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以色列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05 以色列
105 以色列

yǐsèliè

ISRAEL

參閱: 571571 聖經  516516 猶太宗教

518 518 猶太教的思想與生活  31031 天主子民


(一)概念說明:

(1) 「以色列」(Israel)此固有名詞,在過去鮮為我國人知,它只不過限於信奉耶穌基督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人士才耳熟能詳。但是自從1948年五月十四日,在中東建立了「以色列共和國」以來,它已漸為人知。尤其近四十餘年,由於這個新建立的共和國不斷地與周圍阿拉伯回民連年爭戰,最近卻因一步一步地走向和平,使全世界注目。過去中國人所比較熟知的名稱是「猶太」,所指是同一回事,只是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呼而已。

(2) 以色列一名按字源學來講,是個非常糢糊不詳的名詞,學者對它的來源和意義也都莫衷一是。但是由聖經上來看,它卻來自聖祖雅各伯的一段生平事蹟,就是當雅各伯逃難自美索不達米雅回歸聖地,在剛過了雅波克河之後,在培尼耳地方,天未亮之前發生了與天神的搏鬥。其後天神臨走前更改了他的名字:「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創卅二29;歐十二4)。正由於聖經的這段記載,也就有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一名,可作為「天主搏鬥」來講。事實上是自此以後,雅各伯的後代子孫便一直被稱為「以色列人」(創四六8)、「以色列的兒子們」(出一1)、「以色列子孫」(申四44)、「以色列家」(出一六31)及「以色列子民」(出九7)。這個稱呼就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公元前930年代以民國家分裂之後,才稍有變更。但這並不是說,自培尼耳的搏鬥之後,雅各伯及其後代子孫就被一成不變地稱為以色列。事實上兩種名稱在聖經上是相提並用、同時存在的。

(3) 到了以民一分為二,成為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南國稱為猶大,而以色列一名則用來指北方分裂出去的十個支派。但在先知書上仍可見到兩種稱呼同時存在,尤其自公元前721年,北國滅亡之後,以色列更成了南國猶大的代名詞(耶十1依四一14),其後更用來指巴比倫充軍歸來的猶大人民(厄上九1;十5;厄下九1,2;十一3)。但是也自此時代開始,這個天主特選的民族漸漸被人稱為「猶太人」,這個名稱且後來居上,透過新約時代,渡過漫長的歲月,直至今日。有人說在這數千年的時代中,「猶太民族」似乎是用來指亞巴郎的血系後代(羅九6),而「以色列民族」卻用來指亞巴郎的神性子民,即具有惟一真神信仰的後裔。

(二)以色列的使命:世間自古以來有不少的文明大國,但是能將自己的文化保存下來,流傳後世的卻不多。古代的大老帝國,諸如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強大的帝國,都已經由人類的歷史上銷聲匿跡,所留下的只有或多或少的地下出土之物,其民族卻早已不復存在。不過誰也不能否認,它們對人類的文明歷史都有過輝煌的貢獻。惟獨以色列(猶太)民族卻在過去(除第廿世紀外),不論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學、音樂、建築等等各方面,都沒有任何了不起的貢獻。那麼它在歷史上的使命是什麼呢?只有一個答案,是宗教上的使命:天主在眾多強大的民族之間,惟獨揀選了以色列一個弱小的民族,使它認識、保存並傳揚惟一真神天主的宗教。天主願意藉著以色列這個小民族,將惟一真神的敬禮保存下來,直至救主耶穌來臨人間,完成救贖的工程為止。此時才有「新以色列子民」的出現,如此以色列才算完成了他對人類的歷史貢獻,就是宗教性的偉大使命。使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是,當身為以色列後代的救世主耶穌在他們中間出現時,他們竟未能接納祂,且將祂摒棄,釘死在十字架上。當然這其間冥冥有天主聖意的安排,蓋按聖保祿的記載,將來終有一日,這個頑固成性的以色列民族,亦將回頭改過,承認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並且要進入祂的教會,成為「新以色列子民的一份子」(羅十一)。

(三)以色列的歷史:以色列的歷史非三言兩語所能交待。依靠今日聖經批判學,提綱挈領地加以簡述如下:

(1) 亞巴郎是這個民族的祖先,他被召後移民聖地巴肋斯坦,在那裡生子依撒格。但真正組成以民的原始核心,卻是雅各伯的十二個兒子。他們在天主的安排下移民富庶的埃及,在那裡迅速的發展長大。以致於四百年之後,它竟成了一個頗為舉足輕重的民族,埃及人對它不得不「另眼看待」,且非常地放心不下,因此開始了慘酷的迫害。

