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禮儀運動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94 禮儀歷史與運動
694 禮儀歷史與運動

lǐyí lìshǐ yǔ yùndòng

HISTORY AND MOVEMENT, LITURGICAL

參閱: 692692 禮儀  693693 禮儀神學  412412 教會史  587587 敬禮  561561 聖事神學


(一)概念說明:禮儀歷史與運動liturgical history and movement指基督宗教中的禮儀發展過程。

(二)聖經:「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若四23)。舊約先知以上主的名說:「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六6)而耶穌基督的一生就是一個服從的祭獻。基督的門徒也深明此理。基督立了教會,委任宗徒管理,要他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廿八 19)。又立定了盟約的聖筵,要他們「行此禮,以紀念我」(路廿二19)。為此,基督徒「不能沒有感恩聚會」,而其特徵即是「專心聽取宗徒的教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教會不斷在敬禮的形與質之間保持平衡,兩者之間的消長與形的不斷演變,便形成新約教會近兩千年的禮儀歷史。

(三)簡史:

教會初期的禮儀極簡單,所用標記也很清楚且富表達力。感恩禮(參 681681 彌撒)結構清楚簡潔。洗禮亦然。初期教會的禮儀年曆,一直到四世紀,還只有一個慶日,即逾越節,而每週的主日(參 114114 主日)就是每週的逾越。聖誕期形成則較晚,約始於四世紀。到第六世紀,羅馬才有將臨期。初期教會最主要的團體禮儀是主日的感恩禮和洗禮;此外還有覆手禮、冊立團體的領導人、病人傅油禮。《宗徒訓誨錄》規定週三、五守齋,每天早晚三次唸〈天主經〉。

四世紀以前,從未有劃一的官式禱文,宣讀經文和歌詠取自聖經;而祈禱則由主禮主教或司鐸即興作出。第四、五世紀開始把經文訂定和官式化。教宗良一世(Leo I,440-461)收集各種經文加以定型;到了中古世紀便有《羅馬禮規》,詳細記載儀式的進行。

禮儀語言(希臘語)與日常語言(拉丁語)脫節的現象在教會初期已經產生。教會為忠於保祿所定的原則(格前十四15~19),覺得教友應該懂得所唸的禱文,以有意識地答「阿們」,而毅然在四世紀改用了拉丁文。

四世紀末,基督徒因教難結束而大增。家庭式的會所無法保留,而要建築雄偉的大堂來容納信友,禮儀的親切和單純氣氛減弱,卻產生了濃厚的神聖氣氛,給羅馬禮儀帶來超然和神秘的色彩。直接影響了當時和後來的教會禮儀。

中世紀的敬禮特徵為虔敬耶穌基督的人性,以耶穌為天父在人間的反照,聖子取人性,居人間,側重耶穌行實的描繪,尤其祂的苦難和死亡。此期開始信友直接向基督禱告。

813年都爾(Tours)會議通過一種新的祈禱姿態:下跪。同時,信友由於覺得需要援助,所以除了天主以外,聖母、天使、聖人便成了祈禱的對象,這是民間敬禮一項鉅大的改變。

此時期亦開始出現週六的聖母彌撒,每天的聖母小日課以及每天日課經結束時唸的〈聖母禱文〉等聖母敬禮。對吾主事蹟的敬禮,情感成份很重。這種祈禱方式包含一種自謙心情,此心情滲入彌撒中領聖體前的經文。這些私人感情因素在團體祈禱中日漸增加,而且顯得不協調。

聖職人員在社會上漸成一特殊的階級,與教友(平信徒)形成對立與隔離,聖職主動,教友被動,見於禮儀中:聖殿中聖職的位置與教友分開。教友不懂拉丁語,禮儀完全屬於聖職;儀式無規則地增加,聖事的事效性也誇大了,認為教友即使看不明聽不懂,沒有意識的參與,也能得到效果。

那時教友在彌撒中漸漸不領聖體,以為只要在現場便已足夠,流行瞻仰聖體,他們「望」彌撒,每每只為看舉揚聖體。開始有搖鈴的習慣,告知教友領聖體、聖血的時刻,教友則於此時下跪。

(四)禮儀運動: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雖是個推行革新的大公會議,但本身卻沒有面對教友膫解、參與禮儀的問題。教友依然與禮儀脫節,禮儀對一般人是外表的儀式,只剩下一連串敬禮的規矩和禱文。另一方面,保守風氣大盛,禮儀神聖不可侵犯,禮規經文一成不變。而這竟成了日後禮儀運動的背景。

