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修會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58 修會
358 修會

xiūhuì

ORDER, RELIGIOUS; CONGREGATION, RELIGIOUS

參閱: 644644 福音勸諭  553553 聖召  377377 神恩

695695 願  359359 修會生活  44044 天主教會  412412 教會史


(一)概念說明:

(1) 在教會的具體生活中常有不同的「神恩」,但其目的都是為「建立教會」(格前十二~十四)。修會團體就是聖神在教會內所興起的不同神恩─ 它們針對時空的不同需要,給予具體而有效的答覆,使基督的身體─ 教會,能不斷成長茁壯,一直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弗三11~13)。

(2) 從教會行政方面來說,有的修會直屬羅馬宗座,有的屬於教區主教;有的稱為顯願修會(Religious Orders),有的稱為簡願修會(ReligiousCongregations)─ 這些歷史性的區別現在已相當淡化,實質上也毫不重要。修會生活的共同基本因素是:會士以特殊生活方式跟隨基督而甘願放棄一切,共同度「貞潔、貧窮、服從三願」的團體生活,一生獻身於基督和其奧體教會,忠心為她服務。

(二)修會簡史:修會的歷史過程出現四類修道團體:

(1) 隱修會團體:

1)初期教會中已有男女在度獨身奉獻生活。尤其是貞女們,她們將自己以非常的方式奉獻給基督和教會,終身不嫁。第四世紀初,教會太平,東方埃及等地隨即出現一股「退居曠野」的隱修熱潮。有經驗的靈修導師,如聖帕科米烏斯(Pachomius, 約287-347)、聖巴西略(Basil, 約329-379)等等,逐漸將這些獨居苦修的隱士集合起來,並編寫《團體生活規章》,使隱修生活有了「修會團體」的模式與基礎。

2)在西方教會中,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 約480-547)汲取這些規章與生活的精華,編寫了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穩固基礎與方式。會士以「服從」奉獻自己,終身在會院中(stability)努力善度一生(conversio morum)。日常生活的中心是「祈禱與工作」。

3)一直到第十二世紀,歐洲各地的隱修會院,大都是遵照本篤會章的模式而生活。第十世紀初在法國克呂尼(Cluny)建立的隱修會院,使當時呈現衰退的本篤精神,獲得有力的革新與復甦。此後又在熙篤(Citeaux)、明谷等地方,另建新院,使隱修生活大為振興,其影響一直到今天。

(2) 行乞修會:

1)十三世紀初亞西西人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成立了一個「小兄弟」團體,以求乞來維持生活,個人和團體均不得擁有財產,所以稱為行乞修會(Mendicant Order)。

2)聖道明(Dominic, 1170-1221)同時也在不同的情況下,成立了「宣道」團體(Order of Preachers),生活上也是靠哀矜與求乞來維持,是教會中的第二個行乞修會團體。這兩個修會的興起,以貧窮與宣講答覆了當時「牧靈」方面的迫切需要,並對教會聖職人員的「富潤華貴」,提供了一付「清心寡欲」的天賜良藥。

3)此外還有聖衣會(十三世紀初成立於加爾默羅山,所以也稱為加爾默羅會)和奧斯定會(1256年教宗亞力山大四世將一些遵守奧斯定會規的不同團體聯合起來,成為奧斯定會),也同屬行乞修會,對信仰培育與學術文化皆有偉大貢獻。

(3) 使徒工作修會:十六世紀教會面對嚴重危機,內外都急需革新;使徒工作修會的興起,有效地答覆了這「動亂時代」的迫切需要。吳甦樂修女會(1535)、耶穌會(1540)、靈醫會(1582)、等,分別以衛護信仰、培育聖職人士、教育男女青年、照顧病患等為工作目標,使信仰生活獲得「根本」的加強與更新,並向外方拓展福傳大業。在生活方式上,尤其是耶穌會,完全放開了古老修會的外在傳統,沒有固定的會服與會院,也沒有團體的公誦日課;完全讓基督在世代表─ 教宗,隨意派遣到任何地方;生活上強調「寓靜觀於行動」: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體驗祂的親臨。此後繼而興起的男女使徒工作修會有:遣使會(1625,仁愛修女會1633)、慈幼會(1859,母佑會1872)、聖母聖心會(1862)、聖言會(1875,聖神婢女會1889)、瑪利諾會(1911)、耀漢小兄弟會(1926)、德來小妹妹會(1926)、主徒會(1927)等等。

(4) 使徒團體與在俗團體:前者如巴黎(1660)、米蘭(1850)、瑪利諾(1911)等外方傳教會。會士度共同生活,一生獻身福傳工作,但不宣發修會所發的三願。在俗團體於1947年成立,它們保存奉獻生活的本質,度「貞潔、貧窮、服從」的福音生活,但外表上毫無修會的任何外在形式;藉著所從事的教育、醫療、社會等各種工作,它們「在俗世中」來聖化世界,就如「酵母和入麵團中」一樣。


參考書目:

若望保祿二世,《論救贖恩惠─ 致獻身生活的男女會士》,台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1984。

倪化東編著,《天主教修會概況》,香港:真理學會,1950。

張春申,《教會與修會》,台中:光啟出版社,1980,153-269。

───,《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台北:光啟出版社,1988年,3-38;127-190。

教宗保祿六世,《論革新修會生活的訓示》,台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1972。

劉河北編譯,《修會生活革新法令釋義》,台中:光啟出版社,1967,33-49;185-216。

顧保鵠主編,《台灣天主教修會簡介》,台中:光啟出版社,1968。

Casey, J. "Religious Orders." Komonchak. 873-875.

徐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