(2) 天主打發梅瑟拯救它出離為奴之地的埃及,進入曠野輾轉四十年之久。在這裡天主以各種奇蹟異能,保護、養育、教訓了這個民族,更以隆重的方式揀選它為天主的子民,在西乃山上向它頒佈了十誡,並建立了永久的盟約(出四22;依四四1;耶二12等)。

(3) 四十年後,若蘇厄率領它進佔天主預許給他們祖先的福地,並將這塊土地分發給十二個支派。這十二個支派的數字在聖經上屢被指名強調,但十二這個數字的構成卻有解釋的必要,蓋雅各伯固然有十二個兒子,為十二支派的來源,但在分派土地的時候,肋未支派因服務聖所而無權分地,如此只剩下十一個支派,但是另一件史事的發生卻補充了十二數字之不足,就是若瑟的支派一分為二,即厄弗辣因及默納協支派。此時的以民仍是一盤散沙,不但十二支派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甚至很容易受當地文化宗教的影響而步入歧途,忘記了拯救他們的天主,而敬拜邪神。更有甚者,他們竟放棄了天主親自為他們建立的神權政體,逼迫撒慕爾為他們建立一個世俗的君主政權。如此,以前四分五裂的散亂支派才算團結了起來。

(4) 它的第一位國王是不太稱職,也不知自重的撒烏耳,他很快便受到天主的責斥和摒棄。繼之而來的是天主親自特選的達味王(約公元前1000年),他不但熱心事主,而且小心翼翼地代替天主治理以色列百姓,因此獲得天主的歡心,得知救世主默西亞要由他的家族中產生。他對內勵精圖治、整頓一切,對外則東征西討,打敗一切周圍的敵人,將領土擴充至最大的範圍。他以及兒子撒羅滿為王的時代,可說是以色列民族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厚此薄彼的人情困擾畢竟難免,所以二位同屬猶大支派的國王,對自已的家族支派難免另眼看待,因此種下了北方十個支派分裂的種子。這個南北之爭日益加強,終於在撒羅滿去世之後,在他的兒子勒哈貝罕為王的時代,北方的十個支派在雅洛貝罕的倡導之下宣佈獨立,使以色列民族和政權一分為二:北國稱為以色列,南國稱為猶大。

(5) 北國雖然人多勢眾,卻遠離聖城耶路撒冷,很快就陷入邪神的敬禮,在貝特耳及丹自建神廟,背棄了天主,這種忘恩負義的惡行,很快便產生了它的後果。就是北國以色列雖在雅洛貝罕二世的為王時代,曾有過輝煌一時的興盛時代,但為時不久,而絕大部份的時間是過著受強權帝國欺凌的生活,毫無獨立自主的權利可言,尤其是亞述、埃及和大馬士革的強權,對於這個分裂出去的王國極盡欺壓之能事。終於在公元前721年亞述王撒爾貢率大軍前來,以風掃落葉之勢打敗北國以色列,不但使它家破人亡,而且更將虎口餘生的百姓擄往遠方,去過離鄉背景的充軍生活。終致使它全體人民在遙遠的異鄉完全銷聲匿跡,是為天主對它不忠不義的懲罰(列下十七7~23)。

(6) 南國猶大雖基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吸引力,能維持惟一真神的敬禮,而不致於走上邪惡的歧途,背叛天主,因此能將其弱小國土保持著獨立,但卻也未能脫免周圍強敵的不斷干擾。這是因為在達味之後的一些國王,大都是歷史上的惡君,因此也招致了上主的懲罰。於公元前586年,耶京被巴比倫國王拿步高所困,聖城被攻破之後,全被破壤,而人民及其國王漆德克雅遭到充軍巴比倫的命運。這次充軍與北國以色列所不同者,是在五十年的充軍生活之後,終有一批為數不少的猶太人重歸故里,重建家園。是為以色列民族重新在自己國土上繼續存在的新開始。可是它也已大不如前,再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和國民。它所度的生活是仰人鼻息、受人支配的奴隸生活。南有埃及的拉哥王朝,北有敘利亞的色婁苛王朝,雙方對它夾擊侵襲,使它再無安寧平靜的日子。中間雖有瑪加伯弟兄抗暴鬥爭,和為宗教自由而倡導的聖戰運動,雖有瑪加伯王朝及阿斯摩乃王朝的建立,但仍不能抵抗羅馬大軍的入侵。終在公元70年全軍覆沒,它的人民被迫分散到全世界去,過著流亡的悲慘生活,直至此的時代。

