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二性一位的結合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 二性一位的結合
6 二性一位的結合

èrxìng yíweì dė jiéhé

UNION, HYPOSTATIC

參閱: 296296 耶穌基督 449449 基督論  705705 屬性交流  130130 加采東大公會議


(一)概念說明:二性一位的結合hypostatic union,或譯為位格的結合,是神學術語,說明藉著降生奧蹟,基督的天主性與人性結合,共存於一個位格內,即天主子或聖言的位格(參 332332 降生)。

(二)歷史:為了解釋基督是人而天主的奧蹟,教會歷史最初的幾個世紀裡,曾產生了一些異端(參 449449 基督論);這些異端或否認基督天主性的完整,如亞略異端(參 223223 亞略主義),或否認基督人性的完整,如阿波林異端(參 290290 阿波林主義),或主張天主性與人性都有自己的位格;兩個位格之間只有外在倫理上的結合,如奈斯多利異端。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在致奈斯多利(Nestorius, 約+451)書信中,針對其錯誤,說明聖言與人性的結合是基於位格上的結合(DS 250)。日後優提克斯(Eutyches, 約378-454)提出「一性論」異端,謂基督只有一個性體;這異端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弗拉味(Flavian, +449)所擯斥。教宗良一世(Leo I, 440-461)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書中,支持其對「一性論」的絕罰,同時聲明基督的天主性與人性結合於一個位格,這二性體各自保持其原有的特質,並不因為彼此結合而有所減損(DS 293-294)。加采東大公會議(451)採納教宗大良和濟利祿的訓導,欽定基督「具有完全的天主性,具有完全的人性,……且這兩個性體,在無損於各自不同的本性、不同的特性的情況下,合成一個位格、一個主格」(DS 301-302)。

(三)神學研討:

(1) 「二性一位」(two natures in one person)的信理給予基督人而天主的奧蹟,一個明確的指示;但這信理也有它的困難。按照希臘哲學思想,「性體」不能沒有「位格」而單獨存在,基督既有二個性體,豈不也該有兩個位格嗎?第六世紀的兩位雷翁丟斯(Leontius of Byzantium, 約+543及Leontius of Jerusalem, 約六世紀)提出所謂「新加采東主義」,同意性體不能沒有位格而單獨存在,位格是承受性體的主體。但指出在降生奧蹟中,聖言取了人性;這人性雖然沒有人的位格,卻存在於聖言的位格(enhypostasized)。後來,君士坦丁堡第二屆大公會議(553)重申加釆東「二性一位」的信理,並聲明基督天主性與人性的結合是「基於位格的結合」(hypostatic union) (DS 425-426)。

(2) 說基督的人性沒有如同人類所有的有限的、自立性的、整體性的位格,並說基督的人性與此人性所包含的有限自我意識及自由意志存在於聖言的位格,這並不表示基督的人性有所欠缺;相反地,如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指稱,這事實帶來人性的特殊提昇及最高滿全(S.Th. III, q.2, a.10)。為了明白這一點,須從聖三神學看「位格」的意義(參 45045 天主聖三)。照聖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的解釋,位格表示聖三彼此間的關係:聖父、聖子、聖神以不同的關係和方式享有共同的天主性體;父是根源,子是從父接受者,又不斷歸向父,聖神是父子間的聯繫。子的位格便是「來自父」及「歸向父」的這種關係;在永恆裡,父與子之間不斷進行著愛的交談。藉降生奧蹟,聖言的人性也進入了這子與父的關係;從此,聖言不但以天主的方式,也以人的方式,在世界上生活並實現作子的關係,即在歷史中不斷以愛的回應歸向父。基督的人性與此人性所包含的有限的自我意識及自由意志既存在於聖言的位格,分享祂作子的關係,因此祂的人性不但沒有虧缺,反而達到最高的滿全。正如梵二所訓示的:降生成人的基督展示了人的真正面目及其崇高使命;原來人的意義在於與天主子的肖像相似,在聖子內成為天主義子(GS 22)。

(3) 在討論二性一位的結合時,學者對於「人性」的不同解釋會影響討論的內容。假如認為人性是封閉的,並與天主性彼此對立的話,二性一位的結合便會產生困難重重。拉內(K. Rahner, 1904-1984)對人性有動態的了解。按照他的「先驗人學」(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人的基本意義是「有限者對無限者的無止境開放」;因此,拉內認為在天人交往的過程中,人與天主的接近以及人的完整是成正比的;人越能超越自我,把自己交付給天主,便越能成為真正的人。人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有賴於天主的「自我通傳」(self-communication)。在降生奧蹟中,基督的人性向天主藉著聖言所作的「自我通傳」完全開放,甚至整個存在於聖言的位格,於是達致天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同時也帶來人性的圓滿實現。為此,梵二《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稱基督為「完人」:基督「是一個完人,……就因為祂曾取了人性,而並未消滅人性,故我們所有人性,亦被提昇至崇高地位」(GS 22)。

為了維護基督人性的完整,君士坦丁堡第三屆大公會議(681年)聲明,基督具有天主性及人性的雙重意志,這兩個自由意志是彼此貼合的(DS 556)。拉內更強調基督不但具有人的自由意志,也具有人性的自我意識(參 296296 耶穌基督),這人性的自我意識是聖言降生的必然結果。據拉內所持的哲學原理,實有與意識是分不開的;在基督身上既有降生的事實,那麼,祂的人性也該享有對這事實的意識,即基督意識到自己與父的獨特關係。乍看之下,二性一位的信理是比較抽象和靜態的,不能完全表達基督活生生的奧蹟;但假如有人以作子的關係了解基督的位格,並同意基督具有人性的自我意識及自由意志,那麼,便該承認基督的生平是一個真正人的歷史,祂也須不斷以自由的回應,透過向天父的服從與交付,實現祂作子的身份及救世的使命。從這角度看,二性一位的結合也能給予基督奧蹟,一個動態和具歷史向度的解釋。


參考書目:

谷寒松,〈教會歷史中的基督論〉,《神學論集》36 (1978),295-307。

張春申,〈教會歷史中的基督論(一)〉,《神學論集》66 (1985),535-568。

───,〈教會歷史中的基督論(二)〉,《神學論集》67 (1986),57-76。

───,〈教會歷史中的基督論(三)〉,《神學論集》70 (1986),441-455。

───,〈降生成人的基督論之來源〉,《神思》7 (1990),24-28。

黃克鑣,〈「道成人身」的意義〉,《神思》7 (1990),1-17。

黃懷秋,〈「他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斐二7)〉,《神思》7 (1990),18-23。

Galot, J. The Person of Christ: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Man. Rome: Gregorian University Press, 1981.

Grillmeier, A. Christ in Christian Tradition, vol.1. Atlanta: John Knox, 1975; vol. 2, pt. 1. Atlanta: John Knox, 1987.

Macquarrie, J. Jesus Christ in Modern Thought London: SCM, 1990.

McIntyre, J. The Shape of Christology. London: SCM, 1966.

Rahner, K. "Current Problems in Christology." TI, vol. 1. 149-200.

─── "On the Theology of the Incarnation." TI, vol. 4. 105-120.

Wong, J. H. P. "Karl Rahner's Christology of Symbol and Three Models of Christology." Heythrop Journal 27 (1986):1-25.

黃克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