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173 自然神學
173 自然神學
zìrán shénxué
THEOLOGY, NATURAL; THEODICY
參閱: 385385 神學 176176 自然與恩寵 172172 自然神論
322322 信仰與理性 194194 形上學 144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 698698 類比
(一)概念說明: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 (也稱theodicy)的名稱是針對啟示神學而言。後者以神的啟示為依據,前者則完全根據理性的推理。儘管它討論的對象是有神論(一神論)所云的神,討論方式卻完全遵循推理,亦即以理性的自然力量為依據。自然神學因此是理論哲學中形上學的一部份。
依照西方哲學的分類,哲學可分理論與實踐哲學二大類。實踐哲學即係倫理學(ethics),可應用於個人及社會的各層面。理論哲學涉及思想方法時稱為理則學或邏輯(logic),涉及知識的準則與依據則稱為知識論(epistemology),涉及實在界整體時稱為形上學(metaphysics)。形上學的前一部份泛論一切存有物的特徵及其最普遍原則,因此稱為存有學(ontology);後一部份討論實在界的三個範圍:大自然、人、神。形上學以大自然為對象的部份即係宇宙論(cosmology)或自然哲學(philosophy of nature),以人為對象的稱為心理學(psychology)或人之哲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或philosophy of man),以神為對象的則係自然神學或神之哲學(philosophy of God)。
(二)自然神學因此可分為二大部份:神存在的理性証明,以及神的本質、屬性、神的內在和對外活動。
神存在的理性証明:這部份往往構成自然神學的重心。無論從歷史發展或從人性的需要而言,這毋寧是一種自然趨勢。從自然神學的形成過程而言,使徒保祿雖稱哲學為虛偽的妄言(哥二8),卻肯定人憑神所造的萬物能辨認出神的大能和看不見的美善(羅一20),實質上已作了自然神學的推論。初世紀號稱辯護者的教父們,如阿特那哥拉斯(Athenagoras, 二世紀下半)等,亦曾用理性去証明神為唯一。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從真理存在証明神存在的論証尤為眾所週知。中古哲學及近代哲學對這方面的努力更毋庸贅言。每一時代之所以都有人用理性推論來証明神的存在,正因為人性有此需要。神既為不可見,那末要確認祂的存在,就不得不訴諸理性推論或生活體驗。即以中國哲學而言,中國古代對上帝的信仰之所以逐漸淡化甚至消失(參 660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自然神學方面的難題(尤其惡的問題)之無法了解實係主因之一。神存在的理性証明雖遭到來自知識論,尤其來自休謨(D. Hume, 1711-1776)與康德(I. Kant, 1724-1804)的一些質疑,這些質疑卻並無不可反駁的絕對有效性。許多當代哲學家之所以對形上學與自然神學不屑一顧,往往導源於一種偶像崇拜心理(參 194194 形上學)。
一如上文所言,除理性推論以外,每個人也能夠在道德實踐中體驗到神的存在。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等句(〈盡心章句〉上,第一)正說明了這樣的過程。「盡心」「存心」即培養仁義禮智這天賦「四端」;培養四端因此就是培養天性,同時也會在內心中體會到賦與此四端的至高之「天」(〈告子章句〉上,第六)。徵諸〈萬章章句〉第五章,孟子心目中的天就是有知有意的上帝。孟子「盡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經驗雖不能證明孟子所敬事的天或上帝即係創造萬物的唯一神,循此途徑所體會到的天,卻委實很接近創世的唯一神。這一類個人經驗在當事人身上會發生堅強信仰,卻無法替代對所有人都有效的理性証明。
神的本質、屬性、神的內在和對外活動:除去討論神存在的理性証明以外,自然神學也討論神的本質與屬性及神對內對外的活動。對自然神學的這些題材也頗有人不以為然,以為它們有損於神的絕對超越性。這問題的關鍵在於類比(參 698698 類比)概念之能否徹底應用。類比概念已於偽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約500)的〈論神之名稱〉中肇其始,而為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集其大成。類比概念是藉某物與他物的關係而領悟某物,例如藉人間音樂之和諧悅耳,領會到神內部生活之和諧,令人心曠神怡。類比概念必擁有一個以上而彼此互相比較的類比極,和可資比較的類比關係或基礎,這樣使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比極同時呈現相同與相異之處。例如上例中神的內部生活與音樂有某種相同之處,但卻同時有更大的相異之處。偽狄奧尼修一方面指出光、善、美等概念可應用於神,另一方面又強調神絕對超越受造物,因此不可言說,這就是類比概念的極妙應用:人用一些類比字詞可藉人世事物的比較稍稍領會神的本質,其屬性及其活動;然而神的活動與屬性本身卻絕對超越受造物的方式與理解力,而係不可說不可名。這樣一方面肯定某些概念可應用於神,另一方面又藉「否定神學」超越一切肯定和否定,這就是偽狄奧尼修所指出的類比之路。
把類比思想應用於中國古代哲學,可以說《洪範》〈九疇〉以肯定方式說明了神為普遍的立法者,《十二周誥》與《詩經》指出神宰制照顧大自然與人間世界;《道德經》則以否定方式指出最高根源超越一切,不可名不可說。這些最古代的中國典籍雖未明顯肯定神創造一切,但相信宇宙間有普遍的立法者、宰制者與照顧者,已經很接近普遍創造者的信仰。
參考書目:
費多鐸編訂,《東方教父選集》,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4,77-172,223-230。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七、八、九章。
Thomas Aquinas. S. Th. I, q.9; q.13, a.5
───. De veritate.
───. Quaestiones Disputatae, vol. 1. q.2, a.11
Brugger, W. Summe einer philosophischen Gotteslehre. Muenchen: Johannes Berchmans Verlag, 1979.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