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3 中文聖經
63 中文聖經
zhōngwén shèngjīng
BIBLE, CHINESE
參閱: 571571 聖經 412412 教會史
70070 中國禮儀之爭 69069 中國神學 137137 地方教會
(一)歷史:
(1) 中國文化最初得知聖經的存在是經過奈斯多利教派(Nestorianism) (參 228228 奈斯多利派)的阿羅本主教(Alopen, 七世紀)。他在唐太宗貞觀九年,即635年把基督信仰傳入了中國,起名為景教,有「教義光輝,大當受人景仰」之意。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景淨輔理主教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625年在西安附近出士),凡一千九百多字,陳述基督信仰大綱。碑文中說耶穌完成了廿四聖有說之舊法(即舊約,希伯來文數法是24部書),又說耶穌死後「經留二十七部(即新約)」。碑文似乎也提譯經的事:「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上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年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仗西郭,賓迎入內,翻經書殿,詞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但景教並沒有留下聖經譯文。
(2) 真正的中文聖經要到十九世紀才出現。首先有新教英國浸會傳教士馬士曼(J. Marshman, 1768-1837)在拉沙(J. Lassar)協助下譯成新舊約全書於1822年出版,稱《新舊遺詔全書》。其次有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 Morrison, 1782-1834)在米爾恩(W. Milne, 1785-1822)協助下譯成新舊約全書,於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稱《神天新舊遺詔全書》。這就是中國新教譯經史上的「二馬譯本」。以後便有深文理、淺文理、官話的各種譯本出現,其中以1919年於上海出版的「官話和合譯本」流行最廣,影響最大最深。
(3) 下一大站就是台港聖經公會所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聖經,1975年出《新約全書》(有天主教版),1979年出《新舊約全書》(因未譯次經無法出天主教版)。這個新譯的特色是譯者均為中國學者,但並不是直接由原文譯出,而是由《現代英語譯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譯成漢語,再將譯稿寄給另一批中國學者將譯文與原文校對。翻譯的原則是「意義相符,效果相等」。此外還有漢語的各種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的聖經多種。基督新教和聖經公會在翻譯聖經及推廣聖經上真可謂不遺餘力,成效卓著。
(二)相形之下,天主教在翻譯聖經和推廣聖經上要遜色得多。雖然第十七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將部分聖經內容用中文寫出來,如陽瑪諾(M. Diaz, 1559-1639)的《十誡真詮》,龐迪我(D. Pantoja, 1571-1618)的《受難始末》,但並沒有完整新約或舊約的譯出。直至二十世紀初才有耶穌會神父蕭靜山從拉丁文譯出《新經全集》,譯筆通順,頗受歡迎,行銷大江南北。在50和60年代台灣天主教廣傳時,供不應求,由光啟出了很多版。80年代大陸宗教政策放鬆,蕭譯新經再度遍行各地。
天主教真正整本的中文聖經是方濟會雷永明神父(D.G. Allegra, 1907-1976)及其中國同會弟兄們努力的成果。他們用了九年的時間(1945-1954),先在北京,後在香港譯註出版了八大冊舊約諸書,又用了六年(1955-1961)譯註出版了三大冊新約全書。最後還用了七年時間(1962-1968)修改已譯好的譯文,而於1968年聖母無原罪慶節出版新舊約合訂本。從此天主教有了自己的完整中文聖經,廿多年來,在禮儀、牧靈、建立信仰小團體上貢獻殊多。這所謂的《思高聖經》譯文忠實可靠,但導論與註釋尚待隨時改進。
參考書目:
《天主教中文聖經翻譯簡史》,香港:天主教香港聖經協會出版,1991 (非賣品)。
汪維藩,〈聖經譯本在中國〉,《金陵神學志》十四15 (1991), 62-73。
房志榮,《天主教與基督教聖經的異同》,再版修訂本,台南:聞道出版社,1987。
〈聖經中文翻譯〉,《聖經百科辭典》,梁工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706-708。
〈聖經合譯委員會會議記錄〉,《神學論集》75 (1988),資料室,16, 26, 34, 44, 94, 132, 141。
趙維本,《譯經溯源─ 現代五大中文聖經翻譯史》,初版,香港:中國神學院,1993。
房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