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365 家庭
365 家庭
jiātíng
FAMILY
參閱:488488 婚姻聖事 11011 人 253253 性
283283 社會 417417 教會社會思想 2002 一夫一妻制
(一)概念說明:家庭family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教會有關家庭的教導,如果要切合今日的需要,必須選擇一條迎上時代的、有深刻神學觸覺的、實在而不空洞的進路。過份浪漫的父系家庭觀,或過份抽象而與真實世界脫節的圖像都不是恰當的做法。它必須以同情的態度述說家庭的特性、困難和時機。
(二)家庭和婚姻:
家庭源自婚姻,婚姻的一個目的是家庭。在古代,家庭團體是人注目的所在,而最終的目的還是更大團體(家族、部落)的延續和增長,個人就這樣差不多完全被埋沒在家庭中(想想古代的中國!)。今日的情況可不同了;婚姻本身,以及夫妻之間的個人關係愈來愈受到正視,是家庭的真正心臟,是子女賴以成長的處所。其實,這一種婚姻觀早已在聖經中的創二及厄五有清楚的闡述;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42~52)也書之甚詳。這篇梵二文獻既強調婚姻的愛,也重視它在家庭及子女身上的表達和發展。
(三)家庭和團體:
家庭(而不是婚姻)是團體生活最基本的單位。它連繫不同的性別,不同的世代,又把年青人引介到團體生活中。在它內,各種關係匯聚一爐,其數目的繁多,令人吃驚;在愛內,它們緊緊地繫在一起。這樣繁多複雜的關係,若要得到適當的發展,需要時間及空間(房屋!)的配合,還要有相當程度的警覺性和敏感性。牧靈工作不可以一面倒地倫理化或神聖化,否則即使婚姻的合一、不可分,或子女對父母的孝順都無補於事。
(四)分享、愛、團契:
(1) 性和血緣關係:夫妻之間的密切關係令雙方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互有影響,甚至可以說互相塑造。孩子們也一樣,不僅在體格上,就連在氣質上也由父母所形成。父母把他們的生命傳達給子女,以他們為自己生命的成果和延續。血緣關係在舊約救恩史中十分重要;雖然到了新約,它不再位居要津,它的位置已由一種更高的關係所取代(羅四;五;九),然而,血緣關係在受造世界中是不會完全喪失它的意義的。
(2) 最初經濟團體:在家庭中有一種深刻的互換,這包括物質和服務上的互換,但它卻不是商業性的,而是基於愛:一種完美的契合。套句古老的說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種完美的契合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找到,因為除了家庭之外,再找不到如此深刻而親密的人倫關係了。這種愛的契合同時帶動一個迫切的要求:深切地要求無私、交付,隨時準備犧牲和戰勝自己。
(3) 心靈的團體:在日常生活中,基於愛、信任和尊重,家庭中也有一種觀念、信念、價值和生活態度的互換,對喜樂和悲哀、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的分享。自古以來,人生的奧秘已經使家庭成為宗教祭祀的中心。雖然基督宗教主要的祭獻並不在家庭中舉行,然而家庭依然是一塊聖土,在其上耕耘著共同的宗教情感和宗教信念;這些因素也在它內一代代的流傳下去,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出來。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洗禮,被引導進入真理和信仰的門檻。(4)教育單位:人最主要的陶成出現在他最早的歲月中,遠遠早於他的理智懂得批判思考之前。因為在這個階段,他是最敏感而易受影響的,也因為事情和態度在這個時候是以一種最親密、最個人化的方式(即:在愛中)傳達給他。因此,讓家庭生活在一種健康、成熟、負責任的宗教氣氛下,對牧靈工作來說便顯得十分重要了。不過,家庭教育不僅是為子女的,父母也可以由於子女的緣故而獲得聖化(GS 48)。
(4) 代與代的相遇:代與代之間最基本也最深度的相遇來自誕生及分享的生活。然而,今日畢竟與以往不同:上一代的知識和經驗不僅藉家庭傳達下來,也透過學校、社團、書籍、圖書館、印刷和廣播傳遞。在物質方面,上一代變得更加獨立,用不著依靠年青人的扶養。儲蓄、保險、社會福利、醫院、養老院等機構慢慢取代了子女們從前所給予的服務。子女對長輩的服務不再如同往日那般必需。儘管如此,在家庭中代與代的接觸仍然保有它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心靈方面。
(五)工業社會中家庭生活的轉變:
(1) 家庭經濟獨立的消失:在從前的農村社會,家庭差不多自產自銷,自給自足。這種情形固然造成某種程度的單純性,然而也產生很可觀的獨立性,無須依靠市場,不用與他人接觸;如此,競爭也就不強烈,變動也不多。而更重要的是,農村生活意即共同工作與共同命運:人人都在這裡出生、成長、衰老。農村同時提供工作、醫院、保險、養老、訓練中心、婚姻輔導等等。這一切在在需要家庭成員的協助,孩子(即使還小的)都必須投入經濟生產的行列。大家庭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都是有價值的;也因此,在許多農村社會中(如在中國及非洲),大家庭不僅是正常的現象,它還是一項必需(尤其在兒童死亡率極高的時候)。這些在今天以工業社會為主幹的家庭中都已不復存在;今天的家庭在社會上、經濟上已經喪失了許多可觀的功能;代之而起的,是家庭裏文化和精神的作用愈來愈受到注意。
