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一神論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43 有神論
143 有神論

yǒushén lùn

THEISM

參閱: 30030 天主  144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

266266 宗教  315315 信仰  173173 自然神學 514514 無神論


(一)概念說明:

(1) 有神論theism一詞源自希臘文,指討論神之學說。實際上theos在這裡已不再指古希臘時代的諸神,而是指基督徒及回教徒思想中的宇宙之唯一創造者(Theos)。以這一意義而言,有神論實質上便是一神論(monotheism) 。

(2) 中文的「神」字根據「說文解字」是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意義頗與有神論相近。但後代的演變已使「天神」與「神」的意義非常分歧:有人以為「五帝」及日月星辰均係「天神」;《禮記》祭法篇認為「山林川谷岳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楚辭》稱人死後為神;《繫辭》更稱「陰陽不測之為神」;《荀子》則以「神」字表達妙不可測的功能:「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天論篇〉)。儘管如此,聖經舊約的中譯本在許多地方以「神」字表示創造世界的唯一主宰。「有神論」一詞即指此義。

(二)乘便亦願對「上帝」與「天」一詞略加討論:

(1) 無論學者對此問題見解紛耘莫衷一是,此二詞的字源意義卻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二詞在中國古籍中的實質意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指出,殷商時代的人相信「帝」或「上帝」對大自然(風、雨等等)及人事有絕對的權威。《尚書》中周代初期的文獻指出,那時「上帝」與「天」二詞並用,指宇宙間最高而有知有意的主宰。然而,《詩經》中「天作高山」「天生蒸民」等語都不表示天或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諸神是否亦由上帝所造,古籍中並未明言或暗示。因此,沒有充分理由把中國古代的「上帝」和新舊約創世的神完全等同起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殷商時代的「上帝」或周代初期的「上帝」與「天」頗為接近基督徒所信的Theos。因此明代末期來華的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應用「上帝」一詞表達聖經中的Theos,是有其理由的。利氏同用「上帝」與「天主」;以後天主教卻越來越只用「天主」一詞;但由於歷史的悠久性及上述種種因素,「上帝」一詞仍有其特殊地位。

(2) 簡單說一句,有神論所云的神就是聖經所指創造世界與一切的唯一主宰。至於有神論或一神論是否由多神論發展而來或一開始就有,宗教學者聚訟紛紛。由西洋哲學而來的有神論包括下列思想內容;這些內容在中國古代的「上帝」及其他原始民族的「高帝」(High God)思想中均未清楚表達出來:

1)神是有知有意的獨立位格,在祈禱中應稱為「你」。所有宗教,包括多神教,單一多神論,對這點並無異議。中國古代宗教及現代民間宗教也都承認這點。

2)神創造世界及其中的一切;天地萬物,無論有無形象,均由神從一無所有之中進入實際存在。這一意義的神是獨一無二的。《說文解字》對神字的釋義雖然接近此義,但意義並不明朗;其他典籍也沒有作明顯主張。

3)神不僅內在於此世,而是一開始就超越世界以上而自存,以後也不會被拘於此世。因此有神論與任何形態的泛神論迥異,與道家所云的道及佛教的佛性也完全不同。

4)有神論也反對自然神論(deism) (參 172172 自然神論);後者指十八世紀一些英國思想家如丁達(M. Tindal, 約1655-1733)等的想法,認為神創造世界以後就與世界絕緣,不再加以干預。反之,有神論相信神不息地保存世界,與被創造物合作並予以照顧,且能藉啟示與奇蹟對世界作特殊干預。

(3) 根據西洋哲學中對有神論的界定,中國古代的上帝如被認為其他諸神(帝廷中的「臣正」及風雨諸神等)的唯一創造者,那才可稱為有神論(一如上文所言,中國古籍從未言及這點);要如其他諸神被認為自有自生,那就應稱為多神論(polytheism) (參 184184 多神論)。理論上承認多神,卻祇向一個神禱告敬禮,這時應稱為單一多神論(henotheism)。中國古代與現代民間宗教所信的似乎是一種多神教。至於莊子〈大宗師〉等等與荀子所云的「天」(〈天論篇〉)與「天地」,則既非有神論亦非多神論,而係純粹的自然觀(參 66066 中國各種思想典範)。

(三)基督徒哲學一向努力替有神論尋求一些純理性的論証。其中最有名的是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的五路論証。近代哲學中的笛卡兒(R. Descartes,1596-1650)與萊普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也曾作類似嘗試。康德(I. Kant, 1724-1804)卻基於他所創的先驗哲學(參 160160 先驗哲學),認為上述論証不過是些先起綜合判斷,因此無法証明物自身的實際存在;神的存在、靈魂的不死與人的自由是實踐理性的要求(postulata),卻無法用純粹理性來証明。馬雷夏(J. Marhal, 1878-1944)與繼之而起的一些學者,卻認為康德的先驗哲學尚需更進一層的先驗的可能性之條件,藉之重新建立形上學(參 194194 形上學)及神存在之理性論証的學術基礎。這些論証卻並非走向有神論的唯一途徑。來自生活的存在體驗之途至少與學術性的論証同其重要(參 173173 自然神學)。


參考書目:

李震,《人與上帝─ 中西無神主義探討》,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卷一1986;卷二1988;卷三1990。

胡厚宣,〈殷代之天神崇拜〉,《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一冊,香港:文友堂書店再版,1944,1-30。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顧立雅(H. G. Creel),黃俊傑譯,《天神的原流》,大陸雜誌四五,1973。

Gilson, E. God and Philosoph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Schmidt, W.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Religion: Facts and Theories. New York: Cooper Square, 1972.

項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