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儒家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71 儒家
671 儒家

rújiā

CONFUCIANISM

參閱: 660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619619 道家  208208 佛教  69069 中國神學


(一)概念說明:

儒家Confucianism,嚴格而論雖然很難稱為狹義的宗教,但一開始,它便為中國人提供了人生與天意相關聯的觀點。儒家思想也許可稱為一種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

儒家人文主義的成果─ 「仁」與「禮」:為了瞭解孔子對「天」的立場,應先考察從商朝(公元前1100年左右由周朝所承續)末年到孔子(551-479)時代之間宗教思想的發展演變。商朝的宗教,接受有超越的神(人靠占卜來向神諮詢),因為人們認為神通曉一切。但此態度漸漸地改變了,有學養的人很快得出以下的結論:敬神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尚須培養人文精神。《禮記》〈表記〉表達了這個原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原則也為孔子所沿用,他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20),且一直是儒家的原則。這就是為什麼儒家的宗教性禮儀如此莊嚴肅穆的理由,「禮」法維持了兩個世界之間的距離,規範了兩個世界的關係。

於是,中國的人文主義就成型了,孔子成為人文主義的主要人物。這種人文主義的整個學說可歸結為一個「仁」字。「仁」意含一個人與別人的關係。所以「仁」是慈善、人道、仁愛及和諧。今日基督徒喜歡把「仁」字詮釋為「愛」。因為「成為一個以仁心待人的人」是去度一個完全合乎人性的生活「仁者人也」。因為「天命之謂性」(《中庸》),「仁」字也意含人與「天」的關聯。

(二)孔子的立場:

中國古代有兩個描述「最高存有者」或「神」的名詞,第一個是「帝」(意為在上面的帝王,高天上的主宰),是商朝的主神;第二個是「天」,是周朝的主神。孔子都用「天」字,而未用過「帝」一詞。但「上帝」與「天」至少最初都指位格神:孔子這方面的堅強信念是無可置疑的。

孔子以一段很美的話,描述他人性發展的不同階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4)。從這極具自我肯定的人文主義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人與天的關係。這關係是當他在人的經驗裡有所進展時所強烈肯定的。

孔子的安全感來自上天給他的個人使命。《論語》中有些文字清楚顯出孔子對天的態度。當他的愛徒顏淵三十二歲死時,孔子感慨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8)。上文使讀者想起另一句充滿天人位際關係的話:「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37)。也許這段話可視為孔子靈修的自我描述。孔子完全關注現世的事物(低的層次),但從人的經驗而來的智慧,使他能了解天,且使他知覺到天知道他。

孔子的教導可以在《論語》裡找到;這些孔子所說的話,是由不同的弟子收集而成的。雖不是很有系統的,然而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他的思想可用「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4,15)來形容。

(三)儒家思想的發展─ 孟子與荀子:

儒家歷史共達二千五百年左右,其中孟子(約371-289)和荀子(約298-238)對日後儒學的影響最為深遠,今日儒學仍深受其影響。他們的思想都可在孔子學說中找到出處,但他們卻各有不同的思想路線。兩人所持的立場不僅不同,且有時正好相反。許多當代學者認為荀子受道家影響很大,甚至說他融合了儒道思想。

按著傳統主流的解釋,荀子學說主張人的本性是惡的,需要禮加以改造(所謂「化性起偽」);孟子的立場完全與他相反,孟子宣稱人性是善的,要充份發揮它。孔子學說只隱含「人性為善」之意,孟子則進一步聲稱人性本善,並認為人如果能充份發揮固有的善心,他就會知性知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1)。但對荀子而言,他沒有回到自己更深的人性,以找到通往「天」的路,所以對他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四)儒家思想在孟、荀之後的發展:在西元第一世紀期間(後漢),民間宗教大為復甦,時值道教發展期,也是佛教開始影響中國的時期。公元二世紀末到六世紀末,思想與信仰異常混亂;整個中國四分五裂,北朝幾乎全是外族所建立,偏好道教或佛教,或兩教混合。在這動盪不安的局面下,儒學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唐代(618-907)以降,儒家的復古運動,在韓愈時光芒四射,他雖不是哲學家,卻是個靈感豐富的作家,他猛烈抨擊佛教與道教。另一個與儒學相關連的學者是李翱。

(五)新儒學的成果:

韓愈(768-824)、李翱(774-836)發起的回歸孟子思想的復古運動,在歷史上稱為道學(原道的學派)。後來又興起兩個學派,一是理學,一是心學。理學可叫做「理性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朱熹(1130-1200);心學可謂「唯心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王陽明(1472-1528/9)。朱熹以理與氣解釋一切,而理之全體即是「太極」。這最高的理是沒有知覺感情的,但在人內有「絕對的理」和「最大的絕對」(太極),所以人透過自己更深的本性,能體認最高的理,但最高的理並非位格神。

心學的進路異於理學,陸象山(1139-1193)開了這「心學」的先河,他是受大程子(程顥,1032-1085)哲學的影響。陸氏的哲學和方法很接近禪。他曾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是一種真實洞見的結果。他發現了人本身的偉大,而且人本身關愛別人(仁)。在這學派裡,超越之道是透過心而顯現出來的。

由上描述指出,陸象山的哲學及修養方法是最近於禪宗的。是「易簡」,是「直捷」,是近禪。不過他自己不承認他是近禪,因為他是說:事父事君,也是人性的分內事,也是妙道。

這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較晚出的王陽明,他的方法是自我修養。這方法強調忠於自己,忠於自己是基於直覺的官能─ 「良知」,藉此良知人知道善惡。

心靈就像天上的池……池若清澈,就能反應萬物。藉著行「仁」,我能與天地成為一體。上述這一切導出他的「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

總之,王陽明的哲學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不但生前如此,他死後一百五十年之久依然不減,其影響甚至遠及日本。

(六)新儒家的復興─ 理學和心學:現代儒學的復興受西方哲學的影響,有些思想家主張某種理性主義的儒學,走的是荀子與朱熹的路線,馮友蘭(1895-1990)比較接近這一路線。另一方面,有些儒學思想家建構另一種新儒學,他們很有深度地保持了儒家的精神價值。現代新儒學較著名的有唐君毅(1909-1978)與牟宗三(1909-1995),後者比較接近王陽明的心學。他們都想發展一種新儒家的人文主義,期能改造現代中國,並能吸引全世界。

(七)儒家與基督宗教的對話:利瑪竇(M. Ricci, 1552-1610)在《天主實義》中就曾嘗試與儒家對話,比較認同《詩經》與《書經》對上帝的信仰,而反對朱熹所說的太極。羅光總主教(1911- )的《生命哲學》則一方面肯定宋明理學所云整個宇宙為一體的看法,另一方面強調宇宙由天主(上帝)所創造,分享祂的生命。項退結(1923- )的德文著作《一體之仁:基督宗教與儒家的相遇》基本上亦持同一看法,並認為儒家一體之仁的構想可能對東亞本位神學有所貢獻。


參考書目: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新原道─ 中國哲學之精神》,中國哲學叢書乙集之二,上海:商務印書館。

Ching, Julia.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 Comparative Study.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7.

Hang, Thaddaeus Tui-Chieh (項退結). Das kosmi-sche Jen: Eine Begegnung von Christentum und Konfuzianismus. Frankfurt a. M.: IKO-Verlag fu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1993.

甘易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