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78 神恩復興運動
378 神恩復興運動
shénēn fùxīng yùndòng
RENEWAL, CHARISMATIC
參閱: 377377 神恩 566566 聖神 353353 恩寵 354354 恩寵神學
(一)概念說明:神恩復興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一詞指基督宗教生活中有關神恩的更新運動,傳統的名詞為聖神同禱會。
(二)神恩復興運動的過程可分三個時期:
(1) 原始五旬運動(Classical Pentecostal):美國衛理公會有一「神聖派」,特別注意衛斯理思想中的「整個的成聖」。他們認為一個人在領洗後,能有一次「在聖神內受洗」的經驗,而被「第二度祝聖」,使人不會受許多罪的困擾。但是,他們所謂的「第二度祝聖」完全是屬於內心的經驗。
1900年帕亨(Ch.F. Parham, 1873-1929)在美國堪薩斯城(Kansas)創立一所聖經學校,與學生一起研究聖經所說「在聖神內受洗」有何外在的記號。他們找到的答覆是「異語的神恩」(宗二1~12;十44~48;十九1~7)。於是大家熱切祈求天主給他們在聖神內受洗。1901年元旦,帕亨給一位女學生奧斯納(Agnes Oznam)覆手祈禱,她就經驗到在聖神內受洗,並開始說異語。幾天後,她的三十多位同學都有了同樣的經驗。因此產生了原始五旬運動。這和他們原來所期望的「第二度祝聖」很不相同。
原始五旬運動在聖經的註解上採基要主義(參 431431 基要主義),在宗教生活上他們屬於奮興派(Revivalist),注重宗教的情緒、興奮的表達。他們也認為說異語是「在聖神內受洗」不可或缺的標記。
原始五旬運動很快地發展;由於無同樣經驗的教會加以排斥,他們就自行組織許多不同的教派,其中神召會(Assembly of God)較為國人所知。現在,原始五旬教派人數已經上億,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以外,形成基督信仰中的第三勢力。
(2) 基督教的新五旬運動(Neo-Pentecostal):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基督教內的主流教會,如長老會、聖公會等已漸能接受「在聖神內受洗」及各種神恩經驗。所以,有這些經驗的人不需要離開原屬的教會而加入原始五旬教派。在新五旬運動中,各教會仍按自己的傳統解釋聖經,並不以異語神恩為「在聖神內受洗」不可或缺的標記。
(3) 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幾位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天主教的教授,受基督教新五旬運動的影響,有了在聖神內受洗的經驗,並有異語神恩。在1967年二月底,他們與十多位學生一同舉行週末避靜。大家都得到了「在聖神內受洗」與神恩的經驗。天主教的神恩復興運動從此誕生,並在教會內迅速發展。開始時,每年在美國聖母大學開國際領袖大會。1974年參加者已達二萬五千人。美、加、法各國主教團都針對這運動發出牧函,鼓勵此運動並要求謹慎排除偏差。
1975年,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 1963-1978)成立國際天主教神恩復興辦事處(International 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Office)於布魯塞爾。這辦事處負責神恩復興運動與教宗間的聯繫,並在全球推展這運動。同年,國際領袖大會首次在羅馬召開,與會者一萬人。教宗保祿六世親自接見,並予以嘉許及鼓勵。幾年後,辦事處遷往羅馬。1993年九月,辦事處改名為服務處,並為宗座平信徒委員會承認為教會法人。
按服務處統計,自1952年至1995年,天主教內受到神恩復興運動影響的人數達六千五百萬以上,此運動是天主教有史以來發展最迅速的運動。
參考書目:
張春申,〈聖神同禱運動〉,《神學論集》16 (1973),285-287。
發爾沃(S. Falvo),楊成斌譯,《聖神時代的黎明》,初版,台南:聞道出版社,1980年,1-292。
華爾希(V. M. Walsh),徐進夫譯,王敬弘編校,《認識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初版,台北:天主教文物服務中心,1-20。
詹姆斯.白爾尼(J. Byrne),鄭經注譯,《天主的許諾開始實現》,初版,台北:華明書局,1967,12-46。
蘇里文(F. A. Sullivan),劉順德編譯,《聖神的時代》,初版,台北:真福出版社,1989年,3-8,29-37。
王敬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