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比喻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61 比喻
61 比喻

bǐyù

PARABLE

參閱: 83083 文學批判  538538 寓意  528528 象徵

571571 聖經  573573 聖經批判學  578578 聖經詮釋學


(一)概念說明:比喻parable在福音文字中,算是比較為人熟悉的一種。然而由於太通俗,卻往往失去它的力量。比喻是一種敘述,不論是長是短。在比喻中,原始狀況由於當中行動的發展,而改變成另一種狀況。比喻故事和真實事實只有一個交會點,這個交會點是這個故事能作為一個比喻的主要原因。認清這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迷失在細節中。就是說,不應該把比喻和寓意(也稱寓言)混為一談。寓意是描述性的,其中每個細節都有它的意義。而在比喻裡,是整個故事有意義,並且只有一個焦點(罕見有兩個的)。因此,尋找比喻中各細節的意義,會誤導而致掌握不住比喻的真實目的。

(二)分析:

(1) 使讀者常常不瞭解比喻的原因,是他以為人類已經超越用此比喻當時的情況。讀者可能認為那些比喻是針對當時的猶太人講的,與他無關(瑪竇在廿二1~10,11~14,增添了第二個婚筵的比喻,好使他的讀者感到這個比喻是針對他們說的)。另一個讀者不了解比喻的原因是他已經唸過,而知道該如何反應,即讀者沒有實在進入比喻中。如果讀者努力除去自滿的態度,比喻就會再度向他發言。

(2) 此外也應該注意比喻是指向行為、行動。比喻的背後是人的行為,即使在看來靜態的事物背後,仍是指人的行為。例如,在珍珠的比喻裡,天國不是像一顆珍珠,而是像「一個擁有好珠寶的商人」;如果像一個寶貝,是「一個人找到」的寶貝;如果像一粒種子,是「人在他的田裡撒的種子」;如果像酵母,是「女人拿來放在」麵團裡的……像一位作決定的判官、一位接納的父親、一位尋找的牧人、一位打掃的女人……。因此,比喻的目的是在使人採取行動。有些比喻的目的是要耶穌的聽眾採取某種具體的行為,有些是接受耶穌所做的,與祂一起提出結論。許多次是解釋天主和耶穌的行動之間的關係(蕩子的比喻),有時沒有這層關係(給餅的父親,答應請求的朋友)。因此,重要的是知道聽了比喻後,人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而不是學習什麼道理。當然,比喻也有啟示的價值,教給信友關於天主的種種道理;但也是藉天主的行為才見得到:如果天主的行為像父親,那是因為祂是天父;假使顯示仁慈,是因為祂是仁慈的。但應該指出的是行動總是先於道理的。所以,有時在比喻結束時耶穌說:「你去,也照樣做吧!」(路十37)。

(3) 產生比喻的環境也是重要的。本文剛才指出比喻主要的不是宣告一端道理。比喻不是教訓的方法而是一種對話。許多時候,或是開始時問一個問題(你們當中誰……?),或結束時問(他們中那一個?主人回來要如何處置呢?)。比喻是兩種看法面對面的交談:耶穌和祂的對話者的交談。有時對方的觀點似乎更好、更有理由(蕩子的哥哥不是很有理由嗎?早上六點鐘上工的工人呢?),結果藉著比喻發現另一個觀點更有道理。為了有助於交談,而避免在一個沒有結果的討論中雙方立場變得僵硬,比喻是有益的。為此需要把比喻放在一個中立的地方,使它表面上看來與所談的事沒有利害關係。唯其如此,對話者才有充分的自由採取立場。比喻應該與所談的事情有一些相關的情況,才能比較;而且,必須採取立場,否則比喻遊戲,並不會產生效力,只是理性的遊戲罷了。

(4) 最後,讀者應該可以問自己:比喻因著什麼產生效果?比喻影響人的行為,而不直接影響人的認知;它的力量並不來自理論或意志主義。比喻的力量是由共同的、集體的、生活的經驗而來。因此,大多數的比喻都由耶穌時代加里肋亞的生活環境而來。有時不是聽眾的經驗,而是耶穌的經驗:蕩子的父親遠超過聽眾對父親的經驗;結百倍果實的種子,也超過農人的經驗(但這裡總有一個經驗中的基礎,即人們知道什麼是一位父親,什麼是豐收)。正是那些以耶穌的經驗為根據的比喻,最合適宣告天國的新貌。要了解比喻,須知道比喻所講述的是怎樣的經驗。不過這一點卻給讀者帶來不少的問題,因為他的生活環境與當時的非常不同。所以,為了讓比喻「再次使我們感到驚訝」,努力重新創造比喻,是有必要的。

穆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