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39 實証主義
639 實証主義
shízhèng zhǔyì
POSITIVISM
參閱: 344344 哲學 441441 基督徒哲學 53053 不可知論
322322 信仰與理性 391391 神學與科學 392392 神學認識論 387387 神學方法
(一)概念說明:實證主義positivism,一般而言,是要求任何學問或道德行為必須以可以感覺到的事實為出發點,並限於描述可感覺事實及其規律的思想態度。
(二)實證主義可分為哲學實證主義與道德實證主義兩種:
(1) 哲學實證主義:
1)凡是要求任何學問必須以可感覺到的事實為出發點,並自限於描述可感覺事實及其規律的哲學看法總稱為實証主義。此主義的共同特徵是唾棄傳統哲學,尤其強烈反對形上學。後來的「新實証主義」(neo-positivism)更強調直接用純自然科學方法使哲學成為一種科學,企圖排除一切形上和非科學的成份,以成為不同凡響的新哲學。古代懷疑主義、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1)和中世紀的唯名論(參 463463 唯名論)都有實證主義的傾向。但它真正創始於英國經驗主義(參 627627 經驗主義)者,如培根(F. Bacon, 1561-1626),試圖把人類知識建基於實驗方法和歸納法上;霍布斯(Th. Hobbes, 1588-1679)強調感覺而拒絕形上原理;休謨(D. Hume, 1711-1776)對實証主義貢獻非凡,他主張知識只能建基於數學或科學所處理的實驗事實上,他拒絕了因果原理。孔德(A.M.F. Comte, 1798-1857)開始用「實証主義」一詞,他把人類思想發展分為神學、形上學與實証等三時期,人類先後擺脫了神學與形上學的束縛,而進入了實証時期。源於維也納集團的新實証主義則把哲學轉向邏輯和語言分析的研究,代表人物如維根斯坦(L.J.J. Wittgenstein, 1889-1951)、卡納普(R.P. Carnap, 1891-1970)和羅素(B. Russell, 1872-1970)等,他們使哲學的任務祇限於檢証命題。
2)實証主義吹噓自己很客觀,事實上,在對象和探討方法上的限制卻很獨斷很不公正。它面對人類「開放的渴望」這大問題時,竟然默不作聲,未對所有層面,包括形上與宗教層面開放。但畢竟它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強調知識必建基於經驗,無異提醒哲人:哲學的首要任務在於解釋與改造這世界,而非構思各種可能的世界。它要求敘述的驗証,對教條主義(參 406406 教條主義)起了制衡作用。再者,它也提醒神學家:神學的首要工作應從歷史和經驗的角度去探討天主已啟示的救恩,在此基礎上建構一個合乎邏輯的系統或理論。
(2) 道德實証主義:它否認在道德秩序中普遍、客觀和不變的規範,拒絕一切道德上的絕對命令。它又細分為兩類型:
1)神律的(theonomous)道德實証主義認為道德的秩序、價值、結構和義務建基於天主「絕對的」自由意志,而非其神性。天主隨時下的命令都是善的,禁止的都是惡的。歐坎(W. of Ockham, 1285-1347)和唯名論者即持此說。
2)自律的(autonomous)道德實証主義宣稱道德規範既不是來自事物或人的本性,也非來自神的啟示,而是人的自由理性行動;藉此行動人去管理各種政經和人際關係。
綜合而論,在較平衡的看法中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有那些先驗、超越的事實,如受造物的本質、人良心判斷的能力及超越一切受造物的奧秘,就是神。另一方面有人的歷史性、不同的時空中的反省思考,也因此才有各種道德律及道德規則的改變或修正。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