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神學方法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87 神學方法
387 神學方法

shénxué fāngfǎ

METHOD, THEOLOGICAL

參閱: 385385 神學  386386 神學反省  392392 神學認識論  390390 神學培育


(一)概念說明:

(1) 神學方法theological method一詞指神學所用的方法。method (方法),來自希臘文methodos,由meta (依從、按照)與hodos (道路)兩部分組成。因此方法的字面含意就是:行事之道,作法,程序,過程;尤其是一種循規的、有序的、確定的教導、研究等程序或方式。

(2) 學術界方法的定義要區分三個相關的層次:

1)特殊學問的特殊方法層次。這個層次直接說是指:一門特殊學問研究資科的處理與組織。以更深更重要的意義說,特殊方法表示心智認識的程序、一連串相關動作、重覆動作的標準模式。一門特殊學問由之以累積的、前進的結果進行其學術活動。如分子生物學、宗教哲學、信理神學等等。

2)方法體系層次。由於某一種學術界的範圍廣大,需要許多特殊學問來充分控制該界的內容。如自然科學界、哲學界、神學界……每一界因而包括適合其各種特殊學問的各種方法。

3)方法論層次。方法論是學術哲學的部分,指方法的理論。方法論描述人如何把理性原則應用在學術中;也指出如何把有條理的計劃推廣到實際行動上。

(二)神學方法包括上述所有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如文字批判;第二個層次,如研究聖經的方法體系;第三個層次,如有關神學方法所寫出的文章,如本篇即是。

為清晰表示神學方法的細緻多元,用圖來描繪學術界的全貌似乎很有助益。由全圖看,神學方法的性質會更明顯。

一般學術可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都有理論與應用兩部分。在一般學術和哲學間有型式科學,即所謂的邏輯或數學。人都生活在社會各種境況中,綜合研討人生的意義,就是哲學,哲學也有理論、應用兩部分。教會是靠耶穌的啟示來了解人性,過靈修、見証、使徒工作的信仰生活的團體,其學術性的信仰反省和研究,即是「神學」。

(三)神學分為三個領域,即實証歷史學界、思辨系統學界與實踐應用學界。三個領域都可視為第二層次的神學方法。其所包括的各種特殊學問的各種特殊方法,則屬第一層次的神學方法:

(1) 實証歷史神學界的方法:

1)實証神學的方法包括文字批判(參 82082 文字批判)、文學批判(參 83083 文學批判)、類型批判(參 699699 類型批判)、源流批判(參 622622 源流批判)、編輯批判(參 664664 編輯批判)。

2)歷史神學的方法包括考古學、聖經與教會史(參 412412 教會史)、信理史(參 311311 信理史)、神學史(參 388388 神學史)。

(2) 思辨系統神學界的方法:

1)解釋法傾向於系統化地探索文獻內容、嘗試所謂的「視野相融」(melting of horizons)如高達美(H.G. Gadamer, 1900- )所主張,來了解所研究的材料,好使過去的文獻開始對現在的聽眾說話。

2)神學學說的思辨構成法,包括下面兩種相互支持的方向:

a)發現的方向:是有創造性、有彈性的,包含下列幾個步驟:由聖經、教會、個人經驗的豐富內容中,產生隱喻、想像與敘述。基督徒心靈因信仰光照,尋求對這些潛在觀念更連貫的理解。然後,因為是從隱喻、想像與敘述的豐富材料中抽出精華觀念,其性質就有某程度的抽象。概念及範疇因而產生。賴此等概念協助,假設(hypothesis)才可成立。假設是思辨的心靈走向更圓滿、更廣博的理解途中暫時的概念結構。假如信仰探索之心靈活動創出更多這類假設,那就極可能會繼續構成一個神學學說(theological theory)。神學學說是以概念與假設的方式建構起來的系統化、連貫性概念總體。例如: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神學的型質論乃取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形上學;或以關係、結構與過程三範疇解釋人之意義的學說(參 438438 基督徒人學)。任何學說都需要証明,証明的方向即嘗試答覆此一需要。

b)証明的方向包含兩種要素:

(a)理論性的証明在於三方面:第一、証明學說本身的結構因素中內在的一貫性,就是說,一個範疇或概念要跟其他的範疇或概念一致;一個特殊問題的假設必須與其他相關假設一致;整個學說不論用靜態或動態概念應當全屬同類;但若靜態及動態兩種神學語言都用,也該批判性地証明其應當。第二、証明學說與啟示、教會傳統的道理相容不悖。如任何有關耶穌基督位格的學說,必須符合普世基督徒團體的真實信仰:在統一的耶穌基督內,神人兩個世界已合而為一,沒有混淆或改變,沒有分裂或分離。第三、肯定神學學說與相關俗學的學說一致。如有關人內在結構的神學學說,應該可能與相關人類學,如心理學、生物學,有關人的堅實有據的學說相合。(b)應用性的証明,包括為具體的基督徒生活舉例說明神學學說富有深意。思辨系統之尋求理解,在基督徒個人與團體生存之實際作為中找尋贊同。就是說,假如一個神學學說對基督徒生活的有關問題提出了更連貫的理解,為基督徒的實際見証激發了更深的意義,並在人與人之間促成更多的交流,那麼可說,這個神學學說在基督徒實踐中得了事實上的証明。

