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430 基本神學
430 基本神學
jīběn shénxué
THEOLOGY, FUNDAMENTAL
參閱: 385385 神學 702702 護教學 472472 啟示 321321 信仰準備條件 322322 信仰與理性
(一)基本神學fundamental theology一詞,按字面意義來說,指討論基督信仰之基本因素的神學部門。「基本」一詞,在基本神學範圍內,特別有兩種含意:第一,可指「根本的」或「本質的」,那麼基本神學就是討論神學根本或本質的部分。第二,可指「基礎」、「支持」或「根據」,有如支持整個建築物的屋基,那麼基本神學就在討論神學的基本根據或基礎。
基礎可以雙重方式去想像:1)要求其為構成一物之核心要素的根基;無此根基,該物不能存在;此一根基乃是欲建立物決定性的基本實存。所以,基本神學是有系統的解釋基督信仰與神學的基礎的學問。2)是「原理」或「開始」,像基礎是任何建築物的起始。在這意義上,基本神學研討基督信仰與神學的開端,接下去是傳統(參 596596 傳統,264264 宗徒傳統)直至今日的過程。
(二)基本神學的性質就是研討說明基督信仰與神學的基礎,它的作用是作合理的媒介、橋樑之工作,以溝通俗世的學問、哲學、文化、非基督宗教世界,與基督徒的神學界。基本神學之中介本質有兩種作用:
(1) 對「外」,即對俗世學問、哲學、文化與非基督宗教的領域。從這個角度說,基本神學在整個歷史上都稱之為護教學。伯前三15明顯說出基本神學的護教作用:「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基督徒可能發現自己在下列三種情形中:
1)在「外」有抗拒與拒絕。可能來自無神論、科學主義、或其他宗教。在這種情況下,基督徒必須以信仰的理性批判精神「自我保護,自我證明」,就是說,他們必須「護教」。
2)在「外」缺乏了解。可能因基督徒團體內,由強調某主題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層面,也可能來自一種缺乏知識產生的曲解。在這種情況下,基督徒必須用現代解釋學說明、翻譯、確切表達他們的訊息。
3)在「外」令人注意,無人準備傾聽。可能因為他人對自己穩定的固有宗教及傳統文化之價值有其堅定的信念,以致基督宗教顯得像是人不需要的侵犯者,或在別人穩固的文化、宗教世界中是早就有了的觀念、價值及原則,已無需重複再說。在這種情況下,基督徒必須尋求可能且有意義的交談方法,使基督救恩客觀存在的需求,在特定文化、宗教環境中的人心內,使其逐漸甦醒。
基本神學在其較為護教的作用上,對這三種情況,竭力作出更有系統、有正確而有批判性的、有建設性的回答。在今天中國基督宗教的具體情況中,基本神學最為重要,而且極為需要。
(2) 對「內」,即對基督徒團體本身,協助基督徒團體以基督啟示內的根源、耶穌基督奧蹟內的活基礎,作批判性的、可靠的自我確認。基本神學對「內」有下列三種:
1)在宗教史的層面上。基本神學論證基督信仰與神學的「特殊根源」。基本神學必須批判性地、可靠地解釋基督徒追溯他們宗教的存在到基本根源:耶穌基督事件上。就是說,靠著聖神內在的吸引,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出於有理性的正當理由;是成熟、該尊敬的自由主體的行動。
2)在基督宗教的獨特性質的平面上。基本神學指出基督宗教的動力,包括一些彼此動態相關的事實,如啟示與信仰,批判性分析與聖神較直覺內在的活動,有責任感及自由的個別主體與生活的團體,批判的理性與接受合法的權威,主體自由的努力與最後依靠無限愛人類的天主之恩寵。
3)在學術討論的層面上。基本神學有為整個神學學術事業建立全盤架構的職責,就是說,為神學學術界釐清某些基本範疇,如啟示、靈感、傳統、教會訓導權、聖經與傳統、聖經正典、定斷真理之確實性的不同等級、真理的層次、神學三原則的範圍(實證、思辨與應用神學)。
(三)基本神學的歷史進一步澄清其在整個神學界的特殊角色。可分三個階段:
(1) 教父時期:從最初,基督宗教就必須面對三種力量:猶太教的挑戰、羅馬帝國無神主義與反權力主義的指控、希臘文化之諾斯底主義與精神主義的腐蝕。早期護教者,如儒斯定(Justin the Martyr, 約+165)、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試圖批判性地、令人心服地回答不同角落引發的各種問題。他們主要的論證有三:1)在聖經中找出證明基督信仰的論證。2)指出基督徒對社會實在的愛之表現。3)指出基督徒對國家的忠誠。但是這些作者雖是真正忠於國家的人,卻不出賣其個人對耶穌基督、唯一的主與宇宙君王的信仰及獻身。後來,系統神學家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建構了一套豐富的基督徒思想。這種思想比反基督宗教者對人生的思想更強而有力、富有意義。顯然,教父時期基本神學的護教作用占了優勢。
