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正典形成過程 | |
公元前13/13世紀 | 最早的古文件~日後進入正典 |
8世紀 | 先知言論的最早文集 |
5世紀 | 梅瑟五書纂完畢 |
3世紀 | 先知諸書編纂完畢 |
250~150年 | 七十賢士譯本完成,將為初期基督徒的《舊約》 |
1世紀中 | 達尼爾及智慧篇正典的最後二書寫成 |
130年前後 | 德訓篇導言分正典為:法律、先知、其他 |
公元後1世紀 | 約瑟夫開出一張二十二部書的清單 |
90年 | Jamnia會議決定希伯來文正典(沒有次經)十二小先知編為一集 |
4世紀 | 基督教會一般承認次經(後典)為《聖經》 |
1442年 |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固定《舊約聖經》正典 |
1546年 | 特利騰大公會議正式欽定《聖經》正典 |
《新約》正典形成過程 | |
公元33年 | 主的言論集(由瑪竇及路加福音中可游離出來) |
約50~約100年 | 《新約》作品寫成時期 |
110年前後 | 伯後三15:已有一個保祿書信集 |
140年前後 | 馬西翁只接受路及十封保祿書信:《舊約》排斥在外 |
2世紀後半 | 姆拉多利殘卷:除希、雅、伯前後、參若外,其他《新約》作品都列出,另外有些其他作品 |
367年 | 亞大納修在第卅九封復活節書信裡列出全部《新約》作品 |
393,397,419年 | 非洲幾次會議接受亞大納修清單 |
405年 | 教宗依諾森一世接受亞大納修清單 |
1442年 |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認定典中的所有清單 |
1546年 | 特利騰大公會議正式欽定《聖經》正典 |
(三)建立正典來自兩種需要:
(1) 把有關耶穌的口傳和書面的傳統蒐集起來以補足猶太人的聖經,另一需要是保護關於基督的傳統,免遭篡改,如馬西翁(Marcion, 約85-160)、蒙丹派(參 629629 蒙丹派)的偽經。將一部著作收入正典的標準是:宗徒性(即來自宗徒或他們的弟子),禮儀用途(指向存在性的意義)及教會的接受(合乎信仰規格,即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告白)。
(2) 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基本上都承認聖經正典的約束性,只是在書目上略有出入。天主教的舊約含括四十六卷,東正教經過長期的猶豫之後也與天主教有同樣的書目,雖然從未作過官方的決定。
(3) 在名稱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一些區別:基督新教把新約七部次經(見上表新約註)及舊約的達、艾希臘文部分(見上舊約表註)稱為偽經(apocrypha);而天主教所視為偽經的,基督新教則稱為偽書(pseudepigrapha)。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曾把雅各伯書信逐出正典。
(四)神學反省:
(1) 由神學和靈修的觀點來看,正典的權威在於它所包括的作品,且只有這些作品是由天主默感寫成的;在事實的層次上來說,正典的基礎在於只有正典裡的這些作品讓人得以把握建立於天主權威上的基督權威,而基督的權威是透過宗徒們的見證在歷史中得以掌握。因此正典的約束性既不來自教會的訓導權,否則訓導權要取代聖經而成為信仰的準則了;正典的約束性也不由於聖經本身,因為聖經本身需要另一個基礎來支撐它;正典的約束性卻來自基督的權威。這權威來自耶穌基督的復活;在耶穌基督的復活中初期教會體認到天主的權威。
(2) 初期教會經過正典形成的過程使聖經成為教會的書,教會的這一決定是不能錯,並且是不可收回的,理由就是拉內(K. Rahner, 1904-1984)所說的,初期教會因為是給復活事件作證的教會,為以後的世世代代都有作為準則的意義。初期教會的信仰藉著聖經在歷史中流傳下來,聖經就成了教會信仰的準則性的客體化。教會在信奉這一準則並加以肯定中慢慢固定了聖經正典。從此,宗徒時代以後的整個教會都以之為最高的信仰準則。
(3) 近十幾年的正典研究已由形成過程及清點書目轉向正典的神學意義及其對了解整體聖經所引起的作用,而有聖經的文字意義及正典意義,以至各書寫成年代與編入全部聖經後的種種關係和所突出的新意義等,這裡已無法多說,請讀者參閱參考書目中所列的書和文章。
參考書目:
房志榮,〈聖經中默感的具體實現〉,《教友生活週刊》第2059期(1994年6月12日)第四版。
韓承良,〈聖經書目〉,《聖經辭典》,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75,919-921。
Beinert, W. "Kanon." Beinert. 298-302.
Brown, R. E. The Critical Meaning of the Bibl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1.
Most W. G. and others. "Bible III (Canon)." NCE, vol 2. 386-414.
Sanders J. A. Canon and Community: A Guide to Canonical Criticism.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Sceppard, G. T. "Canon." Eliade, vol. 3. 62-69.
─── . "Canonization, Hearing the Voice of the Same God through Historically Dissimilar Traditions." Interpretation 36(1982): 21-33.
Wicks, J. "Canon of Scripture." Latourelle. 94-101.
房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