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514 無神論
514 無神論
wúshén lùn
ATHEISM
參閱: 143143 有神論 53053 不可知論 506506 虛無主義 144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証
(一)概念說明:無神論atheism一詞來自希臘文形容詞a-theos,包括兩部分:a-,意思是「無」或否定,theos,意思是「神」。一般來說,人人都有某一種神明的概念,但嚴格而論「無神論者」否定神在他的生活、思想價值觀中扮演任何重要角色。
(二)無神論的來源:無神論並非原先就有,而是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對宗教,尤其是某些地區對基督宗教的誤解蔓延而成。信徒對教義妄加詮釋,忽視自己的信仰生活,在社會上沒有好榜樣,都會使人對宗教產生懷疑,甚至否認神的存在。其次,還有政治、理智、心理、哲學、神學上的各種原因,混雜在一起。下面提出六種起因加以說明:
(1) 神話:許多原始宗教的教主,乃至於高等宗教的信徒,以一種非理性的或過份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其所信奉的神。生活於其環境中的知識份子,難免疑惑其真實成分有多少?是否只是些用來控制群眾、恐嚇愚民的故事或惡夢?走到極端,就會把神的存在也一併否定。
(2) 極端的一神主義:基督徒的神雖和神話中描寫的神全然不同,但新舊約中的一神論,在某種形式下,好似接近上述神話。這種現象就容易使某些精神生活高超、純淨、細膩的人否定基督徒的天主觀。
(3) 知識和信仰的區分:這似乎是更深遠的起因。中世紀認為,知識的最高確實性,來自存有本身的明顯性。信仰雖也是理智的行動,但並沒有人本性之理性的確實性,因為信仰的內容屬奧蹟,如三位一體、恩寵、降生;理智本身無法直接肯定信仰的奧蹟,但是理智靠天主啟示的權威能看出應該相信的理由。因此傳統的信證神學,指出人在信仰行動前了解一些基本知識:如歷史性的啟示有無可能?是否可信?耶穌基督是天主的使者嗎?祂的宣講和奇跡在歷史上能證明嗎?聖經又是怎樣的一本書?這些理由帶給人的理智所謂常理性的確定性(傳統稱為倫理的確定性) (moral certitude)。信仰則是絕對確定的;這絕對確定性來自恩寵;恩寵通過意志而影響理智去接受啟示中的真理。所以在信仰層次上,理智是意志的俘虜。如此,理智從人內在的本性中疏離,信仰與理智即有如對立。此一對立使得理智要求獨立自主。這導致了科學的獨立發展,而發展到極端的獨立狀況,即係否定宗教信仰之意義的人文科學主義。
(4) 生活的經驗:
1)相對、無常的經驗: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自然會懷疑真有一個超越的絕對存在嗎?有人體驗到自己像被織入大宇宙或大自然的有機體裡,感到那就是生命的圓滿與被愛,不覺得還需要一個更高的天主;另有人則經驗完全不同,也認為相當確實。究意那一種更正確?有人說,人的本性理智永無確切的答案。可能黑格爾(G.F.W. Hegel, 1770-1831)精神發展辯證法真實,可能無神論正確。
2)矛盾、紛亂、分裂的經驗:人生活,常面對存在平面上的病痛與死亡的困擾、精神平面上荒謬與孤獨的困擾、倫理平面上罪與惡的困擾,而感到恐懼、焦慮,甚至絕望。於是有人問:若有天主,祂怎能如此忍心讓人發生這一切不幸?祂到底是不願或不能阻止惡的發生?如果祂不能阻止,祂就是無能的;如果祂能阻止而不加以阻止,祂就是邪惡的。這就引出了無神論的邏輯推論。
3)責任、自由的經驗:若沒有神能把人從不幸中救出,人就有自由、責任掌握自己的命運與未來。不少人放棄宗教時,經驗到似從某壓力中釋放出來,對世界有了種自由和責任感的新約定。
4)懷疑論、不可知論的經驗:世上對立多元的哲學思潮、生活方式、價值系統日益增加,許多人無所適從,只好退出,力主懷疑論與不可知論。這多少受到結構主義與科學主義的鼓勵和支持。
(5) 政治因素:由於聖經的啟示和希臘人探索真理、知識的影響,基督徒發展出今日的科學精神與文明。近幾世紀以來,基督宗教國家不是因基督信仰本身,而是藉著這種科學精神與文明迅速擴展,甚至不惜以屠殺、暴力、鎮壓及貶抑別國人民的手段侵佔其土地、資源,圖利自己。為便利統治,為掩飾政治結構上的不公義,他們不得不塑造一些神的假像。基督徒在其中傳福音,自然也受到影響並同時成為反叛攻擊的對象。反對者認為宗教是意識型態的上層結構。當壓迫過去,宗教也會過去。政治無神論因而產生。
(6) 唯物或唯心一元論:這兩種從內在徹底反基督徒神觀的一元論,當是導致今日無神論產生的最深隱因。基督徒相信的天主是絕對超越的,受造物卻是如此非必然(適然)、有限,在人心中要完全保持兩者截然不同的張力,不是件易事。很容易傾向一方而成為唯心或唯物的一元論。一元論的邏輯系統比較容易建立,理論架構比較明顯,傳述也比較方便,其似是而非的面貌便會領人走上無神論。
(三)無神論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列舉如下:
(1) 實踐無神論:即實際生活得像個無神論者;縱然理論上接受神存在的概念,具體生活卻看不見任何來自信仰的影響;就是在有關個人、家庭、團體、國家等的重要決定上,從未正視過神的存在,信靠的不是神而是自己或世物,崇奉的不是天主而是政權、戰爭、財富、名譽、發展、幸福、安全等等有限、偶然、暫時的神像。神在他生活中實際上是死的,可說是有名無實的有神論者,是舊約先知為保全雅威之獨尊而極力攻擊的對象。
(2) 人文無神論:因體驗到世上充滿著惡,主張沒有神的存在,也沒有任何超過人的神,人是自由與意義的本源;不需要關於神的任何假說,神無法存在,否則人應對神負責。如果有神,人對自己即形成最深的疏離。故有「人類即新神」的說法,人類個人及社會可代替神的角色。
