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4 一性論
4 一性論
yíxìng lùn
MONOPHYSITISM
參閱:449449 基督論 223223 亞略主義 508508 單志論 290290 阿波林主義 224224 亞歷山大學派
192192 安提約基學派 705705 屬性交流 679679 優提克斯主義 130130 加采東大公會議 228228 奈斯多利派
(一)概念說明:一性論monophysitism來自希臘文,包括三部份:monos一個、physis性、本質和-ism主義。一性論主要理論來自亞歷山大學派的神學,其出發點則是初傳(參 287287 初傳)中有關耶穌是天主子降生成人、或對這位基督(單一)是真天主又是真人(二)的宣信。一性論神學的反省就是要設法解釋此「單一」與「二」如何同時存在。一性論強調單一,一般而言,它針對強調「二」的奈斯多利(Nestorius, 約 +451)的異說,提出反論,堅稱基督是一個;故在基督內只有一個性體(mone-physis);此性實在包括祂的位格,因為古代哲學原則說:一個完整的性體應當具有完整的位格。此異說更在第七世紀時引發了單志論(monotheletism)之爭。第三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680-681)遣責單志論和它所包含的錯誤的一性論(DS550-559, 561-563)。
(二)至於一性論的形式可略分為三類:
亞略主義(Arianism)和阿波林主義(Apollinarianism):前者(至少指第二代)與後者皆採用聖言與肉身(Logos-sarx)的模式以解釋基督的構成。前者主張聖言雖是較高層次的存有物,但仍是天父所造;而後者則宣稱天主代替了基督的「靈魂」,故天主成了基督肉身的主要原則和一切身心行為的根源;「聖言一性(physis)的降生」(此即阿波林主義最主要的錯誤模式)使得聖言與肉身結合為一。
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為對付奈斯多利主義,借用阿波林主義「一性」的說法,但賦予正確的闡釋。濟利祿認為在基督內有人的靈魂和真的人性,但祂並未將位格和性體加以區分,以說明基督內的合一和差異。有他的一句格言可當作其基督論的綜合:「成為血肉之聖言的一個性體。」因此他十分清楚地肯定瑪利亞是「天主之母」;厄弗所大公會議(431)贊成他的看法(DS 250-264)。從優提克斯(Eutyches, 約378-454)和日後基督論的發展可看出:濟利祿的基督論為一性論者留下了一片可開拓的園地。濟利祿未加區分位格與性體的結果,使基督內性體的合一的問題只能以大自然各種不同範疇品物的合一來解說。故教父們提出了比擬法:基督內的天主性和人性好比在人身上的靈魂和肉身,二性彼此滲透,就像火與火紅的鐵(或煤)一般,又像「焚燒的荊棘」中的火和柴火一樣(濟利祿),又像一滴葡萄酒滴進了大海(尼沙的額我略Gregory of Nyssa, 約335-394)。上述這種承襲斯多亞派(參 501501 斯多亞主義)「混合」的說法,雖能確保天主性與人性的區分,卻給後人留下了後遺症,因為無法把基督內的兩個性體的合一說明得很清楚。
正統的一性論:這是因先後反對安提約基學派的加采東大公會議(451)之基督論(DS 300-302,指在一位基督內有「二性」的教導)而興起的。這派可再細分為兩種:
1)嚴格一性論:只有少數一性論的神學家屬這一種。這些人主張在基督內天主性與人性混合了,才產生第三種實體;或稱天主性被其人性所吸收,或人性被天主性所吸收。此種一性論大部分的理論模式引起教宗聖良一世(Leo I, 440-461; DS 290-294, 296-299,317-318)和第五、六世紀的教宗們的修正文件。直到日後的若望達瑪森(John Damascene, 約650-750)時才有較完整的論斷。
2)言辭(verbal)一性論:這種一性論指某些神學家採用一性論的一些理論模式,但是他們仍保持在加采東前與濟利祿基督論的架構之內;如塞凡里(Severus of Antioch, 約465-538)、菲羅色努(Philoxenus of Mabbug, +523)、艾路魯(T. Aelurus, +477)等人即是典型的代表。加采東前的說法不完全,不斷地導致分裂為小教派,尤其有關基督肉身會自然朽壞(passibility)的爭論上。儒利安(Julian of Halicarnassus, +518)便否認基督肉身會朽壞之說。至今言辭一性論仍殘存於埃及的科普替(Coptic)、衣索匹亞、西部敘利亞(雅各教派Jacobite)以及亞美尼亞等教會之中。
(三)總之,亞略主義和阿波林主義的一性論對天主性與人性所作的綜合,不但嚴重侵犯了聖言的超越性,且曲解了天主與世界的關係。再者,從一性論的發展史可清楚看出:即使言辭一性論對於錯誤地解說了的「在基督內天主性與人性的結合」這方面,也未能提供充分的護衛;因此,唯一的出路便是加采東大公會議對一個「位格」和二個「性體」的教導。當然這仍需不斷努力說明,才能更深入的瞭解。此外,加采東大公會議對「不相混和不分離」的教導也必須用來對付神學其他領域中「一性論」型態的思想,因為事實上只要有神人相提並論的問題時,似乎都無法適中地闡明人的因素。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加采東大公會議的原則在闡釋教會、默感、恩寵與自由、教會與世界、救恩史與世俗史之類的概念上都將佔一席之地。但務必謹慎,免得又陷入一性論或「奈斯多利」異說的泥沼。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