(四)新約中的以色列:它在新約中有不同的意義,有時是指舊約時代的以色列(路四25,27;宗七23),但通常是指當時的猶太人而言(瑪八10;路一16;二34;若一13;三10)。有時也以指示形容詞出現,例如:「以色列家」(瑪十6;宗二36)、「以色列百姓」(宗四10)和「以色列人」等(宗十三16)。有時它是舊新以色列百姓的通用名稱(路二25,26,32;廿四21),聖保祿亦有類似用法(羅九31)。保祿在格前十18提到「按血統作以色列的」,亦隱約在說明還有一種「按靈性作以色列的人」,亦就是他所說的「天主的新以色列」(迦六16)。至於默七4所說的「以色列子孫各支派中蓋了印的,共有十四萬四千」,這個象徵性的數字是在指一切蒙主耶穌的聖血所救贖的人民,而不是單指傳統的以色列民族。耶穌在瑪十九28所說的,十二位宗徒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話,是指新約子民而言,但這個新約時代的以色列是與舊約的以色列有著相當關係的。

(五)以色列在救恩歷史中的意義:

(1) 世間雖有許多古老的民族,但在它們炫耀一時之後,便雲銷霧散地不復存在。惟獨一個弱小的民族,它雖然受了許多的波折及迫害,卻經久不衰、仍然存在;

它雖然兩千年之久,被分散到普天下去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仍能重新聚合,重新於這時代(1948)建立自己獨立的政權,即以色列共和國。這的確是世間絕無僅有的一個例子,其他任何一個民族處在以色列的環境之下,早已被人同化而自歷史上消跡於無形了。由此可見以色列的存在為整個人類是負有更大使命的。首先天主要它保持對真神的宗教敬禮,要它保持對默西亞的希望,並且使它在自己的民族中產生人類的救世主耶穌基督。

(2) 以色列大部分對耶穌的排斥,也是在天主計劃中所允許的事(羅九~十一) 。因為如果不然,則耶穌所建立的新約教會就很難向普世人類推廣宣傳,使眾人都得享耶穌的救恩。原因是以色列向來以天主的惟一子民自居,如果它自始承認並接納了基督,則它將不會容許全人類各民族都進入耶穌的教會,成為天主新約時代的子民。正因他們反對耶穌,才使宗徒們不得不向外發展,將主的福音傳報給萬民。

(3) 以色列人的祭獻是殺牛殺羊的流血祭獻,當耶穌一次而永久地完成了祂十字架上的祭獻之後,舊約以民的祭獻便中止廢除了。自公元70年以民被趕出聖地後,再也沒有這種流血的祭祀,也不可能再有。因為他們的聖殿也早在一千多年前被回民佔領了,他們毫無爭回聖殿的希望。沒有聖殿就沒有祭祀,因為只有耶京的聖殿是祭獻天主的地方。

絕不可能再有流血祭的另一原因,是負責祭獻的肋未支派之被歷史所淘汰,後繼無人。但其他的支派都有後代,唯獨肋未人沒有後繼的香火,這冥冥中自有天主的安排,因為既然他的流血祭祀被廢除了,主持祭獻的人,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4) 他們的會堂且曾一時大興,在耶穌時代,僅羅馬就有上百間的猶太會堂。可是跟著耶穌新約的宗教的建立和傳揚,會堂漸次消失。目前在羅馬只有一間猶太人的會堂。這一切都在說明天主的確是在干涉著人類歷史的演變,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和時至今日的存在,就是個千真萬確的明顯證據,這個小小的以色列共和國目前只有兩百多萬人口,卻在周圍八千多萬伊斯蘭教信徒的包圍和對立之下,仍能堅強存在,就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事。看來天主要它存在,就是為在世界的人類中作證,是天主自己在支配著人類及各民族的歷史。


參考書目:

傅和德(H. Vogt),《舊約的背景》,香港:真理學會,1994。

韓承良,〈以色列〉(296號),〈以色列國〉(297號),思高聖經學會,《聖經辭典》,香港,1975 。

───,《舊約時代的歷史》,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80。

羅蘭德富(R. de Vaux),楊世雄譯,《古經之風俗及典章制度》,台中:光啟出版社,1981。

Bright, J. A History of Israel. 3rd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1.

Donnell, G. A. Studies in the Name of Israel in the O.T. Upsala, 1946.

Lohfink, N. "Warum wir weiter nach Israels Anfaengen fragen muessen?" Die Zeichen der Zeit 39 (1985): 173-79.

Noth, M. The History of Israel. New York, 1960. 53-138.

Rhoads, D. M. Israel in Revolution, 6-74 A.D. Phila-delphia, 1976.

Sasson, H. H.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6. 330-335, 368-373.

Schuerrer, E.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 Edinburgh, 1973. 484-513, 529-557.

Vaux, R. de. The Early History of Israe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8.

韓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