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神恩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77 神恩
377 神恩

shénēn

CHARISM

參閱: 353353 恩寵  354354 恩寵神學

566566 聖神  378378 神恩復興運動  567567 聖神的恩賜


(一)概念說明:神恩charism一字的希臘原文字根為charis,意即恩寵。所以,神恩的意義是「出於恩寵的禮物」。

(二)新約:

(1) 此字在新約中出現十七次,除一次以外(伯前四17),其餘均在保祿書信中。保祿用此字時,共可分三種意義。有時保祿用此字指救贖和永生的恩寵(例如:羅五15;六23);有時此字指天主給個人(格後一10)或給團體(羅十一29)的特別恩賜;第三種情形是保祿用此字與「基督身體」相聯。它以複數的形式出現,指信仰團體的成員因著所得到的恩賜,在基督身體內所有的職務和功能。平常,神恩大多指第三種意義而言。

(2) 保祿在他的書信中有四處提到「神恩」,就是格前十二8~10;十二28~30;羅十二6~8;弗四11。

保祿書信中提到三大類神恩,第一類與教會管理有關,至少一部份已被吸收到教會制度之中。其他二類神恩都在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裡很廣泛地為人所體驗。其中以格前十二8~10所列的九種神恩為主。

(3) 現略加解釋如下:

1)智慧的語言是一種宣講和勸導的神恩,它使人在宣講中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勸慰和教導中,給人安慰;在輔導中給人提出恰當的解決途徑。

2)知識的語言使人按天主所定的限度分享它的全知:使人能在為人作醫治祈禱時找出心理創傷或身體病痛的最深原因,而針對需要祈禱。在祈禱中得知人心的隱密。

3)信心的神恩使人的信心堅定,歷經試煉毫不動搖,或使人在祈禱中堅信天主的許諾,不得所求,絕不停止。

4)治病的神恩,格前所用「神恩」一字是複數,表示有多種治病的神恩;大致可分醫治心理創傷或身體病痛的神恩,但是兩者並非對立,一個人可同時具有這兩種神恩。

5)奇跡神恩,有些顯示在治病上,也有些顯示在與治病無關的事上。耶穌自己除了治病外,也顯了五餅二魚、水面行走等非治病的奇跡。

6)說先知話的神恩,給人在祈禱會或其他場合作天父或耶穌代言人的能力,向團體傳述建樹、安慰和鼓勵的話。

7)分辨神類的神恩,是使人在個人祈禱中,或在團體活動中,辨別何者是來自聖神的推動、何者是來自魔鬼的詭計。

8)說各種語言是指聖神管制並推動人的舌頭,使他以人不能懂的聲音作讚頌天主的祈禱。保祿指出其他各種神恩是為建立教會(格前十二7),而說各種語言之神恩是為建立領受神恩的本人(格前十四4)。

9)解釋各種語言是在祈禱會中,有人以各種語言說先知話時,有解釋語言神恩的人把這些先知話用人能懂之言語解釋出來,好使大家獲益(格前十四5~13,26~28)。此類神恩與教友生活中實際的需要有關。

從宗徒大事錄及保祿書信中,可以看到初期教會相當普遍地經驗到各種神恩。

(三)簡史:

(1) 從教會的歷史來看,在二世紀中葉以後,神恩漸漸從教會一般生活中減退。其可能原因有二:1)許多有神恩的人與教會權威對抗,以致教會權威壓制神恩的現象。2)蒙丹派異端(參 629626 預像論)在二世紀中葉興起,濫用神恩,在教會內造成很大困擾。直到五世紀初教宗依諾森一世(Innocent I, 401-417)才強力制止(DS 211)。

(2) 當聖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皈依後,擔任主教職務的初期,他曾說現在教會中已幾乎沒有神恩的經驗。於是他解釋說,神恩是耶穌藉聖神賜於初期教會特別的禮物,因當時宗徒人數很少,教會組織尚未健全,所以,需要特別的神恩才能廣傳福音;及至福音傳播已廣,教會組織健全,就不再需要這些神恩了。現今仍有人根據他的學說認為教會不需要神恩。聖奧斯定在晚年時,曾寫了一本《收回以前錯誤的說法》一書,其中提到,他在主教任內就曾經驗到神恩的運作。但這後來的說法並未受到注意。

(3) 從那時直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前,在天主教會中,神恩的顯示和運作,成了聖人們聖德的記號和證明,所以,一般的信友似乎不再經驗到神恩。在這時期,教會對神恩方面的神學反省,或是存而不論,或是一些沒有經驗根據的臆測,十分貧乏。梵二的《教會》憲章肯定聖神「隨它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十二11)各種神恩,所以教會本質上是一個擁有神恩的團體:「治理教會有的責任是辨別神恩的正確性及其合理的運用。他們應特別負責不使聖恩熄滅,卻要考驗一切,擇善固執」(LG 12)。

(4) 在梵二閉幕不到兩年,就是1967年,「神恩復興運動」從美國進入天主教內,並且很快遍傳全球各國。上至樞機主教下至千千萬萬的教友,都體會到聖神帶來的靈修復興及神恩運用。使今日教會從實際的經驗重新認知神恩的性質、運作的方式和分辨的原則。

在神恩復興運動中,按照一般的經驗,大多數人是在被覆手祈求聖神充滿(或稱為在聖神內受洗)以後,才領受神恩。大多數人最先領受的神恩是說語言的神恩,然後才有其他的神恩,但這不是絕對的現象。也有不少人在聖神充滿之後毫無神恩經驗。一般人大多因信仰生活良好而得到神恩,而且此後,信仰或倫理生活即使退步,神恩並不因此消失。從大家的經驗中體會到神恩與個人聖德無關。但是,有些人在得到神恩之後,長期不運用它去為人服務,好像會失去神恩;不過可以再藉祈禱恢復。

神恩是聖神按自己的心意分施給教會成員的各種不同的服務力量,所以,人們應在教會內為建立基督之身體而運用它們。同一神恩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的強度。得到神恩的人也必須學習如何善用神恩,去為別人服務。雖然,神恩不是個人聖德的報酬和標記,可是一個人以愛德、祈禱和分辨去應用神恩,卻能發揮其更大的效果。

在團體內,過份注重神恩容易使有神恩者驕傲而導致團體的分裂,正如在格林多教會一樣。所以,保祿勉勵教友注重愛德甚於神恩(格前十三1~13)。但是,保祿並不把愛德與神恩對立。在教會內,愛德和神恩相輔相成,使她成為健全的基督身體。這也正是教會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參考書目:

王敬弘,〈舌音神恩(異語神恩,方言神恩)〉,《神學論集》38 (1978),487-508。

林昇彬,《認識屬靈的恩賜》,初版,台北:以琳書房,1988。

索拉爾,郭秀貞譯,《聖靈的恩賜與職務》,初版,台北:以琳書房,1987。

麥格納,林約翰譯,《醫治》,二版,台北:以琳書房,1987,1-319。

華爾希,徐進夫譯,王敬弘編校,《認識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初版,台北:天主教文物服務中心,51-184。

蘇里文,劉順德編譯,《聖神的時代》,初版,台北:真福出版社,1989,3-28,60-124。

Montague, G. T. The Spirit and His Gift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4. 18-50.

Yocum, B. Prophecy. Ann Arbor: Servant Books, 1976. 9-148.

王敬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