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基督與其他宗教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511 無名基督徒
511 無名基督徒

wúmíng jīdūtú

ANONYMOUS CHRISTIANS

參閱: 315315 信仰  277277 宗教神學  332332 降生

449449 基督論  456456 救恩史  595595 傳教神學  240240 非基督宗教神學


(一)概念說明:「無名基督徒」(或:匿名基督徒) (anonymous Christians)是近日神學家拉內(K. Rahner, 1904-1984)所提出的名稱,意指那些尚未認識或信奉基督的人,只要具有誠意和憑良心作事,便可以獲得救恩;拉內認為對基督的信仰可有明顯和隱含之分,「無名基督徒」便是對基督懷有隱含的信仰。

(二)非基督徒得救的問題:

(1)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以前教會的傳統立場是「教會以外無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這名言來自教父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和西彼廉(Cyprian, 約200-258),日後佛羅倫斯大公會議(1442)又宣佈此原則(DS 1351)。

(2) 梵二對非基督徒得救的問題採取較開放的態度,《教會》憲章一面重申教會為救恩的必需性(LG 10),但同時拓寬了教會的精神領域;領了洗的基督徒固然是教會的成員,但其他未接受福音訊息的非基督徒,也以不同的方式與天主子民有關連:「原來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LG 16)。憲章繼續指稱,連那些尚未認識天主,即沒有信仰的人,只要是出於誠意和依從良心作事,天主也給他們為得救所需的助佑。憲章同時指出教會傳教的職責,但聲明在傳福音時,教會無意廢棄各宗教和文化傳統中的真理與善的成份,卻要保存這些因素,並使它們達於圓滿的境界(LG 17)。同樣,《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一面強調教會傳教的使命,一面承認其他宗教也具有積極的因素,可以導人歸向天主,及作為接受福音的準備(AG 3)。另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更指出聖神能以特殊方式使非基督徒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GS 22)。

(三)梵二對非基督徒救恩問題帶來的突破,一般認為拉內的貢獻相當的大:

(1) 在討論這問題時,拉內根據兩項基本原則:

1)他首先提出基督的信仰對得救的必需性,這必需性與救恩的本質有關,因為信仰正表示對於天主藉著基督施予的救恩採取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參 315315 信仰)。

2)另一基本原則是天主願意拯救一總人的普遍性救恩意願(弟前二4)。這普遍性救恩意願似乎與對基督信仰的必需性有抵觸,事實上只有少數人享有這信仰。為解答這難題,拉內認為必須把對基督的信仰分為明顯與隱含兩個層面;後者已足以使人獲得救恩。

(2) 拉內的理論基於他的「先驗人學」(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參 160160 先驗哲學161161 先驗神學),隱含的信仰與人的「超越經驗」有關;人為萬物之靈,其最大特點便是無止境的超越。人在認知和愛的精神行動中常趨向更大的領域,即趨向更大的真善美和無限的實有(infinite being)。拉內的獨特見解在於指出,這種趨向無限實有的超越經驗已不是純屬本性的經驗,而是一種恩寵的經驗。當人向超越經驗開放,積極地追求更大的真善美時,他便是向那施與聖化恩寵的天主開放,進入恩寵的境界。

(3) 拉內更指出這種超越經驗不但與恩寵有關,也與基督奧蹟有關。在反省降生奧蹟時,拉內認為聖言與人性結合,是給人性的超越導向帶來圓滿的實現,基督奧蹟可視為人自我超越的最高典型;當然,這自我超越是有賴於天主的自我通傳的。因此,當人向超越經驗開放時,其實便是向基督奧蹟開放。拉內特別舉出兩種對基督隱含信仰的方式,或「無名基督徒」的具體表現,即接受人的有限存在和對弟兄開放:1)誰面對生老病死之謎,和人生的各種挑戰,卻能處之泰然,接受自己的局限,並忠於日常生活的職守,誰便是隱含地接受了那位降生成人、分享了人的一切際遇、而常忠於天父的基督。即使這人尚未認識基督的訊息,實際上已接受了祂。2)透過降生奧蹟,基督成了人類的近人,祂臨在於弟兄姊妹們身上;誰對弟兄開放,予以真誠的接納和愛心的服務,便是接受了基督。以上兩點格外是拉內所稱「無名基督徒」的具體表現。

