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祈禱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31 祈禱
331 祈禱

qǐdǎo

PRAYER

參閱:670670 默想  710710 靈修  444444 基督徒靈修  692692 禮儀


(一)中國經書中的涵意:

祈、禱二字部首皆為「示」,《說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二,三垂(謂小),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從字源上說「祈禱」二字涵意與神事有關。

(1) 祈( 、 、 )有求福、禱、求、呼、告、報等意。《詩》〈周頌〉〈噫嘻序〉:「春夏祈榖於上帝也。」〈箋〉:「祈猶禱也。」《詩》〈小雅〉〈賓之初筵〉:「以祈爾爵。」祈,求也。《爾雅》釋言:「祈,叫也。」注:「祈祭者叫呼而請事。」,又「祈, 也,謂有災變呼告于神以求福。」《詩》〈大雅〉〈行葦〉:「以祈黃耇」,〈箋〉:「祈,告也。」《詩》〈大雅〉〈行葦〉:「以祈黃耇」〈疏〉:「報養黃耇之老人。」此外祈字與圻、畿通,《詩》〈小雅〉〈祈父序箋〉:「古者祈、圻、畿皆同。」祈亦作懇。《說文通訓定聲》:「祈字亦作懇,與蘄通。」

祈字常用詞語例舉如下:祈年(求豐年),祈沈(祭山川),祈克(求克敵),祈告(祈神之禱告),祈雨(因久旱祈降甘霖),祈祉(求幸福),祈祓(祈神除災去穢),祈祥、祈喜、祈福、祈褫(均指求福),祈榖(求榖物豐熟),祈禱(於神前祈求賜福),祈願(請願),祈嚮(心所專注,期其必成)。

(2) 禱( 、 、 )主要意思為告事求福。有謝、請之意。《說文解字》:「禱,告事求福也, 示壽聲。」《廣雅釋詁》四:「禱,謝也。」《廣韻》:「禱,請也,求福也。」《詩》〈小雅〉〈吉日〉:「既伯既禱。」《傳》:「禱,禱獲也。」《同禮》〈大官女祝〉:「凡內禱祠之事。」〈注〉:「禱,疾病求 也。」《周禮》〈春官〉〈小宗伯〉:「禱祠于上下神示。」〈注〉:「求福曰禱。」禱字,解祭,《廣韻》:「禱,祭也。」

禱字常用詞語例舉如下:禱告(祝告鬼、神求福),禱祀(有事禱求鬼、神而致祭),禱雨(與祈雨同),禱祉(與祈祉同,求福),禱祈(猶言祈禱),禱牲(祈禱時所用之犧牲),禱祠(求福曰禱,得福報曰祠),禱祝(禱告祝福),禱書(禱祝之文),禱視(與禱祀同),禱賽,禱塞(皆為祈神報賽),禱戰(戰時求勝)。

(3) 綜觀以上祈禱二字字源涵意,窺知先人早有祈禱習俗,且具以下特質:

1)中國古人以農立國,靠天吃飯,生活與自然天候息息相關,此乃古人祈禱之根本動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祈雨,禱雨是也。

2)在古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中,鬼、神具有超人之力量,為祈禱之對象。

3)福乃為古人之所求,故祈、禱皆與福有關。

4)福的內容限於今生今世之現實利益。

5)與祈禱二字有關的詞語僅表達祈禱之原因與結果,而未涉及祈禱與祈禱者心性之關係,即祈禱者祈禱時心性、氣質變化等現象。(這僅此二字而言)。

(二)祈禱概說:

從現象學角度言,祈禱乃人出自心靈內在經驗之宗教行為。基本上祈禱者相信一超乎人的神明或力量存在。通常可分四種,各具特色,但彼此相互交錯。

(1) 祈求祈禱(petitionary prayer):即祈禱者對祈禱的對象有所求,神、形之恩惠,可有言亦可無言。祈禱者與祈禱的對象主客分明。

(2) 有言祈禱(verbal prayer):唱經、吟聖詩、口禱等屬之。其內容有求恩、懺悔、讚頌等。祈禱之初,主、客分明,可漸入佳境,達到主客兩忘的合一境界。

(3) 默想祈禱(meditative prayer):主要使用理性的功能,反省、推理產生語言、文字理念、符號、圖像等。又名「智力,頭腦」祈禱(mental prayer),以別「心禱」(prayer of the heart)。此外默想祈禱中主、客亦是分明。但可漸趨單純化,即語言、文字、理念、符號、圖像逐漸消失,甚至主、客之別由分明而渾沌而消失。此時已進入第四種祈禱方式,即靜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

(4) 靜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乃指祈禱者直接經驗本體、至高神、萬有根源或原本自性的過程與境界。宗教學者用諸多不同的名稱描述此等境界。例如基督宗教的神祕經驗(mystical experience),佛教的直覺智慧(intuitive wisdom),或靈性經驗(numinous experience)等。

佛教的「直覺智慧」乃指自覺聖智(prajna, tathagatha-gargbha),是對萬有實體的覺悟。十四世紀德籍神秘家艾克哈特大師(M. Eckhart, 約1260-1328)以「suchness」(中譯「如來真境」)來說明此等覺悟。德籍哲人康德(I. Kant, 1724-1804)則用numinous (靈性的)以別phenomenon (有形現象的)來表達。這與宗教哲學家奧多(R. Otto, 1893-1937)所著《至聖觀》(The Idea of the Holy)書中描述的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osum (即令人顫慄、醉心的奧秘)相映成趣。另外近代美籍宗教心理學者詹姆士(W. James, 1842-1910)認為此種靜觀經驗可稱之為神秘經驗。神秘經驗乃是靜觀祈禱之特色,此境單純、無言、無像,主客倆忘。

