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歷史主義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66 歷史主義
666 歷史主義

lìshǐ zhǔyì

HISTORICISM

參閱: 665665 歷史  608608 解釋學  388388 神學史

456456 救恩史  269269 宗教史  412412 教會史


(一)概念說明:當歷史主義historicism一詞最先出現在德國經濟學者的辯論(1884)中時,它曾被人披上一層爭論的、貶損的面紗:指經濟理論不正當地依賴經濟歷史。歷史主義就是不正確地使用歷史知識,把它應用在缺乏合法權威根據的地方。

(二)簡史: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後,歷史主義一詞不僅用得更為廣泛,也逐漸脫去了爭論的貶損意味。歷史主義指的是專注於個別的、獨特的、可確定的歷史情況,而不先以知識的、或神學的假定去判斷其得失。事物是從它的多樣性和整體性來考慮;它在永恆變化中及各種歷史形式下,表現出許許多多的樣式。特勒爾起(E. Troeltsch, 1865-1923)分別出兩種科學,即一方面傾向普遍化、專注於數量的「自然科學」,另一方面專注在變動過程中的獨特性、個別性的「歷史科學」。在特勒爾起看來,歷史主義其實是二十世紀極多哲學和社會學家都懷有的世界觀:所有知識、各種形式的人類經驗都出現在變動的過程中。

1924年,曼海姆(K. Mannheim, 1893-1947)著文批評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的世界觀:文藝復興推崇理性無時間性的審判;其實只是以俗化的方式重演中古時代靜態的、定向於神的世界觀。他認為,這種靜態的世界觀已經過去了,所有社會的、文化的事物都在變動中;他把這種極端變動的世界觀稱作歷史主義;他對於歷史主義可能帶來的相對主義,並沒有迴避,不過,他相信:相對主義(參 299299 相對主義)的後果不一定會讓人懷疑倫理和知識層面上的可行性。

1936年,另一位學者邁內克(F. Meinecke, 1862-1954)繼續他的前輩們對歷史主義的探索。歷史主義相反早期靜態的世界觀:早期靜態的世界觀企圖從一套普遍的不變的自然律中,尋求倫理及政治判斷的基礎。而現代新的世界觀卻專注於具體的、獨特的、個別的事物。曼內克與其他學者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強調獨特性多於變動及發展。由於這一改變曼氏也不認為歷史主義會威脅到人類價值的問題,因而對價值也無須作極端性的再評估。

廿世紀四十年代,歷史主義之風開始從歐陸(特別是德國)傳到英美;學者們的思想中對整體的注重漸漸地取代了對個別性的重視。整體性(holism)的概念愈來愈受歡迎:社會的歷史整體性不會削減為個別的活動。

總括來說:歷史主義主張所有事件都必須從一個更大的、在變動過程中的脈絡去了解,因為個別事件只是整體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因而只有在認識這過程的特性之後,人才能完全理解及正確評估各個具體的事物。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