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神修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710 靈修
710 靈修

língxiū

SPIRITUALITY

參閱: 444444 基督徒靈修  711711 靈修神學  380380 神秘思想與生活  280280 宗教經驗


(一)概念說明:

靈修spirituality (六十年代以前通常都用神修)是指身心修養的專門學識與習修過程。由於對「人」的存在和其終極嚮往有不同的認知與信念(不同的哲學思想與宗教信仰),因而對靈修的理論與實踐也有很多不同學說與宗派。比如基督靈修、儒家靈修、佛教靈修等。

但就靈修本質而言,一般都包括下列三點:1)人為萬物之靈,是一個有「靈」性、有精「神」的存在。2)人性有其天然的終極嚮往與圓滿,靈「修」就是要幫助人修持身心,以到達此終極圓滿。3)修持身心的具體方法與步驟,都由初學入門到心靈長大成熟。在此共同的架構中,當然仍有很多不同,尤其對人性終極圓滿的修成與實現,更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二)從整體來看,可說有人性超越與自性圓融兩種不同信念與實踐。試個別簡述如下:

人性超越:此種信念下、實踐中的靈修,首先是肯定人性來自天,人自有其天然的根源,所以人性自有其受之於天的「當循之道」。靈修就是要使人遵照此當循之道而生活,日漸呈現出人性的原本真貌,以達到天人合一(參 47047 天地48048 天地人合一)的圓滿境界。中國文化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一),言簡意賅,指出了此種靈修的最基本信念。如果再將此「修」道落實於「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一),那就是儒家修持的基本過程與終極圓滿。在此整個過程中,人與天常是相通的。「修」的起點是「在明明德」:明白看清人性本有的天賦「明德」;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清楚體驗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孫丑〉上6)。進而依此「明德」而生活,並推已及人:「在親民」(即在生活中逐漸養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胸懷)。最後此種「盡性知天」的靈修終點是「在止於至善」: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其根源「至善」合而為一,「止」於天人共融的圓滿境界。

自性圓融:此種靈修的基本信念可用成語「自求多福」來表達,肯定一切都是操之在我。人性的終極圓滿就是人性自身的充分實現,不必過問人性之上是否更有其他存在,尤其是超越人性的至高存在;有些學說更明言否定此超越人性的至高存在。前者如狹義的人文主義,後者如唯理、實証、唯物等哲學思想與信念。就靈修整體來說,佛教的修持對此有相當徹底的信念與實踐。只要努力修行,人人可以成佛,這是佛教對人性的徹底肯定。但在人性之上,佛教靈修大體上不認為有神(造物主)的存在,也不相信人有不死不滅的靈魂(參 709709 靈魂不滅),所以「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聖嚴法師),但絕非唯物論者,因為「佛教相信:生命的因素是永恆的,就是精神不滅: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這就是生命的實際情況」(同前)。至於「見性成佛」的修持之道,最基本的實踐是「諸惡莫作」(戒絕殺生、偷盜、淫亂、妄語等),進而「眾善奉行」(比如救生、布施、誠實、慈悲等);這樣使自己的六根日益清淨,心目逐漸明亮,終能解脫一切煩惱,而到達「我、法皆空」的真如境界。


參考書目:

方東美(Thomé H. Fang),馮滬祥譯,《中國人的人生觀》(The Chinese View of Life),七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二刷,台北:學生書局,1986。

吳經熊,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十二版,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張春申,〈靈修的意義〉,《神學論集》44 (1980),147-157。

傅佩榮,〈中國思想與基督宗教〉,《神學論集》32 (1977),179-219。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 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

聖印法師譯,《六祖壇經今譯》,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0。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五版,台北:東初出版社,1985。

Conn, J. W. "Spirituality." Komonchak. 972-986.

徐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