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68 默示文學
668 默示文學
mòshì wénxué
APOCALYPTIC LITERATURE
參閱: 667667 默示 571571 聖經 573573 聖經批判學 572572 聖經正典 470470 偽經
(一)概念說明:默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默示一詞來自希臘文apocalypto,即揭示,啟示之意。默示文學是從充軍時期(公元前587)開始的,是在猶太文學作品中漸漸出現的一種新的寫作形式;默示文學在經過三個多世紀的醞釀之後,到了公元前二世紀,終於綻發出第一本偉大的傑作:達尼爾書。默示作者們多以古代先見者之名,描寫天上的神視,敘述天主如何以末日的戰爭建立祂宇宙的王國,這種以夢或神視為經緯的敘事方式,差不多無可避免地包含著豐富的想像成份和象徵主義,並大量採用動物、巨獸、顏色、身體的各部分,以及服裝、數字等等。天使則多是扮演著解夢者的角色。在這種文學形式下,作者實際表達的是他對歷史的看法。
(二)聖經:
默示文學起源自先知文學的轉變。這轉變顯現在充軍前後,首先是神秘主義的增加。前期先知早已有描述超性世界的象徵性神視(依六;亞九1~4;列上廿二12~22);這種文學形式,到了充軍之後,更是大幅增加。厄則克耳先知以象徵的手法描寫天主對耶路撒冷的審判(則九~十),以色列的復活(則三七1~14),及新耶路撒冷的光榮(則四十~四八)等便是這時期的最佳代表。
末日的視野也在充軍階段愈來愈獨立起來。先知的訊息本來便常含有末日的幅度(依二2,九1),或是罪人的審判,或是義人的救贖;歷史在天主的最後行動中走到盡頭。充軍後的先知充分地以這種末日的許諾,支持著整個猶太民族的期待:天主統治的開始,世界的轉變,新天新地的到來。
這種文學上的轉變是很容易理解的,它代表一個大動亂的時期,大時代整體的心聲:熱烈地期待未來。公元前515年充軍回國,結果卻又是幻夢的破滅;四世紀政治上的不穩定壓迫著猶太人,哀歌四起(詠四四;七四;七九)。人民與殘酷現實的大鬥爭,終於在安提約古四世(Antiochus IV, 175-164)的極權統治下達到了最高峰。除了末日,再沒有任何能耐可以平復猶太人的心。他們尋遍聖典,希望知道「最後」在什麼時候,又以什麼方式到來(達九1~2)。正是在這種氛圍中,末日的訊息這時以新的表達形式出現,向這些痛楚疲憊的信者啟示神聖的奧秘。達尼爾書代表著舊約默示文學的作品。
到了基督徒時代初期,這種文學形式在猶太圈子中仍然大受歡迎;新約也深深受到它的影響。然而新約的末世觀卻大大改變了。新的世界已經開始,人子(耶穌基督)亦已出現在歷史中;雖然新約的作者仍在期待,期待著已經開始尚待完成的圓滿。
然而,新約中可以稱得上默示文學的作品並不多。馬爾谷福音中的末日言論(谷十三,及其在對觀福音中的平行文:瑪廿四;路廿一)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此外還有得前四~五;得後二;格前十五;羅八;格後四13~五10等,寥寥可數。整本新約中,只有一部完整的默示文學作品:默示錄。新約默示文學大體上仍然擁有猶太默示文學的特色,強烈地表現出一種對末日的期待,以人子的來臨為其標誌,及戲劇性地刻劃出那種最高峰的大災難、天主的干預、最後審判、惡人的懲罰等等。然而,真正屬於新約的特色卻是:由於對於即將來臨的末日深信不移,新約作者以一套詞彙和說法來鼓勵和勸諭奮鬥中的信仰團體:醒悟,因為末日快來了!或:好使你們在末日時無可指責!默示錄以「末日快來」之語鼓勵受迫害的基督徒團體要堅忍,以共度時艱。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