲月刊社,1967。
陳文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台北:上智出版社,1989。
維德高基(G. F. Svidercoschi),吳宗文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史綱》,台北:華明書局,1981。
Acta et Documenta Concilio Oecumenico Vaticano II Apparando. Series I. 16 vols. Roma: 1960-1961. Series II. 8 vols. Roma: 1962-1969.
Acta Synodalia. 27 vols. Roma: 1970-1983.
Vorgrimler, H., ed. Commentary on the Documents of Vatican II. 5 vols.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7-1969.
Latourelle, R. Vatican II: Assessment and Perspectives (1962-1987). 3 vol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8-1989.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