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70 默想─ 默觀
670 默想─ 默觀
mòxiǎng, mòguān
MEDITATION ─ CONTEMPLATION
參閱: 280280 宗教經驗 331331 祈禱
710710 靈修 682682 隱修制度與生活 680680 禪宗佛教
(一)語源涵意:
默想meditation一詞不僅用來指基督信徒靈修生活的一環,同時也用來表達其他宗教淨念修心的修持途徑。因其性質、內容、現象、領域的多元性,故無法賦予一固定、週全且能涵蓋數種默想方式的公用定義。常與默想混用的另一詞彙是默觀也稱為靜觀(contemplation)。在基督宗教傳統中「默想」與「默觀」有顯然的不同。其他宗教的淨念修心功夫則較近默觀性質,但使用西語時meditation與contemplation,即默想與默觀,常有混用的情況。故以下對此二詞只作一些描述,不下定義。
「默想」一詞原為西語meditation之譯文。Meditation源自印歐語系,字根為med ,拉丁文modus (to measure),意即「測度」。屬同一字根的另有medicine (醫藥)、modest(謹慎,適度)、mode (形式,風格)。從字源上說,「默想」就是測度人、事、物、自我和一切實體的真相。人用來測度的管道不外乎感官、思維、心靈。因著管道的不同,測度的領域(範圍大、小)和境界(深、淺)也有所別。這就產生了不同途徑,不同內涵的測度(默想)。
(3)「默觀」或「靜觀」(contemplation)出自拉丁文contemplatus,指在占卜前騰出空間,以便觀察。引申指一種經過持續專注功夫的認知或觀點。從文字本身的涵義來看,很明顯的,默觀的特色在於心靈的空間,在一種空無、虛靜、純淨的心態下去觀,且觀時要用持續的專注功夫。
(二)基督宗教傳統的解說:
默想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最普遍的是指心神專注於某些理念上,或參與一種理性運作的活動。屬祈禱的一種,稱之為心禱,以別於使用外在語言的口禱。默想時,默想者藉著熱忱的反省和善念,激發宗教情緒,即懺悔、慈悲、愛、喜樂等心情,進而舉心向上,皈依高於自己的神,或向外投靠別於自己的神,或向內與內在於自己的神密切結合。在此過程中,默想者可使用記憶力、想像力、情感,尤其是推論理性的運作為其根基。
默想藉理路分明的推理步驟逐步進行,以產生預定的宗教情緒,與默觀有顯然的區別。默觀使用的是心靈虛靜的空間所產生的直覺認知,沒有推論的功夫。中世紀頗具影響力的理論家理查(Richard of St. Victor, +1173)對默想與默觀作了以下的區分:「默想看準目標沿著推論的步驟逐步辛勤地工作。默觀乘著雙翼,隨著靈感自由盤旋。……默想審查探究因果;默觀讚嘆,樂在其境」。
(三)默想與默觀的共同因素:
雖然默想和默觀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在修持的領域和現象上仍有某些共同的因素。這些因素屬修持者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所達到的心靈境界。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如心神的集中,專注於一念、一像、或一物,開放、捨棄、淨化等。兩者所要達到的心靈境界都是一種「神的臨在」感,或是一種超越現實俗世的「超越臨在」的境界。超越臨在的經驗具有變化氣質、提昇人格的力量。此種經驗的果實是平安、和平、喜樂。
(四)三大主流:
無論是基督宗教或其他宗教的默想或默觀修持不外乎以下三大主流(因素或型),「流」字因三型相互交錯,沒有絕對分界,而且這三大主流同時應用在默想和默觀上:
外導型(重點在默想):默想和默觀內容主要仰賴外在客體形象、符號、神的理念、物質。外在客體成了專注的對象、內容和重心。默想(默觀)者經過內省淨化工夫,將自己主體投射到外在客體上,最後默想(默觀)者的主體感被外在客體吸收,達到兩者同化的境界,比如聖方濟亞西西(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所體驗到的。這過程無論是記憶、想像、推理都得依照既定的法則步驟進行,服從固定的方法是其特色。耶穌會創始者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的《神操》是一典型;外導型具有苦行僧的英勇氣質。
內導型(重點在默觀):默想和默觀內容主要來自內心自然升起(生出)的任何動向,靈感也好,圖像也好,或某種感覺也好。沒有外在固定的客體,更沒有既定法則、步驟可循。默想(默觀)者與內在無形的深處認同。這種認同可能產生自己形成別於來自外在的客體的圖像、理念、表情、姿態、情感,此外最明顯的特色是活於此時此刻,與當下認同。例如小乘佛法的止觀。內導型頗具酒神狂歡時的輕鬆自由。以上兩型屬陽實之道。
中空型:默想(默觀)者所持的途徑是捨棄、放下,虛空自我。即不向外求,也不向內創造。中空型是典型的via negativa, 即循「消極」、「負面」、空無之道而証入真境。基督宗教十四世紀有一位英籍師傅(未曾留名)寫了一本修行指南,名為《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書中所描述的乃是典型的中空型,禪修的路線亦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中空型是陰虛之道。
雖然此三型各有某些基本上的特色,但修持者在過程中難免有三型相互交錯的現象,或互補的作用。實質上三型的過程都是「為道日損」的淨化工夫,最終目標同樣是有限自我的死亡,真我的復活,也就是天國具體的落實。
參考書目:
Richard of St. Victor. "De gratia contemplationis seu Benjamin Major." Selected Writings on Contemplation. London, 1957. 1, 3. NCE, vol. 9. 620.
Naranjo, Cl. and R. E. Ornstein. On The Psycholoqy of Meditation.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2.
Johnston. W. The Mysticism of The Cloud of Unknowing. Indiana: Abbey Press, 1975.
李純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