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消除聖像之爭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67 消除聖像之爭
367 消除聖像之爭

xiāochú shèngxiàng zhī zhēng

CONTROVERSY, ICONOCLASTIC

參閱: 225225 東方教會  412412 教會史  469469 偶像崇拜  245245 物化


(一)概念說明:聖像icon一詞是有關神聖的事實的圖像。聖像在五官所能接觸的範圍內表達宗教信仰當中的人物或和天人有關的客體。許多宗教團體(除了伊斯蘭教及猶太教之外)都有某種聖像的型式,特別是:圖畫或雕像。消除聖像之爭iconoclastic controversy指始於第八世紀的反對聖像的運動。

(二)聖經:當以色列人入住客納罕時,當地的原住民普遍都有聖像崇拜的傾向,聖經的回應就是「禁止雕刻或拜偶像」(出二十4)。但是舊約聖經也說:「天主以自己的肖像造人」(創一27),而保祿也有「基督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的說法(哥一15)。於此,護教學的理論通常是清楚劃分偶像(idol)和聖像,前者是封閉的,只有內在的價值;後者則指向聖像以外的神聖事實。

(三)簡史:

(1) 早期神學家,如依雷內(Irenaeus, 約140-202)、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等緊隨舊約的神學,譴責偶像崇拜。但在柏拉圖(Plato, 427-347)、斐羅(Philo, 約公元前13-公元50)及希臘象徵主義的影響下,一種肖像的理論(即聖像理論) 漸漸發展出來了;它給予宗教藝術神學性的基礎:聖子是聖父的完美肖像;聖神是聖子的肖像;事物的觀念是肖像;言語是思想的肖像;對從前的記憶和對將來的預想都是肖像,也可稱之為「聖像」。總之,萬事都是肖像,肖像也是萬事。這種強調肖像的啟示特性的理論構成了拜占庭(Byzantine)時代的主流,而對聖像敬禮的日益增長,也終於引起反聖像之爭。

(2) 反聖像之爭始於726年東羅馬皇帝良三世(Leo III, 795-816)的諭令,一直到843年女王德奧多拉(Theodora, 842-856)的「正統節日」(Feast of Orthodoxy)才停止。論爭的高峰是787年的第二屆尼西亞大公會議(787) (參 128128 尼西亞第二屆大公會議)。會中議決贊許聖像的敬禮(DS 600-601,608),但卻引起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800-814)的神學家們的反對。這一場劇烈的鬥爭終於在雙方慢慢達成共識下和解。而十世紀以後流行一時的羅馬式藝術與建築更是聖像製作的黃金時代。

(3) 宗教改革(參 273273 宗教改革)也帶來另一次聖像之爭。改革家普遍反聖像;然而,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所反感的主要理由不是聖像本身,而是藉著對聖像與聖堂行捐獻以積聚功德的錯誤做法。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 (參 355355 特利騰大公會議)保衛了傳統有關聖像的教義(DS 1823)。一般來說,特利騰神學家與查理曼神學家的不同,主要在於特利騰神學家比後者更清楚分開對聖像本身的敬禮與對聖像所代表的人物的敬禮。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