禮儀運動在十九世紀已見端倪。本篤會的祁朗赭(P.L.P. Guéranger 1805-1875)可說是這方面的先驅。他著有十五巨冊的《禮儀年》,探本窮源,他的重點在推行中古時候的羅馬禮,缺少牧民精神。祁朗赭的缺點,在嗣後一個世紀的改革中,慢慢得到突破。玻度恩(L. Beauduin, 1873-1960)講求禮儀大眾化,企圖建立今日的禮儀;柏殊(P. Parsch, 1884-1954)的禮儀革新則以牧民為重點。

「官方」的介入使禮儀運動得以由上而下展開。二十世紀出現多位關心禮儀革新的教宗,如碧岳十世(Pius X, 1903-1914),碧岳十二世(Pius XII,1939-1958),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 1958-1963)都曾經發表以禮儀為中心的通諭:

1)碧岳十世關心禮儀音樂,卻仍未准用地方語言來詠唱禮儀歌曲;他勸勉教友在彌撒中領主,也准許適齡的小孩在曉得初步的道理之後領聖體。

2)碧岳十二世的《天人中保》(Mediator Dei)通諭(1947),是梵二前最重要的,也是直接討論禮儀的文件。這時,禮儀運動已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德法奧三國醞釀中。

3)至若望廿三世的《新禮典》手諭,把問題交給大公會議討論,由是,大公會議終於有機會作決定性的介入。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終於在1962年10月11日在大眾期待下召開了。到了全體的第二次開會時(1962年10月16日),與會者接到了一項通知,本來排定的議程有點變化,禮儀成了大會優先討論的題目。其實《禮儀》憲章早在1959年會前就已諮詢起草了。1962年底大會正式開幕後由教長討論與修訂,至1963年12月4日才正式批准。憲章並沒有定出繁瑣的禮規,只以教會最高的權威指出基本的理論與原則。它指出:

1)禮儀並非恆久不變的;特利騰護教式的規定之背景既已過去;梵二乃決定打破僵局,按時代之需要重整禮儀。

2)分權、多元化:梵二強調地方教會的重要性;舉行禮儀時各地方教會依其民族和地方特性,在聖職人員領導下,表達出公教的信仰。

3)積極參與:為使教友能積極參與,憲章作出了最驚人的決定:用地方語言舉行禮儀,編訂地方性禮規。

4)以牧民為大前題,著眼於教友的利益,以達到教會祈禱生活的更新。

梵二結束後,最初幾年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禮規局部的修訂、闡釋道理、推行禮儀培育、建立中央及地方性組織以推行禮儀革新等。至於全面修訂聖事禮本、日課經、聖教年曆,則由1968年中開始,至1973年底全部完成。

(五)今日禮儀問題:梵二《禮儀》憲章並不是禮儀改革的終點,它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新的起點。梵二釐清了許多新的經文和禮規,但文件本身不是梵二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全教會生活的革新。《禮儀》憲章要推出的是禮儀生活的重整和革新,是基督徒生活的更新和強化。這些都必須由信友在團體中好好的實行、反省、生活。


參考書目:

吳新豪編譯,《天主教禮儀發展史》,香港: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83。

鄒保祿,《教會禮儀簡史》,台南:聞道出版社,1977。

禮儀及聖事部,趙一舟譯,《羅馬禮儀與文化共融》,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4。

Jungmann, J. A., 狄剛譯,《禮儀革新的回顧與前瞻》,台南:聞道出版社,1968。

Barauna, W., ed. The Liturgy of Vatican II. Illinois: Franciscan Herald Press, 1966.

Bugnini, A. and C. Braga, eds. The Commentary and the Instruction on the Sacred Liturgy.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 1965.

Carroll, Th. and Th. Halton. Liturgical Practice in the Fathers. Wilmington: Michael Glazier, 1988.

Chupungco, A. J.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Litur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2.

Crichton, J. D. Changes in the Liturgy.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65.

Devine, G. Liturgical Revival: An Agonizing Reappraisal. New York: Abba House, 1973.

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1963-1979: Conciliar, Papal, and Curial Texts.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82.

Fagerberg, D. W. What is Liturgical Theology? A Study in Theological Method.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92.

Hahn, F. The Worship of the Early Church.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3.

Hofinger, J. and others. Worship: The Life of the Mission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8.

Jungmann, J. A. The Early Liturg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9.

───. Liturgical Revival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5.

Klauser, Th.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estern Liturgy: An Account and Some Reflec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Neunheuser, B. Storia della Liturgia attraverso le epoche culturali. Roma, 1973.

Wegman, H. A. J. Christian Worship in East and West: A Study Guide to Liturgical History. New York: Pueblo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