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91 神學與科學
391 神學與科學
shénxué yǔ kēxué
THEOLOGY AND SCIENCE
參閱: 385385 神學 387387 神學方法 392392 神學認識論
(一)概念說明:「神學」一詞涵蓋所有關於基督信仰的學問。「科學」是指狹義的自然、人文及社會科學。神學與上述狹義的學科都自視為科學性的學問。紮根於啟示和信仰的神學,及奠基於理性和經驗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在歷史上似乎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神學與科學」(theology and science) 這個問題有時是以「信仰和科學」的問題來討論的。
(二)神學與科學緊張關係:
(1) 神學與科學緊張的原因,主要來自知識的多面性。人類的認知過程並非單一化的活動,而是包含了不同的部份與層次,雖然它們的互動產生一股創造性張力,但卻非真正的對立。
(2) 神學與科學的衝突不易化解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雙方都缺乏對認識論(參 392392 神學認識論)必要的預設;第二,過分神化的教會把自己當作唯一決定真理的權威,以至教會的訓導階層對科學的新發展毫不注意;第三,教會對聖經的文學類型及自然科學的成就都缺乏瞭解,致使各神學院無法更慎重地面對自然科學的挑戰。
(3) 梵一大公會議(1869-1870)曾指出:「信仰與理智之間,不可能有任何矛盾之處,因為是同一個天主啟示奧秘,賦予人信德,賜給人理智之光,祂不會自相矛盾,真理亦不會與真理相反。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是由於對信德道理的了解或講述,並沒有依照教會的心意,或是誤以別人的理論,當作理智的格言」(DS 3019)。在慎重地反省了笛卡兒(R. Descartes,1596-1650)、康德(I. Kant, 1724-1804)、卡西勒(E. Cassirer,1874-1945)、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羅耐爾剛(B. Lonergan, 1904-1984)等等哲學家在人的知識上的貢獻後,今日學術界可同意梵一所說的:「信仰與理智之間不只沒有衡突,更是相輔相成,因為正直的理智顯示信仰的基礎,並透過理智的光照,來美化那屬神事理的知識;而信仰則救護理智脫離錯誤,並以多方面的洞察力,來栽培理智。因此,教會決不妨害人類的技術以及各種學科的研究,反而用多種方式,協助與促進……各種學科,讓它們在自己的範圍內,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自由發展」(DS 3019)。
(三)為了充實基督信仰,神學發展成一完整有條理的體系;另一方面科學極欲釐定清楚屬於自己的領域;因此神學與科學便開始正式的交談。交談的歷史可分為五個階段:
(1) 法國中世紀的神學家暨哲學家,亞貝拉(P. Abelard,1079-1142)發展了一套辯証法,他堅持以理性批判作為任何論點的基礎,不受啟示性的真理所影響。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 1193-1280)擁有當時自然科學的專門知識,並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理論引進神學的體系。他認為神學、哲學及自然科學是原則上很和諧的,因為在人類廣泛的知識領域中,每個範疇都有其個別的功能。
(2) 中世紀的宇宙觀是以神及教會為中心的,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參 84084 文藝復興),人及世界卻成了新的思想中心。在謀取普世人類利益的大前提下,「全能的人」(universal man)的教育承古希臘之風再度興盛。教會要適應這個文化洪流,亦有其困難之處。義大利史學家、政治家馬基亞維利(N. Machiavelli, 1469-1527),以其重要著作《君主論》來宣揚一套獨立的政治觀,鼓吹統治者擺脫神學的束縛,後來得到被放逐的下場。神學家與科學家的對立形勢發展至加利略時更見嚴重。加利略(G. Galilei,1564-1642),係義大利天文及物理學家,他研究出一個更精確的量度計算法,能以更充足的証據証明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的地動說。然而此說與聖經傳統解釋法有很大的出入。傳統的說法是以地球為中心,太陽、月亮、星辰都在地球之上移動。
(3) 十八、十九世紀的啟蒙運動(參 474474 啟蒙運動)及理性主義(參 398398 理性主義)、進化論及唯物主義迫使教會訓導當局及神學家深思神學與科學的關係。梵一的《天主之子》憲章第五章論信仰與理智(DS3015-3020,3041-3043)正是此反省的結果。透過對信仰及理智關係的洞悉,以及對歷史、聖經、人文科學廣泛的研究,神學終於對科學世界逐漸開放。
(4) 二十世紀的科學思想有兩大洪流:1)邏輯實証論(參 639639 實証主義)常與維也納集團有關聯。在中國這方面代表性的學者有胡適(1891-1962)。西方有杜威(J.Dewey, 1859-1952)、羅素(B. Russell, 1872-1970)等。2)批判唯理論(critical rationalism),有波普(K.R. Popper, 1902-1994)、孔恩(Th.S. Kuhn, 1922- )等學者。邏輯實証論嚴厲地排斥任何形而上的預設,強調以經驗的認知作為探求現實真相的科學方法。神學被邏輯實証論評為反科學、非理性。批判的唯理論主張理性在不受束縛下,具有建設性的批判功能。他們嚴厲駁斥教條式的思想,而且不接受任何以終極為基礎的論據。批判唯理論與神學之間的爭論常有助於澄清科學哲學的重要性。
(5)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二部份第二章,談及推動文化進展的適當措施。站在俗化思想(參 309309 俗化思想)的角度,梵二以一個成熟的態度肯定各種自然、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貢獻,它們提高文化的水準,而且有助文化的傳播。這份文獻同時指出,科學的進步如沒有信仰的根基及批判的哲學態度,便容易變成毀滅的武器。神學與科學之間要保持一份成熟的制衡關係,必須注意二者相互間的依存性,以及它們個別的功能和範疇。
參考書目:
Balthasar, H. Urs von. Science, Religion and Christianity.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58.
Bartley, W. The Retreat to Commitment.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64.
Chauchard, P.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York: Hawthorn Books, 1962.
Dulles, A. R. The Craft of Theology: From Symbol to System. 2nd ed. New York: Crossroad, 1995.
Kuhn, Th.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Mascall, E. L. Christian The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1956.
Peacocke, A. R., ed. The Sciences and The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Stocksfield: Oriel Press, 1981.
Rae, M., H. Regan and J. Stenhouse, eds. Science and Theology: Questions at the Interface. Edin-burgh: T and T Clark, 1994.
Ratzinger, J. and H. Fries, eds. Einsicht und Glaube. Freiburg: Herder, 1962.
Scheffczyk, L. Die Theologie und die Wissenschaften. Aschaffenburg: Paul Patloch Verlag, 1979.
谷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