(3) 實踐應用神學界的方法:這些方法乃源於三個不同學界之因素獨特結合而成:

1)實証歷史神學;2)思辨系統神學;及3)人類學與社會學。如人類社會學提供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學的經驗批判法;其次是實用教學、管理與社會交往法。結果是一種最初獨立應用之諸多方法的混合。這種方法論上的結合可通過批判性的方法論証明其正當無誤。

批判性的方法論顯示出神學中有眾多方法。許多特殊神學的特殊方法其範圍之廣,非個別神學家有限的能力所能勝任。因此,假如神學要完成其在今日世界學術團體中獨特而不可或缺的工作,科際合作及共融性的實踐(communicative praxis)日益迫切的需要。

(四)神學方法簡史:

(1) 第一世紀沒有明顯的方法論。在舊約的光照下,初期教會的作者主要作法就是應用寓言及默示意象,說明耶穌基督的奧蹟。

(2) 後來的幾個世紀中,教會的思想家漸漸地感覺到有方法論上反省的需要。理由有三:

1)希臘哲學,特別是柏拉圖主義(參 300300 柏拉圖主義)的思考方法;以及有辨別信仰之真偽的基本準則的需要。

2)在亞略主義(參 223223 亞略主義)、諾斯底主義(參 673673 諾斯底主義)、蒙丹派(參 629629 蒙丹派)、一性論(參 4004 一性論)、奈斯多利主義(參 228228 奈斯多利派)、白拉奇主義(參 113113 白拉奇主義)等的時代中,思辨思想家如東方的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約140-217)、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 ……,西方的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盎博羅修(Ambrosius, 約339-397)漸漸地認為要發揮一些較系統的神學術語,來作最初的神學綜合及保護教會傳統信仰的工作。

3)熱羅尼莫(Jerome, 約340-420)發展聖經方法,使聖經權威對拉丁讀者有了效力。

(3) 在這幾個很有神學創造力的世紀過後,教父時代晚期到中古世紀早期(六到十世紀),神學方法主要在於收集、傳播前幾個世紀的成果。

(4) 中世紀有個新的因素進入神學方法:努力以問答理性解釋信仰所需的內在理由。「信仰尋求理解」(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基督徒思想界接受了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聖多瑪斯偉大的神學系統綜合因而成為可能。

方濟會思想家更朝柏拉圖─ 奧斯定思想的神秘主義方向發展神學綜合。這是士林學派的神學方法。其兩大主流有一共同的方法論因素:神學陳述(命題)為前導,聖經與傳統用來支持及証明已確立的思辨命題。這種方法,至少在天主教神學圈內,逐漸盛行,直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前夕。

(5) 始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參 273273 宗教改革)徹底改變了士林學派的方法,重新發現聖經是基督徒神學方法論的中心要素。教會訓導權與傳統不再是特別重要的權威。

(6) 十七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如蘇亞雷(F. Suez, 1548-1619)、加諾(M. Cano, 1509-1560)以及其他人,部分出於對宗教改革的反應,部分由於自己內在的靈感,第一次發展出明確的神學方法論,並提出神學分科體系。

(7) 十八、十九世紀強調人之主體的重要性(理性、自由、平等,但也已被剝奪),又發現人類歷史的過程性(發展、進化)。過去士林神學的傳統方法,基於士林神哲學長期的遺產,頗為固定、靜態的步驟,開始動搖。像人類知識的相對性、知識主體(包括神學家)的先決條件、人文科學的社會條件、日益細緻多元的解釋學,所有這些問題,使神學方法逐漸向正當的多元論開放。

(8) 到了廿世紀,讀者可發現神學方法創造性的擴展。所謂的超驗法(參 160160 先驗哲學161161 先驗神學)起於神學工作者主體內在的先驗條件(apriori condition);歷史批判法把歷史當作神學工作的基本角度;解放神學提倡另一種方法論要素,即神學方法不可缺的第一因素:神學植根於第三世界國家受壓迫百姓的實際社會、政治環境中;今日世界各地其他場合神學,強調文化典範(參 304304 思想典範)及神學方法上思想模式(thought pattern)的重要性;最後,婦女神學家(參 487487 婦女神學)日益堅決要求,女性特質可修改補充往往由男性發揮的神學方法。

