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天主的自我通傳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353 恩寵
353 恩寵

ēnchǒng

GRACE

參閱:40040 天主的寓居  354354 恩寵神學  455455 救恩  492492 超性

164164 自由 45045 天主聖三  377377 神恩  150150 成義 632632 稱義 466466 唯靠恩寵


壹、概念說明:

現代西方語文表達恩寵的詞彙,都來自拉丁文gratia。而gratia又是拉丁聖經的譯者和拉丁教父們用以翻譯新約聖經的charis (希臘文)所用的術語。所以,要理解恩寵的含義,本文須從字源談起。希臘文charis有四種含義,相當於恩寵的四個層面:

(1) 俯就和善意:charis是上級對下屬超乎正義、法律、習慣、規定以外的善意行為。應用到恩寵神學上,就是天主對子民的俯就和善意,傳統神學稱之為「非受造的主體恩寵」。

(2) 白白的贈與:與上述恩寵的主體意義相對的,是恩寵的「客體意義」;那是一種白白的贈與(與應得的工資相反)。而這白白的贈與,可以是天主自己(「非受造的客體恩寵」),也可以是天主以外的東西,如平安、喜樂等(「受造恩寵」)。

(3) 佳美、可愛:傳統神學甚少發揮恩寵的第三層意義。其實,天主的善意和其恩惠都有佳美、可愛的特質。

(4) 受惠後的感謝:希臘文charis,拉丁文gratia和由拉丁文gratia演變出來的西方語文中的相應詞彙都有謝恩、感謝的意思。可見charis的原義,不僅可以綜合天主的善意和恩惠這兩層面的恩寵意義,也可以綜合天主的恩惠和基督徒的答覆。

本文必須和〈恩寵神學〉一起閱讀,才能窺得基督宗教有關恩寵真諦的全貌瞭解。

貳、本文用系統的方式從四方面發揮恩寵的主要課題:

(一)天主的俯就與善意:

(1) 天主拯救普世的意願:

1)在聖經中,天主拯救普世的意願(即天主願意人人都得全福的計劃)包含在有關天主的愛的教導中。聖經很清楚說明天主對罪人的愛(則卅三10~16;詠一○三8~13;路十五)及天主對普世人類的愛(納四10~11;若三16;尤其是弟前二4)。

2)教會訓導一方面摒棄「預定異說」(heretical predestinarianism) (參 625625 預定) (DS 333,339~340, 397)。教會訓導從來不接受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在這方面的主張;另一方面,教會訓導也提出有關「足夠恩寵」(sufficient grace)的教導,即人有完成得救善功的能力(DS 2005)。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更直接肯定天主拯救的普世意願,同時強調天主給所有的人(即使那些仍在自己宗教裡找尋真神的人)為得到救恩所需要的恩寵(LG 16)。

3)神學反省:在人的經驗中,生命是有意義的、人生是有希望的,因而人自然地追尋幸福。福音肯定人心中這種不可抹煞的希望,同時說明這希望的理由:因為天主要所有的人都得全福。因著人的社會性,天主透過人所屬的社會和文化來分施祂的恩寵,因而任何社會、文化、甚或宗教中所公認的真理,都成了天主賞賜人類恩寵的途徑(NAE 2)。普世得救意願與個別的特選之間,並無衝突,後者特別彰明天主的絕對性。然而二者之間卻有著深度的和諧:人人都是天主所召叫的,因而都應該全心全意地去答覆祂,也都有希望找到一切渴望的滿足。天主雖然給所有的人提供足夠的恩寵以得永生,但是作基督徒,卻是一項特殊的召叫。蒙召作基督徒,就是被派遺為基督的慈愛作見証,把希望和喜樂帶給別人。因此,教會為世界是「拯救普世的聖事,揭示並執行天主愛人的奧蹟」(GS 45)。

(2) 天主的自我給予(self-communication):

天主拯救普世的「意願」,既是一種在天主「內」的意願,在神學上稱作「主體恩寵」。而當這意願藉具體行動(恩惠)表達出來的時候,便稱為「客體恩寵」。客體恩寵的最高層次,不是任何異於天主的禮物,而是天主自己。換言之,天主把自己給予人,祂的「自我通傳」,便是恩寵中的恩寵,「非受造的客體恩寵」。

