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704 辯証神學
704 辯証神學
biànzhèng shénxué
THEOLOGY, DIALECTICAL
參閱: 385385 神學 446446 基督教神學 698698 類比 352352 剔秘
(一)概念說明:辯証神學dialectical theology一詞,即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基督教神學中的一個階段與內容,也指一個神哲學上用以辯論的特殊方法。主要人物是巴特(K. Barth, 1886-1968)、瑟內森(E. Thurneysen, 1888-1974)、布魯內(E. Brunner, 1889-1966),果加爾頓(F.Gogarten, 1887-1967)與布特曼(R.K. Bultmann, 1884-1976)等神學家。
(二)簡史:
辯証神學的歷史,嚴格來說,始於廿世紀廿年代;這些神學家的共同觀點公諸於世則在1921與1922年間。果加爾頓出版《宗教決定》,布魯內出版《經驗、知識與信心》,瑟內森出版《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巴特出版他羅馬書詳註的二版(此書得到布特曼的悅納)。1922年秋,巴特、果加爾頓與瑟內森創辦雜誌《時代之間》(Zwischen den Zeiten),墨滋(G. Merz, 1892-1959)任編輯。那年,一位觀察家給新創立的神學小組命名為「辯証神學家」。
巴特的辯証神學包含下列幾個因素:
1)辯証的根源在於上帝:上帝自己在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中,否定或否認罪人的生活意義。
2)此一批判性否定造成了距離;一條「死亡線」把天主與人、時間與永恆分開;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稱之為「品質方面的無限差別」。奧多(R. Otto, 1869-1937)稱天主為「根本不同的另一位」(Der ganz Andere)。天主在耶穌基督內顯現,天主仍是天主,人不過是灰土。其相遇只在神蹟與信仰的弔詭中。
3)在基督的十字架內天主搭橋於鴻溝上。批判性的否定與差距,為天主不可思議之慈愛的肯定所擁抱。這是巴特辯証神學的精髓。辯証神學是以矛盾對立的命題表達,從否定無止境地移向肯定。後期的巴特變得比較肯定,在其神學觀點上辯証因素已較少。
(三)布魯內、布特曼與果加爾頓都同意神學的辯証性是由(罪)人的存在及理性思考,而非由啟示事件而來;因此他們強調人的存在之分析。巴特卻主張,上帝的啟示否定或反對(罪)人整個的存在,即啟示本身包含神學的辨証性。巴特控告布魯內、布特曼、果加爾頓說:他們在天主聖言之外接受另一種尋求啟示真理的權威,就是人本身有的理性思考能力。早期的巴特拒絕任何人類存在的哲學分析。1933年巴特和他們分道揚鑣;辯証神學的高潮嚴格來說就此落幕。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