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107 生活品質
107 生活品質
shēnghuó pǐnzhí
LIFE, QUALITY OF
參閱: 106106 生命 353353 恩寵 11011 人 438438 基督徒人學
(一)概念說明: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這名詞只有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歷史。但此概念可能與古文明一樣古老。因為自古人類都同樣追求著幸福美滿、安和樂利、需要滿足等等的生活。這詞由兩個詞組成:1)「品質」指好壞、高低的「程度」而言。意即促使一個對象好壞、可褒或可貶的任何特性。因此「品質」意謂著一事物所具有的優良程度。2)「生活」在此是指人的生活。
(二)人類生活包括下面九個層面:人類環境生活、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藝術生活、心理生活、倫理生活、宗教信仰生活。生活的品質可分別從衡量標準、不同角度、三層次等加以說明。
(1) 衡量生活品質的標準有三:
1)合適的均衡(right proportion),指一個有機體組成元素之間互賴、平衡的程度。例如,一個人的家庭、事業(學業)、感情、宗教生活,分配得當,互相補充,就是均衡;相反的,如果太以某個層面為重而忽略其他的生活,那就失去均衡了。
2)動態的整合(dynamic integration),指一個生命體中諸多元素因某一中心價值而凝聚成一個整體的程度。比如,基督徒認為達到最高整合的人是耶穌基督,因為祂的整個生命與生活完全凝聚在自己與天父愛的關係中。又如,一國人民高度認同自由、民主、人權等人本價值,團結聚合成一個整體,可謂為一高整合程度的國家。
3)創造的彈性(creative flexibilily),指一個生命體按著本性,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及內在狀況的調適的能力程度。例如,一個人可以在面對人生一連串生老病死的過程中有所體驗與成長,而不至於被牽制、被擊倒,即是有創造的彈性之表現。綜合來看,一個實體如果同時擁有這三個要素,就有所謂的品質,若缺乏其中一個,就不怎麼完美了;而且,均衡、整合、彈性的程度越高,品質也就越高。假使將品質的含意延伸到基督宗教的信仰上,那麼,完美圓滿的品質就是合一、真、善、美了。
從五大角度來看生活品質:
1)客觀與主觀的角度:客觀的生活品質指環境間可衡量的因素。主觀面存在於人的經驗、思維、判斷及行動當中。
2)積極與消極的角度:上述兩者的描述及定義都屬於積極面。至於消極面即指生活品質的衰退與分裂。
3)靜態與動態的角度:生活品質的「靜態」面涵蓋客觀與主觀因素,如環境好壞、生活水準、個人感覺、價值系統、育樂藝文活動的機會容易測量的狀態。「動態」面注重個人和社會實際的生活過程。
4)個人與社會的角度:須把握下列三原則以保持個人和社會生活品質的平衡。a) 位格思想:相信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與尊嚴。b)輔助原則(subsidiarity):必要時「社會」有義務按階層推動「個人」的福利與自我實現。c)休戚相關原則(solidarity):「個人」有義務成為「社會」實質成長的一員。個人與社會生活品質的提昇密不可分。
5)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角度:從歷史層面可知「現在」的生活品質如何從「過去」成長而來。當人類由「現在」邁向「未來」時,對生活品質所產生的反應(如對中國、對亞洲、對世界的展望),即進入了「未來」的層面。
(3) 生活品質可區分為三個層次來說明:
1)經驗層次:包含社會指標、生活水準、物質、分配、就業、環境、社會結構、活動參與等。其基本特徵是「測量」。
2)哲學層次:探討比社會學或經濟學更深的自由、團體、社會等問題。及社會對經濟、社會規範表達同不同意的機會問題。再者,關於品質的哲學思考,無可避免地將導向批判理性之外。如個人生命的意義、良心、超越層面的體驗、絕望、死亡等「無法測量」的領域。
3)神學層次:有信仰的人相信生活品質最深的意義只有在此層次才能實現。神學層次的生活品質包含了宗教體驗、罪、人的整體觀、超越死亡的生命、及有限生命在愛的奧蹟中達致圓滿等。
基於上述三方面的說明,配合人類生活的價值體系,為生活品質下的定義是:人類生活的九個層面(人類環境生活、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藝術生活、心理生活、倫理生活、宗教信仰生活)合適的均衡,動態的整合,創造的彈性的程度。
參考書目:
台灣地區神學問題研究小組(TARGTI),《台灣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研究報告(IV)總結》,台南:台南神學院,1983。
台灣生界與生活品質研究小組(LIRT),《台灣生界與生活品質:總結報告》,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9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生活素質指標制度之研究》,台北:1981年。
谷寒松,〈究竟什麼是生活品質?從基督信仰的觀點來探討〉,《神學論集》47 (1981),131-158。
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大學關心生活素質》。
───,《生活素質短論集之一》,台北:大地印刷廠,1980。
───,《生活素質短論集之二》,台北:中興印刷廠,1981。
───,《生活素質短論集之三》,台北:中興印刷廠,1982。
───,《生活素質短論集之四》,台北:中興印刷廠,1983。
蕭新煌,〈台灣的環境品質與生活品質〉,《勞工之友》3 (1989),16-19。
Andrews, F. M., ed.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1986.
Campben, A., P.E. Converse, and W.L. Rodgers.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Russell Sage, 1976.
Doh C. Shin. "Doe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 199-221.
Major, H., ed. Qualitatives Wachstum: Einfuehrung in Konzeptionen der Lebensqualitaet.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1984.
Schuessler, U. F. and G. A. Fisher.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and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1 (1985): 129-149.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