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45 哲學倫理學
345 哲學倫理學
zhéxué lúnlìxué
ETHICS, PHILOSOPHICAL
參閱:344344 哲學 67067 中國倫理學 576576 聖經倫理學 361361 倫理神學
(一)概念說明:哲學倫理學(一般稱為倫理哲學) philosophical ethics一詞指從哲學的角度所發揮倫理道德的學問。倫理學也可從聖經或神學的角度來發揮,稱為聖經倫理學或神學倫理學(一般稱為倫理神學)。倫理神學的重要部份已經超越了倫理哲學;但二者仍有許多共通點,因為均以人為行為主體。
(二)簡史:
(1) 中國哲學史:孟子稱父子、君臣、夫妻為人之大倫(公孫丑下2;萬章上2),又說:「聖人,人倫之至也」(離婁上2)。顯然,「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甚至玩世不恭的莊子亦難免「有倫有義」之說(齊物論第二56)。自從孟子以來,中國人一向以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為五倫(滕文公上4)。孟子以「父子」為首倫,後代人始把「君臣」列為第一位。最近有人對「君臣」賦以民主新義,並視社會為第六倫,把人間關係作為道德問題的起點則始終是中國倫理學的一個特色。
(2) 西方哲學史:
1)西方首創道德專論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卻似乎以個人的自我實現與幸福為進路,因此可稱為幸福主義(eudaemonism)的一種。他執筆的三種倫理學之中,最重要的一種寫給他兒子尼各馬古,後人遂以其名名之。這本書一開始就討論什麼是善,繼而肯定人的生命以幸福為目的,並認為德性才使人幸福,而倫理德性(moral virtues:勇、節、義)與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智),尤其是理智對真理的默觀構成人的幸福。討論道德行為的心理條件時,亞氏指出唯獨經過自由選擇及事先考慮才出現道德行為。這門討論人的行為如何使人達到善或幸福的學問,亞氏稱之為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1094b, 10-11)。但一般人均稱為倫理學。
2)中古時代的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的倫理學大致採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多瑪斯倫理學的主要特點在於把神作為理智默觀的對象:人的最高善與幸福在於面對面(facie ad faciem)享見神之本質;而一切倫理與理智德性均以此為最高目標。自由選擇與理智考慮被視為道德行為的條件,則與亞里斯多德類同。
3)康德(I. Kant, 1724-1804)對倫理學作了一種非常不同的反省,採取了全新的進路。他完全不再把幸福視為道德行為的動機,目之為「他律」(heteronomy),而主張一種以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也有人譯為「定言令式」)為道德行為的唯一動機,並稱之為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康德的進路非常接近孔子諸如「君子喻於義」等道德原則。康德是否透過伏爾夫(Ch. von Wolff, 1679-1754)而受到孔子影響,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理性無法証明有神,卻從道德事實獲得有神論的信念;這一信念與靈魂不朽及意志自由遂被目為道德實踐理性的三大要求。
4)另一種饒有影響力的倫理學理論是功利主義(參 94094 功利主義),在我國非常流行。十八與十九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者邊沁(J. Bentham, 1748-1832)與斯徒亞穆勒(J. Stuart Mill, 1806-1873)均竭力提倡此說,以為最大多數之最大幸福構成倫理原則。
5)時至今日,倫理學的新理論日新月異,但往往缺乏亞里斯多德與康德的深度與廣度。這些理論的一部份仍步過去倫理學的後塵,旨在指導人作善惡行為的判斷,亦即屬於規範性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另一部份則分析上述倫理學所用語詞的邏輯結構,稱為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英美哲學一度過份重視後者而忽視前者,不免流於空談。
參考書目:
謝扶雅譯,《康德的道德哲學》,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2年再版(此書包括《實踐理性批判》與《道德形上學根本原理》二種著作全文)。
Barnes, J.,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 2. Princeton, 1984. 1729-1867.
Thomas Aquinas. S. Th. II-1.
關於當代西方倫理哲學的發展與趨勢,可參考:
Bender, W. Ethische Urteilsbildung. Stuttgart: Kohlhammer, 1988.
Poser, H. "Die Bedeutung der Ethik Ch. Wolffs fuer die deutsche Aufklaerung." Studia Leibnitiana Supplementa, vol. 19. Wiesbaden: Steiner Verlag, 1980. 215.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