(五)神學方法目前狀況:

(1) 普世性本地化:

1)研究普世性神學必須把握三要素:a)研究聖經與教會內各種文獻,提出符合聖經、訓導權所肯定的信仰內容。b)用推論法追根究底,逐步推向比較系統化、連貫性的論釋,以說明實証神學所定斷的信仰內容。c)把認定的信仰內容真正落實在現代社會中。

2)基督信仰傳到某一地,必經仿效及適應兩個階段。適應即本地化,是地方教會逐漸成熟的象徵。本地化乃以本地思想文化去具體配合普世性神學三要素。

(2) 交談共融:

1)與社會交談:全心關注、全力參與社會生活,從事實在的場合神學,進而提出完全符合福音精神的主張以引導社會。

2)基督徒間的交談:基督徒的分裂有其特殊的神學意義。不同的基督徒團體,在一個信仰基礎上,發展出多元化的思想。今日從事神學工作應加強彼此的認識,以同等地位明智、友善、耐心地進行溝通,完成合一。

3)與其他宗教交談:各民族同出一源,也有同一的歸宿,就是萬有之神;祂的照顧、救援普及萬民。也就是說,天主在不同社會、不同宗教中推動祂天國的來臨。然而每種宗教都拘於有限時空,神學工作者應以尊敬謙卑之心主動積極地和其他宗教界交談,去體驗及了解在他們中工作的天主的真相。

(3) 人的存在,神的答覆:

1)從個人、團體、社會具體生活的種種問題中,找出人類的終極關懷,進而得到信仰上的圓滿答案,即自我通傳的三位一體之天主。這是田立克(P.J.Tillich, 1886-1965)的相關法(method of correlation)。

2)人一直藉著內在動力去超越自己,追求絕對的奧秘;藉著天主的自我通傳與愛的召喚,人內潛伏的動力就會達到圓滿境界;這是拉內(K. Rahner, 1904-1984)的先驗法的特色。

(4) 過去、現在、未來:神學工作者一方面研究救恩史上有關的人、事、地、物,在整個信仰團體記憶的穩固基礎上求取自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以同樣的努力注意現在的社會生活及未來的發展。畢竟天主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未來的天主。

(5) 靈修生活:人除了生活的空間,更有內在的幅度。神學工作者在探索「天地人」的大問題時,必須注意這位自我通傳的天主如何在人內心深處工作,怎樣接近、指導、培養、鍛鍊、提昇、責備、安慰、鼓勵、光照及吸引人。

(6) 理論與實踐並重:傳統神學注重理論,有時不夠強調實踐;近代不少神學專家主張實踐在先,理論其次;教會當局則抱持理論實踐並重的觀念:理論中有實踐,實踐中有理論(參 399399 理論與實踐)。


參考書目:

谷寒松,〈神學的地位與方法〉,《神學中的人學》,三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29-43。

───、趙松喬合著,〈神學研究方法提要〉,《天主論.上帝觀》,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117-130。

宋泉盛,莊雅堂譯,《故事神學》,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

拉徒萊(R. Latourelle),王秀谷譯,〈第二部分:神學的方法〉,《神學:得救的學問》,台中:光啟出版社,1974,67-95。

武金正,《解放神學:脈絡中的詮釋》,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張春申,〈中國神學中的一體範疇〉,《神學論集》32 (1977),313-331。

Dulles, A. R. The Craft of Theology: From Symbol to System. 2nd ed. New York: Crossroad, 1995.

Gadamer, H. G. Wahrheit und Methode: Grundzue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Tuebingen: Mohr Verlag, 1960.

Kasper, W. Die Methoden der Dogmatik: Einheit und Vielfalt. Muenchen: Kaiser Verlag, 1967.

Kaufman, G. D. An Essay on Theological Method. Montana: Scholar Press, 1975.

Keefe, D.J. Covenantal Theology. 2nd ed. Novato: Presidio Press, 1996.

Lamb, M. L. Ed. Creativity and Method: Essays in Honor of Bernard Lonergan, S.J. Milwaukee: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80.

Lonergan, B. Method in Theology. London: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71.

Pozzo, G. and R. Fisichella. "Method." Latourelle. 670-690.

Rahner, K. "Reflections on Methodology in Theology." TI, vol. 11. 68-114.

Sauter, G. Von einem neuen Methodenstreit in der Theologie? Muenchen: Kaiser Verlag, 1970.

Van Huyssteen, W. Theolog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Faith:Constructing Theories in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W.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Wohlmut, J. H. and G. Koch. Leitfaden Theologie: Eine Einfuehrung in Arbeitstechniken, Methoden und Probleme der Theologie. 2nd. ed. Zuerich: Benzinger Verlag, 1978.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