(2) 中古時期:此階段沒有面臨「外」來的重大挑戰;整個生活環境充滿基督徒信仰的氣氛,視信仰為事實,不太需要進一步論証其合理性。基本神學還未成為神學。其有效功能在於反省,特別是基督徒信仰「內」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人的理智與啟示界的關係。坎特布里人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造出名句:「信仰尋求理解」,就是說,信仰需要人理性的幫助以對啟示界有更系統的了解。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解釋人理性的內在動力為能走向天主之存在的「五條路」(參 144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但到中古時代末期,唯名論與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卻開始引出信仰實存的基本問題。
(3) 現代時期:這個時期逐漸開展的神學學科稱為基本神學。五個階段值得特別注意:
1)基本神學當一門科學的開始。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命令神學院針對基督信仰的核心真理開基本課程。在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的影響下,神學家尋求回歸出處與起源,發展出「實證神學」(參 640640 實証神學)來研究聖經與早期基督徒著作中所含的信仰真理。這個學科是基本課程,實際上可稱之為基本神學。費啟諾(M. Ficino,1433-1499)著《論基督宗教》以表明基督宗教是真宗教。其論著的結構與論證影響了維衛斯(J.L. Vives, 1492-1540)、普西莫內(Ph. du Plessis-Mornay,1549-1623)、夏隆(P.Charon, 1541-1603)、革落底烏斯(H. Grotius, 1583-1645)等學者的護教作品,而且代表將變成基本神學學科的一個重要開端。
2)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參 474474 啟蒙運動)的自然神論與理性主義批評那些歷史性及依靠具體啟示的宗教信仰;他們同樣批評一些靠奇跡與先知語言的啟示概念。這種批評引起神學家如皮西雷(V. Pichler, 1670-1736)、格伯(M. Gerbert, 1720-1793)、沙特勒(B. Sattler, 1728-1797)、與邁爾(B. Mayr, 1742-1794)保護超性啟示的事實。他們的論證包括三個部分:啟示宗教、基督宗教、天主教。這形成了基本神學的一般結構。它將其證明設法建基於外界的可靠記號上,如神蹟與預言。這種「外在」的方法在天主教新士林基本神學中盛行了兩個世紀。
3)十九世紀基本神學重定方向:十九世紀各大學日增的神學研究場所,也使神學說明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早在1828年,於義大利杜林(Turin),古茲米(I. Guzmicz,1786-1839)著《基本基督徒神學》。布萊納神父(F. Brenner, 1784-1848)於1837年,在德國利根堡(Regensburg)出版其《天主教思辯神學的基礎》;諾爾(A. Knoll, 1796-1863)於1852年,在奧地利銀斯布魯(Innsbruck)出版其《概論或基本神學》。受笛卡兒(R. Descartes,1596-1650)與康德(I.Kant, 1724-1804)影響的結果,超驗哲學非常強調學術性的理性有責任建立一個完整之世界觀的有效及可靠的倫理生活之標準。而且,以人之主體為起點的思考幫助神學家把信仰與人的自由兩面在主體內及在生活中連在一起。督萊伊(J.S. von Drey, 1777-1853)在德國杜賓根(Tuebingen)以神學為學術,替神學奠定了批判性、理性的基礎。甘德(A. Guenther, 1783-1863)在奧地利維也納也做類似的工作。在這些神學家工作的基礎上,艾力克(J.N. Ehrlich, 1810-1864)於1859至1864年出版其神學教科書,第一卷標題即〈基本神學〉。他展現啟示與人主體間的關係使信仰與理性相連。他又思考超驗哲學,使人看到那不只是基督信仰也是基督徒神學的基礎。紐曼(J.H. Newman, 1801-1890)強調「推定意」理論,表示信仰中的自由同意不能歸納到純邏輯理性論證;信仰包含人的自由主體的整體參與運作。
4)廿世紀:一方面,思想家如布隆德(M. Blondel, 1861-1949)與後來的「新神學」(參 614614 「新神學」)強調啟示的內在準則,試圖重振十九世紀艾力克的洞見;另一方面,天主教新士林學派於十九到廿世紀間復興,堅持啟示的外在準則,而立定了這種方法的影響力。廿世紀基督教基本神學正在其「辯證神學」的階段,強烈反對基本神學的「護教作用」。此強烈反對的基礎在於無所疑惑地強調:天主在啟示與信仰之事上的絕對主權;在預備或理性論證啟示與信仰的可靠性上,沒有任何人的論證能證明什麼。從廿世紀中葉,基督教神學家如田立克(P.J. Tillich, 1886-1965)、艾柏林(G. Ebeling, 1912- )、潘南伯(W.Pannenberg, 1928- )、莫特曼(J. Moltmann, 1926- )、榮格爾(E. Juengel, 1934- )等學者,才在基本神學的工作上對人理性的正當作用表露更大的開放。
