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禪宗佛教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80 禪宗佛教
680 禪宗佛教

chánzōng fójiào

ZEN BUDDHISM

參閱: 208208 佛教  670670 默想  710710 靈修  226226 東方靈修


(一)字源涵意:

「禪」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音譯為禪那,意譯為靜慮、思惟修。禪起源於印度,指靜坐斂心,正思靜慮,繫心專注於一(境),以達定、慧之修持途徑,為印度教,大、小乘佛教共修法門。英文的"Zen"音是來自日語有關中文「禪」(Chan)字的發音。

(二)禪宗史略述:

禪宗又名心宗、達摩宗、無門宗。傳說禪宗誕生於釋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約公元前五、六世紀)佛靈山會上的拈花與他的弟子迦葉聖者(Kasyapa)相對微笑的默契中。此說雖無史料可據,但寓意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特質。

印度禪宗繼迦葉歷經廿七位祖師,至菩提達摩(Bodhidharma, 約+530)為第廿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時(520-527)自西域南天竺來華,先在江南後過江到北魏。達摩成了中國禪宗的創宗初祖。達摩傳法以《楞伽經》為主。此經主要闡明眾生皆有如來境界(佛性),重在自覺聖智。凡現象界萬有皆由心造,認知對象亦不外由心所生,萬法唯心。人之痛苦來自無明,未能了悟如來真境。

四祖道信(580-651)傳法受《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影響甚深,此經為大乘佛教初期闡明般若空觀之基本經典(參《佛光大辭典》803,924,4035,5627,6081頁)。「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代表道的禪法,其特色有三:戒─ 禪合一,「楞伽」─ 「般若」合一,念佛─ 成佛合一(參《印順中國禪宗史》52-60頁)。五祖弘忍(602-675)之禪風有「東山法門」之稱。其傳法以《金剛般若經》為主。此經闡明一切法「無我」之理。弘忍傳法之特質在於澈悟心性本源,修持則要守心,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五祖弘忍之後禪宗發展成「南頓」、「北漸」兩大宗派。弘忍門下首要弟子神秀為北禪之祖師,主張篤實勤修,「朝朝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為「北漸」禪。慧能(638-713)因一偈「菩提本無樹」,受五祖印可,繼承衣缽,是為禪宗六祖。其思、言、行由弟子編寫成書,且被尊奉為「經」,即《法寶壇經》。頓悟源本自性乃為慧能弘法之特質。中國禪宗從達摩至慧能約250年,為禪宗「成立期」。從南嶽懷讓(677-744),青原行思(+704)至唐末五代,南頓禪獨行天下。開創「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純淨禪境,是為禪宗「黃金時代」。宋朝時兩大宗派為曹洞宗和臨濟宗。此階段的南頓禪漸與佛教其他宗、法融合,尤其禪修與淨土雙修漸形普遍。是為禪宗「守成期」。宋末以後,因宋明理學的興起,禪宗也隨之進入其「衰頹期」。此外禪宗也經由中國傳入日本、韓國。

(三)禪宗修持(Zen practice):

基本超越性:禪修乃為証入心性本源毫無界定的如來(tathata/suchness)境,其修持上有某些基本超越性。如下:

1)超越邏輯三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換言之,超越一般知見的是非區分。

2)超越語言、文字:言語文字乃是人世間溝通交往之方便工具,其基本功能為界定、設限,而在禪修中「有意義的話是死的,沒意義的話是活的。」

3)超越形象:心性本源無形象,無聲無臭,無在而無不在。老子「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心是道,一切形象皆有非自性,但自性不離形象。

4)超越體與用,一與多的對立:「現象透處即本性;本體顯處即現象」。大乘起信論說明體、相、用三者之相互關係,體空、相有、用無窮。禪修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是從相、用中証入本體之空門,亦是真空妙有之境。(以上三者,即「體、相、用」在基督宗教來看,很容易引起有關「天主三位一體」的感想)。

5)超越時空、動靜:時間、空間非實有,僅是概念。人、事、物的變遷產生先後次序,進而有了時間概念。空間概念則來自物體的填充。時、空感乃屬現象界非自性本體。又心專、心散可造成明察秋毫和視若無睹之別。在禪境中超越這一切,如「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禪修入門法─ 萬法唯心:佛法禪修所指之心乃是人性中的靈明覺性。無形無象,無大無小,無在無不在,放之則彌於六合,收之則藏於虛室。心就是自性,佛性(神性),心具有自覺的能力,只有心能見心,故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修由觀心入,經治心而直心:

1)觀心又名直觀。直觀就是只有「看」此心究竟為何物?血肉心或理性心或情受心?觀心始於調身調息,端身正坐,心平氣勻,念念分明。如「端坐此蒲團上者為何人?」「此心為何?」習心或真心?

2)治心:心有真心(淨心)即自性,有習心(染心)為生活經驗累積而成。所謂治心即掃除習性,淨化心思意念,老子「為道日損」之功夫。也就是禪修中的大死一番,日籍道元師的「身心脫落」。

3)直心:所謂直心就是清淨真心,平常心。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皆是禪。


參考書目: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廣益印書局,1971。

吳經熊,《禪學的黃金時代》,再版,商務書局,1979。

周中一,《禪話》,東大圖書公司,1978。

《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1988。

《宗教詞典》,博遠出版公司,1989。

Garma, C. and C. Chang. The Practice of Ze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9.

Toshihiko Izutsu. Toward a Philosophy of Zen Buddhism. Boulder: Prajna Press, 1982.

李純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