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71 內在性
71 內在性
nèizàixìng
IMMANENCE
參閱: 72072 內在論 187187 宇宙 189189 宇宙論 282282 空間 495495 超越性
(一)概念說明:內在性immanence一字,源自拉丁文的manere (意即停留在裡面)。一般而言,就是指存有物的自足性及內在性。內在性可以是超越性的相反,也可以是超越性的補充。自足性排除任何超越性,忽略外在的原因及知識的外在因性;內在性承認超越性,卻強調內在的力量,及存有物自我走向完美的特色。
(二)歷史:
(1) 歷史中,內在性的提出多與超越性有關。哲學家在解決存有物和自我觀念所引發的問題時,有時強調內在性,有時強調超越性。前蘇格拉底和斯多亞學派的內在主義,視宇宙乃一物質始元展開而成。他們的理論與柏拉圖主義者(參 300300 柏拉圖主義)和奧斯定主義者(參 601601 奧斯定主義)的超越主義相對,後者把實體的完滿置於精神界中。在這兩種極端中間的,還有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柏拉圖(Plato, 427-347)、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等人,他們都承認超越性和內在性的互相補足。
(2) 希臘自然主義者以為宇宙是由一些可以依賴自我的力量達致完美的單位所組成,它們的發展是有機性的,並且在自身內擁有它們達致成全的原則。因此這些自然主義哲學家不會用外在的因果關係來解釋「一」與「多」的問題。他們這份對有機體的生命及自足的關懷所產生的萬物生力論(hylozoism),後來在生機論(vitalism)及創造性進化論(creative volutionism)思考中得到更有系統的發展。同樣,對動物生命的關心產生了泛心論(panpsychism),以上都屬於內在論。
(3) 多瑪斯把內在性的問題聯同作因(agent)的活動來處理。他隱然地分開及物活動(transient activity:動作離開動作者而到達外物身上)及內在活動(immanent activity:動作只停留在作者自身,有助他的成全),這種分別在後來的士林哲學家身上(如卡耶大努Th. de Vio Cajetanus, 1469-1534)變得更顯明了。士林哲學的傳統還承認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內在活動,而這端賴作因的非物質程度而定。至於最終極的內在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則歸屬給神;這種內在性也就是較早時候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自己的思想」(thought thinking itself)。
(4) 士林哲學的內在概念由於近代哲學的發展已漸漸被拋棄了。在一面極端,有笛卡兒(R. Descartes, 1596-1650)、牛頓(I. Newton, 1643-1727)等人所主張的宇宙機械論,強調從外而來的決定,結果便是忽略了運作的內在原則。而在另一極端,則有斯比諾撒(B. Spinoza, 1632-1677)宇宙內在性的一元理論,它強調物質具有自身活動及發展的原則。這種理論為後來帶一元傾向的唯心主義(參 712712 觀念論)、唯物論(參 464464 唯物論)、及泛神論(參 255255 泛神論)舖了路,它們都發展出絕對而排他的內在觀念。存在主義(參 146146 存在主義)和位格思想(參 207207 位格思想)便是面對這兩種極端而產生出來的中間思想。
(三)種類:
(1) 宇宙的內在性強調宇宙的自我決定及自足,排除超越存有(神)的影響,而代之以進化的觀念,或內在的動力論。不然便是把宇宙視作絕對本質(斯比諾撒)或絕對精神(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的一部分。無神論、進化論、唯物論等都屬於這種絕對的內在主義。
(2) 心理的內在性指存有物的生長及認識活動都源自自身並且願自我趨向完美,但並不排拒超越性。通常心理內在性可以有許多層次,視存有物的高下而不同,而絕對的內在性則歸屬給神。
(3) 認識的內在性排除認識主體以外的任何事物,在思想以外的一切都不可想像,因而人心只能認識在它以內的東西,或至少得首先把它吸收到自身之內。
(4) 存有內在性有兩種:1)它可以指所有東西都內在於所有東西之內;一切真實的東西都包含其他東西。換言之,存有只是一(泛神論、萬有在神論)。2)也可以強調神的臨在而同時肯定超越性(通常是藉「參與」或「因果」的模式)。
(5) 護教的內在性企圖從人的意識發現神的存在。人意識到自我的不足,而企圖走向超越的絕對存有。這類護教的內在性有許多種提出的方式,其中有一部分遭天主教會的譴責。
(四)批判:
(1) 內在性和超越性是解釋宇宙和神的關係、人和宇宙的關係的兩種重要概念。過份強調內在性會損害宇宙和自我,把它們關閉在自身之內。因而,較平衡的看法是看出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兩極關係。一方面承認宇宙的存在和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肯定在它以外,它的第一原因和終極解釋,那就是超越的神。
(2) 把內在性推至極端,有兩個可能:一是強調宇宙,沒有超越神;一是強調神的絕對性,以致忽略其受造物(泛神論)。所以較正確的看法是保持內在性與超越性的相對性,如此,既無須把超性削減為本性,亦無須把恩寵的秩序等同為自然的秩序。相反,透過對人自身內在行動的理解,可以進而認識到超越有限的受造物的存在模式的實體。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