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時間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51 時間
351 時間

shíjiān

TIME

參閱:282282 空間  665665 歷史  456456 救恩史 122122 永恆  590590 過程神學


(一)概念說明:時間time一詞指一種存在的持續;無存在就無所謂持續。不變存有物的持續稱為永恆(eternity),可變存有物的持續則係時間。也有人祇稱物質事物的持續方式為時間,而稱精神事物的持續方式為永恆。時間的持續以時間性事物的變化為先決條件,它的方向始終是由過去走向未來,是直線式的,無法逆轉的。柏拉圖(Plato, 427-347)視時間為永恆移動的影像,真正的存有(Being)不可能有時間性。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認為時間是根據變動(motion)前後而得的數量。蘇亞雷(F. Suez, 1548-1619)則把時間看成物質存有物的不斷持續。

(二)在救恩史上,時間總是天主救援行動的中介。從某方面來看,每個行動都是上帝的日子,上主的每個日子就是祂的末世性日子(即基督來臨)的一種型態和期待(弟前六15)。這種內在的時間觀念,在舊約中指向基督的預像。在新約中指向基督的最後來臨(格前十1~11)。總之,在聖經上,時間卓然地含有天主控制整個歷史和所有救恩行動之意;但對人而言,時間是人答覆天主的時機。

(三)一般人對時間的認識,多半停留在先後可測量的階段。其實時間含意頗為豐富,可分為四類:

(1) 物性時間: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有的時間觀─ 即可測量的時間。由於物質世界中每一事物或事件本身都有其固有的持續,這種固有持續變化中,先後順序的過程就是物性時間。

(2) 想像時間:人可以想像有一種抽象的存在持續,這種可納入變化事件的思想形式就稱為想像時間。康德(I. Kant, 1724-1804)指出人思想的先驗形式:時空,認為人在任何經驗之前,已先具有容納持續變化(時)和體積(空)兩種先驗觀念。如默想無限的天主時,「昔在永在」的觀念自然呈現在人的腦海中。「昔在永在」這種類似「想像時間」的觀念超越時空的限制,在想像中自由自在。

(3) 心理時間:完全以內心感覺為主,又可分為三種:1)感受時間,根據心理狀況估量時間的長短,快樂時覺得時間真快,痛苦時反之。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良宵苦短」就是感受時間最好的詮釋。2)需求時間是一般人追求世俗功名利祿所需要的持續過程,如「十年寒窗無人問」。3)成長時間,指人在逐漸實現潛能中所需的持續歷程,如「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4) 宗教時間:以體驗神的存有為主,又可分為三種:

1)神話時間:這是人類宗教信仰生活中相當普遍的一面,側重描寫萬物之初與萬物在演變過程中,神如何定期或偶發式的參與。

2)救恩時刻:歷史中的人類體驗到神的愛之行動,肯定神的救恩,同時也畏懼祂的義怒和懲罰。

3)末世時期:在這時期裡又分兩個境界:a)復活境界,萬物「已經」整合在復活的基督內,祂已親臨在萬物中。但此時萬物「尚未」完全分享祂復活的最大光榮。b)全福境界,天國圓滿的實現,所有美好幸福的因素全匯聚在天主絕對愛的奧蹟內。此天主聖三,愛的奧蹟,是超越一切時空的最佳時空。有限的人只能類比的用言語說,天主是永遠的現在、絕對的臨在。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