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基層團體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450 基層團體
450 基層團體

jīcéng tuántǐ

COMMUNITY, BASIC

參閱: 411411 教會  425425 教會學  137137 地方教會 440440 基督徒倫理生活  604604 愛


(一)概念說明:「基層團體」(basic community)只是一個簡便的稱法,因為它有許多別名。最初,在南美洲一帶,它以「基層基督徒團體」(基基團)的名字問世。以後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1963-1978)把它更名為「基層教會團體」(基教團)特別強調它應該是一個在教會內,信基督的小團體(而不該一昧對教會提出批評)。在台灣,它的名字更加複雜:「基層信仰團體」(基信團),「小型教會團體」,「小型信仰團體」,或更簡單地稱「信仰小團體」。

(二)聖經中的基層團體:

小型基督徒團體第一次的出現,也許不在本世紀,不在法國,不在美國,也不在巴西;而是在耶路撒冷,時間上,也要退到二十個世紀以前初期教會的時候。它最早的見証是宗二42~47;四32~35;五12~16。

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早期教會團體,基本上就是小型信仰團體。大團體裡有許多挨家挨戶聚合擘餅的小團體(那一天內增加的三千教友看來是分屬許多不同的小團體);每個小團體由若干家庭組成,彼此間感情很好,關係很親密,親密到可以在物質上互通有無。它們是信仰的團體,經文說:「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是為培養信仰;而信仰的培養,也藉「團聚、擘餅、祈禱」而達成,可見它們也是祈禱的團體、感恩的團體。此外、它們也是服務的團體,「一切所有皆歸公用」就是互相幫助,以自己所有為別人服務;它們也是見証的團體,為猶太人來說,早期基督徒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一種信仰的作証,因而全民眾都愛戴他們,而上主也「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會眾」。

(三)簡史:

(1) 回到昔日的教會模式就是今日教會的希望,也就是基層團體產生的原因。因為今日教會所處身的大環境最相似初期教會的處境:大家都處身在一個並不鼓勵、反而傷害基督徒信仰也相反基督徒價值觀的大環境中。為與這樣的「大環境」抗衡,基督徒必須有一個「小環境」的支持,如此才能在周遭惡意的大環境下立足、生活、成長、作見証。

(2) 在近代歷史來看,很難確定基層團體真正產生的時間和地點。因為很難確定它到底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法國企圖革新堂區時產生,還是在第二次大戰(1939-1945)以後在美國為振興堂區生活而掀起的。甚至不知道它出現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之前或之後。能夠確定的是,至少在六十年代的巴西,這種基層團體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了。它以後在拉丁美洲的許多地方,及歐洲的若干地帶成長。在亞洲方面,1977年各地主教團在香港集會,會中便有很長時間討論基基團。會後,香港教區很積極地推行基基團的建立;台灣方面,最初的階段似乎不如香港般有系統及步調一致。然而1988年的福傳大會卻掀起了轉機;福傳大會決議加強教友培育,建立與加強有福傳使命的小型教友信仰團體。1989年,輔大神學研討會以「福傳大會追蹤:大家來談小型教會團體」,1990年,以「教友靈修與小型教會團體」為題舉行了兩期四天的會議。會中不僅對小型團體有深入的討論,更視小型團體為福傳大會的延續,並且聲稱:要具體地把福傳大會延續下去,最佳的辦法就是加入一個小型教會團體,並在這團體中把信仰和傳福音的特質生活出來。

(四)這樣的一個小環境可以有許多名稱,然而不管是基基團也好,基教團也好,基信團也好,它的名字本身都已透露了它所包含的幾點要素:

(1) 「基」,它必須是「基」層的,是教會的「原始細胞」,由藉聖洗而在良知上參與基督身體的基督徒所組成。這是「基」的首要意義;然而「基」也指「基」本,即是說,它必須有能力提供成為基督徒的最基本需要,讓它的成員能夠度一個完整的基督徒生活。

(2) 「信」:這些基層團體還是「信」仰團體,它們在「教」會內相信「基」督。然而信仰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開始到成熟的過程。所以基層團體聚會的目的,就是信仰的培育,而培育的方法,則是藉讀經、祈禱、分享、聖事、尤其是聖體聖事,來使信徒們更相似基督,更配稱作祂的門徒,也更能面對世界及他們週遭的一切挑戰。

(3) 「團」:最後,基層團體還必須是一個「團」體,一個彼此相熟、兄友弟恭、合一共融、互相分享、互相扶持擔待的團體。為達成這個目標,基層團體必須是小型的,它的成員人數不可以太多,而且必須住在鄰近的地區,並且是可以恆常地參與定期性的聚會的團體。這樣一個以聖經為基礎、以聖體為動力、以圓滿的基督徒生命為目標的小團體,就是所謂的基層信仰團體。


參考書目:

〈福傳大會追蹤─ 大家來談小型教會團體〉,《神學論集》80 (1989)。

〈教友靈修與小型教會團體〉,《神學論集》86 (1990)。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