(4) 拉內的理論也包括對於非基督宗教(參 239239 非基督宗教)救恩意義的反省;拉內支持傳統道理,承認教會為得救的必需性,但認為這必需性與實際歷史境況有關。在基督來臨以前,和今日福音尚未普及的地方,當地的宗教也有救恩意義。人既是群體性的,必須透過宗教社團表達信仰,非基督宗教可說是尚未認識基督福音的人,藉以獲得救恩的一般途徑;因此,這些宗教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具有積極的意義。

(5) 有些人認為「無名基督徒」的理論阻礙了教會的傳教工作(參 595595 傳教神學)。拉內卻堅持教會傳教的使命,他指稱傳福音的目的在於把人心中隱含的信仰帶領至對基督明顯的宣信,使人加入教會,藉著聖事和教會內其他救恩方法,更有效地,和更圓滿地獲得救恩。也有人批評「無名基督徒」這名稱給人自大的印象,但拉內提出這名稱,並非作為與其他宗教人士交談的工具;而是為了提醒基督徒對於其他弟兄的救恩問題,應採取更積極的看法。「無名基督徒」雖是拉內創新的名稱,其實也有傳承的依據,教父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已稱人為天生的基督徒(anima naturaliter christiana) 。

(四)基督與其他宗教的關係已成為今日神學反省的重要課題,討論的焦點在於基督的普遍性救恩意義,即有關基督為人類救主的問題。近日神學家對這問題的不同意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形成三種不同的基督論:

(1) 排外基督論(exclusive Christology):這意見堅持教會以外絕無救恩的嚴格詮釋,不但視基督為全人類的救主,而且否認歷史中任何其他救恩媒介的可能性;因此,為了獲得救恩,必須認識和信奉基督,加入祂的教會。基督教神學家巴特(K. Barth,1886-1968)在他早期神學思想中,是這種排外基督論的傑出發言人。至於天主教方面,這是梵二以前的傳統立場,但梵二已帶來重要的轉變。

(2) 包容基督論(inclusive Christology):這種基督論維護天主普遍性的救恩意願,同時宣認耶穌基督是天主和人之間的唯一中保(弟前二4~5);也承認除祂以外,「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宗四12)。這些神學家主張對基督的信仰為得救固然是必需的,但這信德也可以是隱含的;基督的教會是得救的門路,但對於尚未認識和信奉基督的人士,其他宗教也有積極的救恩意義。如前面所介紹的,拉內「無名基督徒」的理論代表這種基督論。梵二採納了這種理論。梵二以後,最近在基督教神學界中也逐漸向此立場開放甚至已接受。

(3) 多元基督論(pluralist Christology):多元基督論並不指基督論的多元化,卻代表一種神學上創新的模式。希克(J.H. Hick, 1922- )把這模式比作哥白尼的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他主張不以基督,而代以神為神學反省的中心。從這角度看,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平等的,耶穌基督也只是歷史中眾多救主之一。假如說基督是聖言降生成人的話,那麼也該承認這聖言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印度神學家巴尼卡(R. Panikkar, 1918- ),在後期著作裡也由包容基督論轉入了多元基督論;他企圖把歷史中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和宇宙性的基督(cosmic Christ)分割,主張宇宙的基督不但現身於納匝肋人耶穌,也曾現身於各大宗教的教主,他們都是同一宇宙基督在歷史中以不同姿態出現。

這種多元基督論把宇宙基督與歷史耶穌分割,這樣作是違背了新約的啟示。當新約作證耶穌基督是人類救主時,並非指一位抽象的基督,而是指那位降生成人的納匝肋人耶穌,這位耶穌藉著祂的生平事蹟,尤其祂死而復活的奧蹟,成為人類的救主。透過祂的復活,這位歷史的耶穌被宣佈為超歷史的宇宙性基督,但二者同是一人。假如說基督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那無異是把降生看作神話故事,使降生奧蹟失去它專有的獨特意義(參 332332 降生)。