1)在一般生活裡,標誌著人對無限的渴望,人渴求超越限制,有限的東西不能滿足人的慾望。然而,人也體驗到,單憑己力無法躍進無限的生命去。換言之,人所渴望的是一種白白的賞賜,除非神自我給予,自我通傳,否則人的渴望無法得到實現。

2)福音的訊息就是,上述的渴望並非妄想。天主的自我給予在新舊約中都有提及。舊約以「我是你們的天主,你們是我的百姓」這種方式來表達(出六7;申廿六17~19)。新約保祿書信提到聖神的寓居(羅五5等)。教會的教導也不乏這種說法(DS44, 1319, 1529)。神學上,教父們的恩寵論集中在天主的自我給予上。可惜這種優良的傳統自中古以後已慢慢失去。近代神學重新把天主的自我給予視作整個恩寵論的中心概念。

3)神學反省:a)天主自我通傳的意願正是天主創造計劃的唯一目標,人正是為此目標(分享天主的生命)而受造,此一召叫內在地塑造了人的本性,以致在人的存在裡,有一種對無限的渴望。所以人存在的基本狀況(existentiale)已指出天主的自我通傳。b)天主的自我給予就是天主的臨在。聖經充滿這種說法。但是這種恩寵性的臨在卻不同於那普通的、自然的臨在(身為造物主的天主自然地臨在於整個受造界中),而是一種特殊的、非屬應份的(恩寵的)、位際關係(人能拒絕或接受)的臨在。它推動人,幫助人達到分享天主生命的人生目標。c)天主不僅恩寵地臨在於祂的選民,也恩寵地臨在於普世人類,雖然非基督徒只是含蓄地體驗到天主的臨在,晦澀地領悟到永生的許諾,艱難地面對生命和死亡的挑戰。基督徒就不同了,他們有明顯的信仰,並在教會中,藉著教會的生活和聖事,更體會到天主的臨在。

4)由此可見天主的臨在有各種不同的程度,從最基本的臨在於所有人,至更高地臨在於舊約子民,和抑且再進一步藉基督明顯地臨在於新約子民,以至於天主最高度的自我給予和臨在方式─ 永生。

(二)天主恩寵使人成義和聖化:

(1) 天主恩寵的優先角色:

1)聖經、教父們、以及教會訓導當局都一直強調在人獲得全福的過程中,天主恩寵的優先地位。恩寵是白白賜予的,而除非有天主的恩寵,人無法憑己力準備成義。

2)正如人無法強求別人的臨在,同樣,只有當天主主動臨在,人才能轉向天主;由此可見,整個恩寵生活都是絕對的天主首先向人分施恩惠。

3)從十五世紀起,教會就以「現恩」(actual grace,即寵佑)來稱呼那推動人並引導人接受天主臨在的助佑。現恩的特徵有四:它是受造的,是天主在受造的人內所引起的一種激動、光照和堅強;它是短暫而非恆久的;它幫助人達到超乎本性能力所能達到的目標;它內在地提昇人、幫助人。藉此現恩教導,教會更肯定天主召喚、啟發的普遍性。

(2) 天主的恩寵與人的自由合作:

1)雖然天主恩寵經常處於優先地位,卻沒有壓抑人的自由,反而邀請人們自由地與天主的恩寵合作。聖經及教會訓導均鄭重聲明,人與恩寵合作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事實上,在天主使人走向全福的過程中,祂處處願意召喚人運用天賦的潛能去完成自我。再者,此教導也關注到非基督徒作準備成義行為的可能性,倘若他們擇善固執,遵從良心的指示,他們已在無形之中加入「願洗」(baptism of desire)的行列了。

2)準備領受常恩(受造恩寵)的行為,以信仰為最重要,然而除此以外,其他行為如敬畏天主、希望、愛、憎惡罪惡等都可以準備人走向成義。

(3) 天主恩寵的傑作─ 人的成義:

