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69 默西亞
669 默西亞
mòxīyà
MESSIAH
參閱: 296296 耶穌基督 449449 基督論 612612 新約神學
(一)概念說明:要明白「默西亞」(Messiah)在基督徒宣信中的重要性,首先得理會到:默西亞(希伯來文)與「基督」(希臘文)原來是同義詞,二者均解作「受傅者」。《七十賢士譯本》(參 10010 七十賢士譯本)首開先例,以「基督」翻譯默西亞,新約照章沿用,本無新意;新的意義來於耶穌自己及日後的基督徒所給予它的新詮釋,以致它後來竟然吸收了其他的基督名號及它們的含義,而成為基督徒宣信中最重要的「基督」稱號。當基督宗教傳到希臘文化中已經開始把「基督」和「耶穌」一起連用;但今日的信仰團體很少注意到「基督」和「耶穌」一起連用的來源。「耶穌」「基督」已經完全失去了個別名號的價值,其實「基督」為許多人來說,已經成了耶穌的別名了。
(二)聖經要解釋這個轉變,須從舊約的默西亞期待講起:
舊約:
1)默西亞在最初只是一種很普遍的概念。古代,傅油禮是一種習俗,表示正式祝聖及指派某人去完成某些重要使命。受傅的人有多種:君王、先知、司祭都可以稱作受傅者。正因為它如此普遍,最初也不包含任何救贖的意味。
在這許多受傅者中,君王脫穎而出。王國時代,君王普遍被視為天主特別任命的人,代表天主,治理人民(撒上八7;十1)。納堂神諭,默西亞─ 達味的後裔,更成了天主許諾的中心:「我必在你以後興起一個後裔,即你所生的兒子,我必鞏固他的王權……我要鞏固他的王位,直到永遠」(撒下七12)。
2)然而歷史殘酷地蹂躪人的理想:國運不竟,南北國先後被滅,民生塗炭,朝不保夕,先知們一再呼籲:要信賴上主,信賴祂的許諾。充軍、回國。愈多的痛苦,愈多的渴望:終有一天,奇跡會出現,天主的許諾會成為事實。那時,祂要真正作以色列子民的天主,祂的僕人達味要在以色列子民中為王。猛獸要在地面上絕跡,甘霖雨露會按時沛降……「默西亞時代」成了希望和救贖的代名詞。
3)這樣,默西亞慢慢變成了一個末世的人物,在期待的幅度中。儘管如此,猶太人所期待的卻不是一個天上的存有,而是個地上的君王,一位偉大的王者。祂所帶來的救贖也不是奇蹟性的,而是真實的,血肉的鬥爭。一位會作戰的君王,才能從敵人的刀劍中拯救以色列,重振它昔日的雄風。
4)這種政治性的默西亞無疑是整個以色列默西亞期待的主流,雖然証據顯示,某些個別團體,如屬於厄色尼的谷木蘭團體,會有一些更適合他們團體特質的默西亞觀念:或是司祭性的,或是先知性的。不過,大體來說,在耶穌時代,差不多整個猶太人民都在期待一位偉大的默西亞君王的來臨。這一種期待,對耶穌的自我意識不無影響。
新約:
1)耶穌出現在默西亞期待最強烈的民族和時期。只要有點兒風吹草動,就如若翰的施洗,都會被人以為是默西亞(路三15)。那麼,耶穌來了,站在加里肋亞湖邊,喊說:天主的國臨近了,是的確會勾起民族的幻想的。而耶穌出自達味家的事實,更加深了時人對祂的期待。假若耶穌真的願意作他們盼望中的政治性默西亞,也許歷史還可以改寫。有一段時候,耶穌身旁經常聚集著一大夥擁護祂的群眾(瑪四25),以致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谷三20),若望更明言有人欲立耶穌為王(谷六15)。但是,這一種政治性的默西亞,和祂自己所領會到的天主給予祂的委派與使命,實在相去太遠了。
2)不過,假若耶穌全然否認政治性的默西亞的身分,其實祂從來沒有循此途徑作自我反省,也沒有這樣暗示過,而只有祂的敵人,如大司祭、及比拉多(谷十四61;十五2)以及撒旦蠱惑的世人,如伯多祿(谷八29)才如此稱呼祂的話,實在很難解釋:為什麼在祂死後,祂的門徒竟然會異口同聲地宣認,祂就是默西亞、主基督。也許,在耶穌看來,「默西亞」,尤其是祂所包含的末世性含義,是相當符合祂理解中自己的使命和任務的。這不正是祂在受洗的時候,從天上聲音「你是我的愛子(詠二7),我因你而喜悅(依四二1)」(谷一11)所領會到的嗎?雖然默西亞的政治意味需要淨化,但是只要不容許有這方面的幻想,「默西亞」也未嘗不是在猶太文化各種現存的概念中,最足以幫助耶穌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方法。
3)這種看法也許可以解釋耶穌對默西亞的保留態度。祂沒有主動地自稱為默西亞,而在別人稱祂為默西亞的時候,祂的態度也是有所保留的;既不完全同意,也不斷然否認,卻從另一個角度(谷八31:人子受苦,及谷十四62:光榮受顯揚的角度)給予默西亞新的內容。在祂的理解中,祂的默西亞身分是嶄新的─ 這是一種結合上主僕人的受苦順命,及人子的光輝榮耀才能達成的默西亞。
4)耶穌以祂的死亡淨化了默西亞的政治內容。在十字架上,祂仿彿向世界宣佈:祂的國不是這世界的,祂的救贖有比政治鬥爭更真實更終極的向度。因此,最初的基督徒,在對當時的人─ 他們大都是猶太人─ 傳達他們的喜訊的時候,很自然地選擇了大家都熟知的模式,他們宣佈:救恩已經來到了,就在這位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從舊約以來大家一直期待的救恩已經實現,因為祂就是默西亞,主基督。
參考書目:
張春申,〈基督的名號〉,《神學論集》36 (1978),259-281。
奧柯林(G. O'Collins),黃懷秋譯,《基督論再詮》,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88-92,101-102。
Bornkamm, G. Jesus of Nazareth.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0. 169-178.
Cullmann, O.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3. 111-136.
Hahn, F. The Titles of Jesus in Christology.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5. 136-160.
黃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