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701 繼承說
701 繼承說
jìchéng shuō
ADOPTIANISM
參閱: 45045 天主聖三 296296 耶穌基督 449449 基督論 401401 教父學
(一)概念說明:繼承說adoptionism來自拉丁文的動詞adoptare立嗣,及-ism主義。繼承說又稱嗣子論,在教會史上曾經許多次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基本上,它主張基督的雙重子性:從神聖的一面而言,祂是天主的親生子(natural son);但從作為一個人而言,祂只是天主的嗣子或養子(adopted son)而已。
(二)簡史:
雖然這種異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三世紀的沙漠薩得的保祿(Paul of Samosata, 約+272),但正式公開傳授此異端的卻是八世紀西班牙多雷鐸(Toledo)的總主教艾里班杜(Elipandus, 717-800)。艾里班杜認為,為保障基督人性和神性間的區別,最好的方法就是稱呼那位自永恆即受生的聖言為天主的親生子,並稱呼那位被聖言所吸收的瑪利亞之子為天主的嗣子。當時的教宗哈德良一世(Hadrian I, 772-795)在致西班牙主教書中(DS595),斥責這種謬論,因為它不但與聖經,與最可信賴的希臘和拉丁神學家的教誨相違,還會導致奈斯多利主義(參 228228 奈斯多利派)的復甦。
艾里班杜不肯屈服;支持他的還有烏黑耳(Urgel)的主教費力斯(Felix,+818)。由於費力斯的教區屬於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800-814)的權區之內,查理曼,在取得教宗的同意之後,在法蘭克福召開地區會議(794)來解決紛爭。會議一開始就宣讀了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信函,毫無保留地斥責繼承說為異端(DS612-615)。天主之子成為人之子,卻仍然是個真正的兒子,只有一個「兒子」,祂不是個嗣子。其實繼承說最根本的困難是由古代的哲學原理(那裡有一完整的性體,那裡有一位格)而來,因而產生兩位兒子,一個親子(天主性),一個嗣子(人性)。
十二世紀,亞貝拉(P. Abelard, 1079-1142),特里芬斯坦的傅瑪(Folmar of Triefenstein, +1181),和保里的吉伯特(Gilbert de la Porée, 約1080-1154)聲稱聖言和人性的統一只是外在而偶然的,因為如果這統一是實質上的話,它將會在聖三之中投下一些有限的因素。因而,他們也認為作為一個人的耶穌不是天主的親子,而只是嗣子。1177年2月18日,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1159-1181)斥責這種謬論:「正如基督是真天主,同樣,基督也是真人,具有理性的靈魂與血肉的人性」(DS 750)。
一百多年以後,杜蘭杜(Durandus de Porciano, 約1275-1334)和某些思高派(參 303303 思高學派)學者認為,由於基督已經領受了全部的聖化恩寵,因此,祂同時是天主的親子和嗣子。但這種理論仍須被棄絕,因為所謂「立嗣」意謂那被立嗣的與立嗣者之間本來毫無關係,而基督卻既是天主又是真人,祂不可能與天父毫無關係。況且,同一個人怎能既是親子又是嗣子呢?
綜合而言,繼承說只是基督論中有關基督性體與位格的關係許多異端中的一個;從第三世紀開始,直到近代,都困擾著基督論的完整性和健全性。
編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