(2) 古代家庭在精神層面上的自足:在沒有學校、社團、印刷、廣播和電視的時候,兒童所學習的一切幾乎全部來自父母;因此,父母比較容易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們。今天,許多外來的力量侵入,影響了家庭的成員。當傳統的力量和重要性逐漸減弱時,個人的獨立判斷也就變得十分重要。
(3) 農村家庭的成員:在農村社會裡,大夥兒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孩子多,親屬也多。數代同堂的情況增加了傳統的力量。今日,親屬關係減弱了,家庭中的社會壓力顯著降低,個人的自由和獨立性卻大幅提高。
(4) 父親一家之主的地位,在父系社會中,也許所念的倫理和宗教因素還比不上社會和文化因素:他是家庭事業的廠長,是「市民」工作的導師,是學徒的師傅,是家庭財產的管理人。今天父親的權威不再建立在經濟因素上,而在他個人心智性格的素質上。
(六)現代家庭的特質:
(1) 現在的家庭更需要深度的個人奉獻。家庭在社會、經濟、甚至法律上都不是堅挺不倒的(試想想離婚的可能性)。在這情形下,今日比從前更急切地需要那些足以維繫家庭,加強它的內聚向心力的因素:無私的愛、隨時準備犧牲自己、責任感、及自由選擇的忠誠。
(2) 在這方面,女人的重要性日形增加。因為她的使命正是要把精神的力量發展到極致。這樣,社會必須捫心自問,它給予女孩的教育和培訓是否足夠?在今天專注於知識及職業培育的時候,社會是否忽略了她們在心靈上、在感覺上、在愛的喚醒上的培育?在講求教育擴大、男女平等、女性獨立的今天,仍然不能也不該忘記的是女人最基本的召叫:作女人、作生命的伴侶、作母親。
(3) 至於男人作丈夫和作父親的使命更要求心靈和性格上的特別素質。保祿說:丈夫是妻子的頭。也許應該補充說:他更該是婚姻的頭、家庭團體的頭。但「頭」指的不是權利,更不是優越性,而是責任和服務。
(4) 如今的子女,由於教育、社會、法律等等因素,變得更為獨立。因此,教育顯得更加困難,但也更人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則必須以信任和服務的愛為主,而以權威和服從為後盾。
(5) 親屬的關係縮小了,但卻不應該被忽略,因為親屬關係不僅可以保障家人免遭疏離,更可以讓生活更豐富多姿。年老的雙親在物質上更獨立了。然而兩代之間一種溫暖而親密的關係,同時又尊重雙方面自由的關係,在精神上及人性上,仍是很有價值的。
參考書目:
若望保祿二世,《家庭團體》通諭,羅馬:1981。
《天主教教理》,卷三,第二部份,第二章,第四條,〈第四誡〉,1996,2197-2257號。
孫茂學,《家庭教育》,台南:聞道初版社,1991。
徐錦堯,《家庭民主信仰─ 家庭民主教育與信仰傳遞》,台北:台灣天主教牧靈中心,1993。
韓吳期敏,《家是愛之窩》,四版,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1984。韓瑞克(H. G. Hendricks),金培文譯,《如何建立甜蜜溫馨的家庭》,台北:大光文字團契出版部,1984。
概時珍(G. A. Getz),古樂人譯,《家─ 教會的縮影》,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86。
Anderson,M.,ed.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Har-mendsworth: Penguin Education, 1971.
Conway,B.L. The Christian Family. New York:Wagner, 1905.
Groves, G.H.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6.
Hernandez, R. La Familia. Madrid: Dedalo, 1935.
Heyer, R., ed. Christian Family. New York:Paulist Press, 1975.
Leslie, G.R. The Family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Ross, D. Family Power Structure: A Cognitive Study. Taiwan: Fu Jen University, 1977.
Ross, J.A., M.Rich and others. Family Planning and Child Survival: 100 Developing Countries.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Family Heal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8.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