(3) 宇宙無神論:認為宇宙是唯一的事實,除此,別無事實的存在。萬物有靈論、印度宗教信仰中的絕對一元論(參 1001 一元論)、道家生命觀、斯多亞主義(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都有這種色彩;朱熹(1130-1200)、王陽明(1472-1528)、黑格爾、斯比諾撒(B. Spinoza, 1632-1677)等哲人思想中也有此痕跡。有人甚至認為世上唯一的事實是物質,沒有任何神的干預,沒有任何精神世界。這種唯物論是古希臘的原子主義,及費爾巴哈(L. Feuerbach, 1804-1872)、馬克思(K. Marx, 1818-1883)、恩格斯(F.Engels, 1820-1895)等人的思想中的基本因素。
(4) 理論無神論:認為世上一切,可以也應該由宇宙內的各種定律來解釋說明。有以下三層次的涵意:
1)科學主義:以科學研究的理論說明大自然、人的存在、以及生命的種種現象,認為除了五官能接觸的世界外,沒有其他值得重視的事物。
2)封閉的理性主義:認為理性是人認識的唯一泉源,感覺只是含糊的概念;把知識侷限在人類以概念推理的特有思想方式上,視之為一切認識的最高標準。
3)不可知論:認為超感覺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否定形上學成為一門學問的可能性,更否定神的可知性。不可知論並不否定人類經驗外可能存有某物,但否認人對超越存有的存在及本質有確實認知的能力;即把人類知識限制在物質世界中,不承認對超越者類比知識的可能性,充其量留待非理性直覺或「信仰」去解決。
(5) 政治無神論:力主神的存在與人的自由、權力意志或倫理圓滿有衝突;認定神往來世生命,等於使人對建設地上的王國毫不努力;把人類解脫的希望,特別寄托在經濟、社會的解脫上。
(6) 虛無論:對人生有濃厚的空虛感,否定人生有什麼意義;甚至拋棄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如此把人扔進虛無的深淵,否定人生旅途中所依靠的無限大能。
(四)教會訓導權對這些無神論在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文獻表示他的看法: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1節也表示:教會「對這種違反人類的共同思想和經驗,並貶抑人性天賦尊嚴的有害的理論及行為,現在一如往昔,不能不以沉痛心情,極其堅決地不認同。」但說教會「亦設法深入無神論者的內心,以尋出他們否認天主的隱密原因。」並表明堅持:「承認天主決不違反人性尊嚴,因為人性尊嚴正奠基天主,並靠天主來玉成;擁有理智及自由的人,是由造物主安置在社會中的;尤其人的使命是以天主義子的資格,同天主親密結合,而分享天主的幸福。」更聲明:「來世的希望並不削弱人們對現世所有的責任感,反而以新的理由支持人們完成這責任。沒有天主作基礎,沒有永生的希望,人性尊嚴,一如現在數見不鮮者,將受到嚴重的損害,並使生命、死亡、罪惡及痛苦等問題,永遠成為不解的啞謎,而令人陷於絕望。」並解釋:「此時,人們對自身只有一個模糊的觀念,依舊是一個尚待解答的疑問。人不可能在某些機會中,尤其在人生比較重大的際遇中,完全逃避上述疑問。這些疑問唯有天主能提供一個圓滿的、完全確切的答案;因為是天主召喚人們深加思索這些問題,並令人以謙沖的態度追求真理。」然後提出救治無神論的秘方:對教會真理有適當的表達方式,教會及其成員有完善的生活,即「在聖神領導下,不斷改造並淨化自身,使天主父及其降生為人的聖子,見知於世界,並且好似顯現於世界。」
最後表示:教會雖摒棄無神論,但願坦誠而明智地與無神論者交換意見,共同建設同樣生活其間的世界;並願溫和地敦請無神論者開放心胸,對基督福音加以思維。因為「教會深知,幾時它捍衛人類使命的尊嚴,使對自己崇高命運已感絕望者恢復希望,其所宣報的真理,是符合人心極其秘密的願望的。教會宣揚的真理,不削弱人性,反而傾注有利人性發展的光明、生命及自由。除此以外,任何事物不能滿足人心。」
參考書目:
李震,《近代無神主義的形成》,台南:聞道出版社,1967。
──,《人與上帝》,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1-44。
谷寒松,趙松喬合著,〈無神論〉,《天主論‧上帝觀》,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97-115。
奧脫,王維賢譯,《天主教信理神學》,下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9。776-781頁指出有關無神論的參考書。
Breuning, W. "Atheismus." Beinert. 24-25.
Fabro, C. God in Exile: Modern Atheism. Westminster, New York: Newman Press, 1968.
Kasper, W. The God of Jesus Christ. New York: Crossroad, 1984. 16-46.
Kueng, H. Does God Exist? An Answer for Today. London: Collins, 1980. 189-424.
Lubac, H. de The Drama of Atheist Humanism. New 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0.
Rahner, K. "Atheism. " SM, vol. 1. 116-122.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