(4) 結論:上述三種意見中,包容基督論才是正確的立場,這立場基本上採納了拉內「無名基督徒」的理論。拉內對於救恩史(參 456456 救恩史)的反省可以作為這理論的補充。基督事蹟是歷史中的個別事件,但卻對全人類有普遍性的救恩意義;為解釋基督事蹟的個別性、及其普遍性意義,必須從天主聖三的角度看這事蹟。在永恆中聖父對人類懷有一整體性的救恩計劃,這計劃須在歷史中實現和展示出來,這構成了救恩史;基督奧蹟便是這救恩計劃在歷史中的圓滿實現,因此保祿稱基督為天主救恩旨意的「奧秘」(mysterion) (弗一9);聖神便是使救恩史向前推進的動力。在基督降來之前,聖神已默啟舊約的先知聖賢,並以真理啟迪舊約以外的古代賢哲,給基督的來臨作準備工夫。在基督復活後,聖神更成了「基督之神」,使基督奧蹟「內在化」,植根於人的心靈;也使這奧蹟「普遍化」,普及各時代,各地域的人。聖神能啟發人對基督宣示明顯的信仰,也能引領人隱含地接受和生活基督的福音,成為「無名基督徒」,默然地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

這聖神已在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傳統中播下聖言的種子,作為基督福音的前導。無疑地在中國深遠的文化傳統中,聖神也播下了聖言的種子。由於這些真理的種子,這文化傳統不但向基督訊息開放,而且也是表達這訊息的有效工具,能在人心中引起更大的共鳴;因此,把基督訊息與中國文化配合是傳播福音的當前急務。同時,教會也視宗教交談為傳播福音的一部份,這交談可以使雙方獲益;因為透過與其他宗教的交談,基督徒也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


參考書目:

甘易逢,傅佩榮譯,〈有關其他宗教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17(1973), 431-441。

───,黃雪霞譯,〈福音傳播與世界性宗教〉,《神學論集》43(1980),75-82。

張春申,〈中國教會與基督論〉,《神學論集》37 (1978),435-451。

───,〈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神學論集》45 (1980),329-338。

───,〈中華民族與天主的啟示〉,《神學論集》71 (1987),73-77。

包瓦(D. Power),傅佩榮譯,〈從神學觀點看宗教的存在問題〉,《神學論集》20 (1974),285-298。

羅光,〈佛學與天主教神學〉,《神學論集》1 (1969),85-94。

──,〈現代儒家思想與基督信仰的融合〉,《神學論集》76 (1988),537-547。

謝扶雅,〈經學時代,佛學時代,基督學時代─ 中國宗教文化的回顧與前瞻〉,《神學論集》50 (1982),481-489。

D'Costa, G. Theology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The Challenge of Other Religions. Oxford: Blackwell, 1986.

Dupuis, J. Jesus Christ at the Encounter of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1.

Kueng, H. Christianity and the World Religions. Lon-don: Collins/Fount, 1987.

─── . and J. Ching.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Rahner, K. "Christianity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TI, vol. 5. 115-134.

─── . "Anonymous Christians." TI, vol. 6. 390-398.

─── . "The One Christ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Salvation." TI, vol. 16. 199-224.

───. "Jesus Christ in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TI, vol. 17. 39-50.

Richard, L.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Christ and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1.

Roeper, A. The Anonymous Christian.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6.

Schineller, J. P. "Christ and Church. A Spectrum of Views." Theological Studies 37 (1976): 545-66.

Song, C. S. Christology and Other Faiths: Some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Toronto: Ecumenical Forum of Canada, 1985.

Wong, J. H. P. "Anonymous Christians: Karl Rahner's Pneuma-Christocentrism and an East-West Dialogue."

Theological Studies 55 (1994): 609-637.

黃克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