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許諾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79 許諾
479 許諾

xǔnuò

PROMISE

參閱: 210210 希望  87087 未來  456456 救恩史  90090 末世論  667667 默示


(一)概念說明:許諾promise來自拉丁文的動詞promittere:允諾。許諾是預告並保証將做、給予或克制某事物,使對方得到利益或恩惠甚至也可促進對方的信從之言語。

(二)許諾可分為人(或倫理)的許諾和天主的許諾兩大類:

(1) 倫理的許諾:通常倫理神學家所說的是單純的許諾,不是雙方的或有償的合約,而是單方義務、無償的、白白的承諾,以使某人得恩惠。

許諾受到「正義」(justice)或「忠信」(fidelity)的拘束。「正義」拘束的許諾是指嚴格的契約性的許諾;許諾的人對所許的諾言要慎重,受許諾的人也首肯此保証。此種許諾若事關重大而食言爽約則屬重大罪過。其實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受「忠信」所拘束的許諾;受許諾的人未正式表示接受,許諾的人也無意將自己的許諾當作嚴格的道德義務。若能言行一致就算守了此種許諾;若食言爽約,通常也不算是重大的罪過。不管是受「正義」或「忠信」拘束的許諾,若所許的諾言違反道德,此許諾就無效,且一開始就失去拘束力。但若有下列條件之一時,任何許諾的道德義務即告消滅:1)若受許諾的人情願此許諾不實現。2)許的諾言根本不可能實現,或者實現對受許諾的人有害或無用甚或非法。3)若許諾的人能預見那些與許諾有關的環境會起大變化,他一定不會如此承諾的。

(2) 天主的許諾:許諾一直是預言和詮釋的主題,在基督宗教傳統中尤然。「許諾」也可視為盟約的主題。創世紀中即用盟約的許諾構成聖祖的傳統,而在舊約歷史書的其他部分裡則逐步地實現所許的諾言(詠八九1~9,25~26)。達味王室可說是藉「盟約的諾言」而建立的。早期先知宣布有關「許諾的神諭」,或許因當時尚未實現而未立刻被當時的人所接受。有時舊約團體把默西亞的成份誇大,而且把默示思想(參 667667 默示)和末世思想(參 90090 末世論)混淆;這些思想均在舊約晚期被修正。晚期先知把有關末世思想具體化:祂是雅威的僕人(依四二1~9,四九1~9,五○4~11,五二13~五三12)、是以色列的牧人(則卅四23~31)也做國王(則卅七22~28)。舊約晚期的默示文學把默西亞當作天上將下來的「人子」(達尼爾二和九章)。

谷木蘭(Qumran)團體及基督宗教皆自稱可代表天主許諾的實現,前者特以解釋舊約的章節來証明已在創始人身上實現了;基督徒團體卻認為天主的許諾在耶穌和其救恩工程上實現了(谷一15;瑪五1~12;路四21;若一14,17;格後一20;默十七14)。以後基督徒團體漸漸明白,天主的許諾在教會生活中繼續實現,但因在每個世代中恩寵與罪過間不斷地爭鬥,以致仍未完全實現。

(三)基督宗教的歷史顯示了兩種不斷發生的危險:

(1) 因達尼爾先知書、默示錄、和隨後的「預言」字面意義的誤導,使人對最後的實現產生過度興奮的期待。

(2) 過分把「天國」與教會(包含結構、禮儀)視為等同,誤將天主的永恆不易的啟示依附在文化上。基要主義派(參 431431 基要主義)有第一種危險,天主教及東正教則有第二種危險,兩者在瞭解基督宗教中天主許諾的實現方面,都未能保持在「已經」(already)和「尚未」(not yet)的張力中。

1960年代,興起了一種「未實現的未來」之神學思潮,德日進(P.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的進化論神學激起了迴響。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一方面強調旅途教會的末世特質(LG 48-51),另一方面指出教會正走在實現的路上(GS)。最近神學的更新,尤指透過梅茲(J.B. Metz, 1928- )的著作和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已使教會進一步自覺到「投入世界」有助於天主許諾的實現。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