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96 關係
696 關係
guānxì
RELATION
參閱: 641641 實體 206206 位格 119119 主體 147147 存有
(一)概念說明:
關係relation一詞指出一個存有物對另一個存有物的狀況。在傳統士林哲學(參 20020 士林學派)中關係必須有三個因素:關係主體(subject),關係極(pole)及主體內的關係基礎(basis);如父親是父子關係的主體,兒子是關係極,生育是關係的基礎。
關係的種類很多,像有雙邊相同及不相同的關係,也有兩方面或是多方面的關係,而關係的深度和持久度也很不相同。關係最重要的分類是超級關係(transcendental relation)也稱本質關係(essential relation),及範疇關係(categorical relation),也稱附質關係(accidental relation)。超級關係超越了範疇的限度,因此適用於一切範疇,並且出現於此關係之主體的本質組成因素中。範疇關係是對一個其組成因素已完成的主體加入附質限定。
(二)概念簡史:
關係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傳統中,只是屬於實體之依附體(附質)的九個範疇中的一個:數量(quantity)、品質(quality)、關係(relation)、地方(或空間space)、時間(time)、狀態(state, position)、擁有(to have)、做(to do)、被動(to receive passively)。
附體屬於實體,附加在實體上,都不能自立。士林神哲學一致跟隨亞式此一理論來說明基督啟示中所宣佈的事實。而在當代神學的走向中,則趨向於將關係視為形上學的主要課題。
當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神學越來越發現宇宙中的每一件個別事物均與其它的事物有所關聯,而非獨立自存的。在這種發現中,涵蓋所謂的思想典範(參 304304 思想典範)的轉變(shift of paradigm)。以形上學來說,此思想典範的轉變就是由傳統較靜態的實體形上學(metaphysics of substance),轉變到較動態的關係形上學(metaphysics of relation)。比較靜態的實體形上學強調以下的概念,如:單位、東西、生物、主體、你─ 我─ 我們、三位一體。比較動態的關係形上學卻強調:波、互動、共生、交往、給予、接受、合一、相互寓居、互相滲透。
不同的形上學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比較整體的形上學應包含兩方面,才能比較完整的表達「天地人合一」(參 48048 天地人合一)的事實。
(三)以下綜合說明關係形上學在人存在的世界當中的五個要素:
超越向度的關係:超越向度的關係,從天主來看,是無限天主自己的創造性及自我給予的臨在;換言之,天主聖三與人建立一個愛的關係。從人方面來看,人的有限存在就是天主所建立的愛的關係之動態回應。
大我向度的關係:此乃人與整個人類生者死者全部的關係。《論語》有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5),人與每一個人有關,不能說與誰無關。因此亞洲人說:「我依,故我在」,即我屬於,所以我存在(I belong, therefore I am.)。
精神向度的關係:此關係指出人在世界、人群中所體驗到的心理、理性、良心向度的來往。它也包含在經驗、了解、判斷、決定諸向度上的關係,以及在審美、創造、追求理想、倫理道德、止於至善、成聖成賢向度上的交往。
生物向度的關係:人生活在有機生命的宇宙中,由生物角度來看,人也是大自然的產品。在一般經驗裡,進入大自然有舒適感、歸根感,疲倦時想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就是基於此生物向度的關係。
物質向度的關係:是最具體又是人最不認識的向度。是人生活的基礎,所以不少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向度。但也有人視之為只有工具性價值而無目的性價值。還有人以二元論強調精神向度的重要,視物質向度為惡,有礙精神向度的發展,因而求取解脫物質。真正的基督信仰,是把物質向度積極、肯定地整合在人的奧秘中。復活的耶穌可作最後最深的明証,因為在祂內,物質向度達到圓滿的程度。
這五種向度彼此互相溝通、影響、交融、同化。每一個向度,必有參與其它向度的行動,每一個向度都有把自己所含的意義,將之表達在另一個向度的需要。這五個向度是整體的,不可分的,更是相互平衡的。
參考書目:
羅茨(J. B. Lotz),〈關係〉,布魯格編著,《西洋哲學辭典》,項退結編譯,再版,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89,451-452。
谷寒松,〈思想典範的轉變〉,《神學中的人學》,三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263-285。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