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43 天主教神學
43 天主教神學
tiānzhǔjiào shénxué
THEOLOGY, CATHOLIC
參閱: 385385 神學 442442 基督徒神學
44044 天主教會 42042 天主教的思想與生活
(一)概念說明:天主教神學Catholic theology一詞指以天主教的思想與生活以及天主教為其首要來源及對象的基督徒神學形式。其對應夥伴因此而為基督教神學。因為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基督徒信仰上有其共同基礎,二者合而形成基督徒神學。本題目只論天主教神學的特殊面貌。
(二)天主教神學的特殊面貌與基督教神學不同,可以簡短撮要描述如下:
(1) 在天主教神學認識論與解釋學的層面上,肯定人性本身,為三位一體之天主的受造物,有其永恆的善與才能。因此,天主教一致肯定人的理性與其能力;藉此能力人經過類比(參 698698 類比)的方式,能上觸無限、超越的奧秘。天主教神學在追尋真理時特別注意不同的權威,如聖經、傳統訓導權、禮儀、教友生活、神學家等。
(2) 在教會論的層面上,天主教神學以教會訓導權(參 418418 教會訓導權)的基本意識著稱,應視教會訓導權與聖經、傳統密切交織在一起;天主教神學有意識地在此三個不可分離的因素動態交織的氛圍中發揮其功能。
(3) 在宇宙實體的層面上,天主教神學比較主張和諧、一切存有物的整體觀;天下為公,以及多種媒介的作用。具體而言,在天主教神學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此「媒介」的主張,推動其發展出某些神學主題與論說,成為一部分典型的天主教神學:
1)有關天使的神學思考:了解天使與人同為受造物,又是天祐的中保(參 50050 天使論)。
2)有關瑪利亞、耶穌基督的母親、信仰團體之教會典範的豐富神學思想:她被天主教會以特殊方式尊崇(稱為超級敬禮hyperdulia) (參 556556 聖母敬禮),因她是耶穌基督、救世主、絕對唯一中保的母親;她也扮演中介的角色,但其中介角色完全仰賴於耶穌基督之中保角色(參 557557 聖母論)。
3)聖人敬禮:天主教神學認為聖人是典型基督徒,相信他們是生活天主面前的轉求者;這種尊敬只稱為「敬禮dulia 」(參 547547 聖人,549549 聖人敬禮)。
4)七件聖事的豐富神學。基本上認為七件聖事是教會奧蹟七種具體的表達方式;既是個別受洗的人,也是基督徒團體的「救援聖事」(參 561561 聖事神學)。
5)堅信三位一體的天主在人類歷史中的啟示,需要各種形式的媒介,才能到達聽者的耳中、心中,例如:降生的天主聖言,納匝肋人耶穌,是不可見之天主的「肖像」,是「原始聖事」。教會是基督救恩臨在人間的可見記號,是「基本聖事」。在這可見的教會裡,又有教會訓導權扮演媒介的角色(參 418418 教會訓導權),就是說,它的角色是在把舊約及新約的啟示介紹給生活的基督徒團體。
6)最後,在「成義」過程中,人性的本身也扮演媒介的角色:天主的恩寵在人性中運行;天人的兩個世界,不應當分得太清楚,一如宗教改革運動開始時所堅持的。
(三)天主教神學的歷史,按天主教的了解,與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參 273273 宗教改革)前的基督徒神學史相同。由於它的特殊面貌,從這時候起,天主教神學發展出某些特殊外觀,簡略描述於下:
(1) 十六、十七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大部分是古典士林學派(參 20020 士林學派,19019 士林神學)的延續,努力克勝從中世紀晚期而發的唯名論(參 463463 唯名論);與改革宗神學有爭論,尤其在「成義」或「稱義」、聖事及教會論上。天主教神學本身中也有爭論,係有關聖寵與人的自由之整合觀的古老問題:比如楊森(C.O. Jansen, 1585-1638) (參 546546 楊森主義)強調聖寵,巴依烏斯(M. Baius, 1513-1589) (參 85085 巴依烏斯主義)卻堅持人的自由。在神學歷史有類似的辯論,道明會神學家大體上較強調天主的恩寵,耶穌會神學家則較強調人的自由。
(2) 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喚醒的歷史科學興趣,十八世紀續有發展,產生了教父學、教會史與信理史的認真嘗試,但是,聖經都非最初關心的神學主題。
(3) 啟蒙運動(參 474474 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馬克思(K. Marx, 1818-1883)的社會唯物論、達爾文(Ch. Darwin, 1809-1882)的新進化觀,海克爾(E. Haeckel, 1834-1919)的無神論進化論,以及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以靈魂作的探索研究,解釋宗教乃是人的心理作用,這一切漸增的影響,使十九世紀天主教神學苦心經營出的眾多神學思想,日益受到挑戰。1817年杜賓根(Tuebingen)大學的天主教神學院成立,引來所謂「杜賓根天主教學派」的美譽。這個學派的獨特在於它的態度:對新觀念開放並勇敢去思考;敏感於「時代訊號」;有理論思考與歷史的醒覺。這個學派設法去適應斐希德(J.G. Fichte, 1762-1814)、謝林(F.W. Schelling, 1775-1854)、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雅各比(F.H. Jacobi, 1743-1819)有力的哲學,以及基督教士來馬赫(F. Schleiermacher, 1768-1834)的思想。