(三)基督宗教祈禱簡述:

(1) 聖經中之典型:以上四種祈禱在基督宗教傳統的諸多宗派皆有之。舊約的聖詠集(psalms),新約「主的禱文」(瑪六9~13;路十一2 ~4)、「大司祭的祈禱」(若十七1~26)等為典型的「有言祈禱」。耶穌在雅各伯井邊授予那位撒瑪黎雅婦女的祈禱則屬靜觀祈禱。耶穌告曰:「女人,……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祂的人。天主是神,朝拜祂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祂」(若四21~24)。

(2) 彌撒(Holy Mass),分餅禮(Eucharist),聖餐禮(Holy Communion):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最高境界的祈禱,羅馬天主教稱之為「彌撒聖祭(或感恩祭或聖祭禮儀)」,東正教稱為「分餅禮」(Eucharist),聖公會(the Anglican Church)則稱之為「聖餐禮」(Holy Communion)。雖有三種名稱,但指的都是同一的祈禱內涵。其共同因素有,同一的大司祭和祭品耶穌基督,在同一聖神的共融中,向同一天父,為人類的得救與幸福而祈禱。

(3) 定型口禱(時辰祈禱):除了感恩祭(分餅、聖餐禮)外,教會內還有一種定型的團體口禱稱之為「日課經」。其發展過程如下。1)從第一至三世紀的初期教會,信徒除了分餅禮外似乎沒有定型的口禱。2)到第四世紀中葉東方教會的信徒團體開始每日早、晚聚會祈禱。不久西方的米蘭教會也仿照而行。3)第四世紀末葉,因著寺院團體生活的興起,具型式的口禱也隨之產生。最著名者為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 約480-547)之日課經。日課經依一天時辰分別唱頌。共分有夜禱(nocturns)、頌禱(lauds),白天則依序有晨禱(prime)、午前禱(terce)、午禱(sext)、午後禱(nones)、夕禱(vespers),最後以晚禱(compline)結束一天的時辰祈禱。東方教會也發展了類似之日課經。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原為寺院團體的日課經稍作修改,也供平信徒使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以後為一般使徒工作修會團體和信徒普遍使用,傳統時辰祈禱大輻度簡化為晨禱、日間祈禱(分午前、午後),和晚禱等三個時段。

(4) 靜觀祈禱:

1)基督教派之一的貴格會(Quaker)信徒之祈禱,具濃厚的靜觀色彩。在單純的靜默中與神相通,為其特色。天主教中的靜觀神秘祈禱亦頗具規模。在此僅例舉一些較具代表性者:教父期的奧斯定《懺悔錄》,偽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約500)之《神秘神學》(mystical theology);十二世紀有清谷人伯納(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之《雅歌之歌》尤為著名;十三世紀靜觀祈禱之典型人物為亞細西的唱遊詩人方濟,十四世紀英國無名氏的《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和德籍靜觀大師艾克哈特境界甚高,義大利方面有兩女性靜觀家,道明會的謝納人加大利納(Catherine of Siena, 約1347-1380)和聖婦加大利納(Catharine of Genoa, 1447-1510);十六世紀西班牙有依納爵、大德蘭、十字若望,其境高深。德日進(P.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和牟敦(Th. Merton,1915-1968)可謂當代靜觀祈禱之代表人物。

2)在教會傳統中,靜觀聖者的神秘祈禱有兩點共同特質。a)祈禱者面對天主 (祈禱之對象)與神相通密合時,祈禱者的靈魂呈現「被動」、「陰柔」的角色。神此時則持「主動」、「陽剛」的角色,故在神秘作品中,常用男女情愛關係的寓言詩體來描繪人靈與神結合之神妙境界。b)聖者們祈禱中的神秘經驗,產生愛人、造福人群的生命力。德日進之神秘世界與傳統諸聖略為不同,其特色在於德氏從科學與宗教整合,形上實體與宇宙萬有整合的境界中証入天地人合一之妙境。牟敦靜觀經驗則深受東方宗教與哲學之影響,尤其佛學與老莊思想特為其青睞。牟敦可謂在靜觀祈禱經驗中進入宗教交談的世界。此外,法籍本篤會士索亨利(Henrile Saux)亦是本世紀天主教教會中靜觀祈禱之大師。他以畢生之力在靜觀中整合基督宗教和印度教,索亨利又名Abishiktananda。

(四)結論:       祈禱─-

是人類心靈的蠢動,
靈性(真我)的自覺,

是神、人交往合一必經之道,

是能力的根源,

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能變化氣質,

發揮人性潛在的真、善、美,

使人成為直覺智慧與無量慈悲兼備的宗教人、傳神者。

天主教中世紀大師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說:「真正的祈禱是生活在神的氛圍中,生活在神的奧蹟內。」


參考書目:

《天主教教理》,卷四,〈基督徒的祈禱〉,1996,2558-2865號。

高樹藩編纂,《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灣正中書局,1971。

Arbesmann, R. and others. "Prayer."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11. New York: McGraw-Hiu Book Company, 1967.667-678.

Ha. A. G. "Prayer." Encyclopedia Britanica, vol. 14.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ica, INC., 1967. 948-953.

Happold, F. C. Prayer and Meditati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 1971.

Reese, J. M., "Prayer." Komonchak. 781-791.

李純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