5)基本神學的現況:由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建設性的,普世確認的精神深深突顯出來。在大公及宗教交談的精神下,基本神學對「外」與對「內」的兩種功能都得到充分關注。在當今前所未有的多元全球社會中,基本神學的作用,對基督宗教為人類的益處與得救,動態且富建設性的出現,是極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基本神學必須不斷重新思考其與信仰及整個神學的關係,不斷批判及評估神學應用人類理性、哲學、人文科學、信仰經驗、受壓迫的情況、批判性的解釋學與公開交談的方法。
(四)今日基本神學,除了天主教新士林學派的方法,還有四個不同的方向:
(1) 超驗存在的方向:是拉內(K. Rahner, 1904-1984)發揮的角度。為補傳統新士林學派方法的不足,拉內堅持人內在先驗(參 161161 先驗神學)地傾向天主在歷史上的啟示。他說,存在的人類實際上乃生來朝向天主對人的「超性」(參 492492 超性)自我通傳。結果是: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上遇到歷史中的天主啟示的事實,那麼他同時會體驗到下列互相補充、滲透的三個因素:人內在經驗到被觸及和吸引(內在幅度)、人的歷史環境(外在幅度)、「天賦」確信無疑的獻身精神(超越幅度)。基本神學試圖以系統方式說明這包括三個因素的活生生經驗。
(2) 審美學的方向:是巴爾大撒(H. Urs von Balthasar, 1905-1988)所提出。他令人印象深刻的神學三部曲(神學審美學,三卷;神學戲劇學,四卷;神學邏輯學,三卷)始於《神學審美學》;其中他解釋他神學工作中的最核心的洞察:三位一體天主的啟示當由美的角度去看。在啟示中天主顯示其美;美與愛一致;在任何神學的學術論述中,人「看到」這美與愛,他由「內」,毫無疑問地以全部的信心相信。神學即展現這聖三愛之美的原始與救恩覺識。基本神學則概念化地鋪敘這天主美與愛的基本覺知。
(3) 解釋學的方向:主要是神學學術機構努力的成果,如:德國波昂(Bonn)的萬德飛斯(H. Waldenfels, 1931- );奧地利銀斯布魯神學院基本神學手冊的諸位作者(如W. Kern, 1922- );美國的杜勒斯(A. Dulles, 1918- )等學者。這個方向是看重當代解釋學的理論。他願意指出基督徒信仰與經驗及近日生活的互相關係。近日生活的經驗向一切文化與一切宗教信仰愈來愈開放。基本神學是基督徒神學家作橋樑媒介的努力;這努力包含兩方面:一方面要把基督信仰帶到個人及普世人類的愈來愈多元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要使基督信仰面對非基督思想的意識型態。
(4) 政治、解放的方向:特別由梅茲(J.B. Metz, 1928- )及解放神學的擁護者所倡導。在這方向中,個人主體的政治實踐與社會及政治的壓迫狀況扮演決定性的角色。神學工作應始於、應基於人人實際的生活及環境。神學反省、聖經研究、傳統解說,都應當在這樣的角度中發揮。
以上各種方向顯出基本神學中基督徒思想的豐富,同時也指出其重要性。基本神學家間的對話是極端迫切的事。
參考書目:
Fiorenza Schuessler, F. Foundational Theology: Jesus and the Church. New York: Crossroad, 1984.
Kern W., H. J. Pottmeyer and M. Seckler, eds. Handbuch der Fundamentaltheologie. 4 vols. Freiburg: Herder, 1985-1988.
Knauer, P. Der Glaube kommt vom Hoeren: Oekumenische Fundamentaltheologie. Graz: Ver-lag Styria, 1978.
Latourelle, R. and R. Fisichella. "Fundamental Theology." Latourelle. 324-336.
Metz, J. B. Faith in History and Society: Toward a Practical Fundamental Theology. New York: Crossroad, 1980.
O'Collins, G. and R. Latourelle.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f Fundamental Theology. New Jersey: Paulist Press,1980.
Peukert, H. Science, Action, and Fundamental Theology. Cambridge: MIT Press, 1984.
Rahner, K. Foundation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dea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8.
Waldenfels, H. Kontextuelle Fundamentaltheologie. Paderborn: Ferdinand Schoeningh, 1985.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