(4) 「超驗哲學」如康德(I. Kant, 1724-1804)、馬雷夏(J. Marhal, 1878-1944)等人的影響導致超驗神學的發展(參 161161 先驗神學)。
(5) 廿世紀天主教神學思想走向多元化;過去較一元文化的根基漸趨消弱,各種神學學派得以設立,對於基督啟示所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初傳神學堅持新約喜訊的重要;政治神學指出社會─ 政治界對科學性神學工作的重要;解放神學由投身奮力求取人類整個解放的角度說明基督的奧秘;過程神學試圖呈現歷史的向度,在基督奧蹟內的變化與成長;最後,今日的天主教神學也有傳統士林神學復活的特徵,部分原因是許多神學家及教會人士難於適當應付現代思想與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
(四)天主教神學今天正面臨一些迫切的問題:
(1) 有關神學之為學術,與教會訓導權以「權威」教導天主教義,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不同作用,需要更進一步及更詳細的神學綜合。
(2) 把神學思想集中於基督的奧蹟中,免得把不在「真理層次」最高層的神學問題及題目看得太重。
(3) 由於教會在人類不同的文化中,本地化正有前所未有的活力,所以應繼續努力協助天主教在結構上變得更有彈性,以迎合日益多元的生活方式。
(4) 加強注意聖神的向度,即構思更深刻、更存在性的聖神論(參 569569 聖神論),以便為各基督宗教間的內在交談,以及與其他非基督宗教有建設性的、以人為中心的交談,打開更寬的視野。
(5) 發展更廣博的生態神學,以表達今人典型的「大公」及「天地人」的心情。今天越來越多人醒覺到:所有人類都住在這地球上的一個地球村裡,正日趨成為一個地球家庭。
(6) 最後,天主教神學當作更多磋商的努力去建立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未來神學。一般來說,天主教思想善於回顧既往;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後的天主教神學也注意到為現代社會服務;但也當同時用同樣的時間與神學產量,從事研究那麼重要的未來問題。
參考書目:
《天主教教理》台北,1996。
奧脫(L. Ott),王維賢譯,《天主教信理神學》,初版,二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7-1969。
Bellamy, J. La thélogie catholique au XIXe siècle.
Paris: 1904.
Bokenkotter, Th. Essential Catholicism. New York: Doubleday, 1985.
Eicher, P. "Neuzeitliche Theologien: Die katholische
Theologie." NHthG, vol. 3. Ed. P. Eicher. Muenchen: Koesel-Verlag, 1985. 196-285.
Feiner, J. and M. Loehrer, eds. MS.
Kasper, W. Theology and Church.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Kueng, H. and D. Tracy, eds. Paradigm Change in Theology.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Lubac, Henri de. Catholicism: Christ and the Common Destiny of Man.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2.
Newman, J. H. Certain Difficulties Felt by Anglicans in Catholic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1898.
Rahner, K. and others, eds. SM.
Vorgrimler, H. Understanding Karl Rahner: 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and Thought. New York: Crossroad, 1986.
Wildiers, N. M. An Introduction to Teilhard deChardi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8.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