1)天主將自已賞給人,希望與人建立恆久的關係,神學把這關係的開始稱作「成義」。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在述說有關成義的道理時,說明成義乃是:a)罪的真正清除(DS 1515)。b)人的成聖和內在的更新(DS 1524),因此,人由不義者而成為義者,由仇人成為朋友。c)人內的真正改變(DS 1528)。

由於針對宗教改革者(參 273273 宗教改革)的看法,特利騰大公會議十分強調成義者改造和聖化的實在性,因而有點忽略已成義的人仍是罪人的事實。另外,特利騰大公會議從天主的角度看人的成義(天主工程),因而也沒有探討人自我實現中所發生的改變。下文將針對這點作些反省。

2)細心觀察人的意志行動,就會發現它有以下三個層面:a)根源意志(人對真善美的渴求);b)基本抉擇(人對自己整個人生方向的抉擇);c)個別抉擇。在成義之前,人的身上還有許多善的因素,天主拯救普世的意願也內在地塑成他,以致他仍能在比較膚淺的平面上走向天主。之後,假如人與現恩合作,實行準備成義的行為,他便能愈來愈轉向天主(雖然他的基本抉擇尚未顯明地走向天主)。最後,當天主的號召直達人心,人的整個生活方向乃得以顯明的改變,這個在基本抉擇上的改變,就是成義事件本身。而這種轉化也是一種聖化。成義的人完全屬於天主,以其存在的核心接受天主的臨在,而天主也重新接納人為朋友,恢復天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4) 天主恩寵工程的恒久果實─ 恩寵境界:

1)特利騰大公會議指出:人在成義時進入後種新的恆久的狀況,即「恩寵境界」中。從十一世紀起,神學家即將此恩寵境界的本源稱為「常恩」。按照一般神學家解釋,常恩是受造恩寵。不過,它卻不是一種自立體,因為天主使人成義及聖化,並沒有創造新的東西,而是改造已有的人,給他一個新的存在幅度。換言之,常恩是人成義後的新境界,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性;但它卻不是由於重複訓練(努力)而得來的習性,而是一種恩寵,故此又稱作「傾注習性。」

傳統主張較偏重靜態,而忽略了常恩的動態面。故此,現代神學多從動態的一面看常恩:常恩就是在現恩的推動下,人以基本抉擇接受天主,並且恆久地生活在此基本抉擇下的狀況。

2)每個人領受常恩的程度並不相同,因為每人都是按照聖神的心願,又按自己的準備與合作,獲得正義的。

3)人既是藉著基本抉擇而進入恩寵境界,此恩寵境界乃能隨著基本抉擇的增強或削弱而有所增長、減少,甚或喪失。

4)人無法以不能錯誤的確切性知道自己是否處於恩寵境界中。不過,一般來說卻能夠從個人的生活態度看出恩寵境界的標誌:一個喜歡天主的事情,輕視世俗的事,生活光明磊落,良心無愧的人,當然是個生活在天主恩寵境界中的人。

(三)成義的人與天主的關係:

(1) 教會對三位一體的信仰:教會對聖三的信仰不是哲學思考的結果,而是由耶穌的門徒與耶穌基督和聖神的經驗而產生的。基督徒在基督身上體驗到祂無上的權威,祂與天主父之間一種特殊的、獨一無二的關係,同時又經驗到祂與天父的不同。同樣,基督徒也感受到聖神一方面是在天主的平面上,另一方面又與父和基督有別。由於這些經驗,教會乃肯定天主一個性體三個位格的信仰。

(2) 成義的人與聖三的關係:

1)按照聖經的教導,父子聖神三位的自我給予是不盡相同的。父是自我通傳的起點,祂派遣子和聖神;子則指向父,把接受天主邀請的人領到父面前;聖神則寓居在他們內,使他們與父子結合。這種聖三的自我給予,就是神學所謂的「非受造的客體恩寵」。基督徒固然顯明地領受了這種恩寵,而善意的非基督徒也能含蓄地在生活中接受這種天主自我給予的恩惠。

2)成義的人與父的關係,就是作天主的義子。聖經充滿這樣的經文,且視之為天主白白給的恩賜;特利騰大公會議也提到成義就是成為天主子女的事實。成義的人也可以和基督一起以最親切的阿爸稱呼與主對談。然而,成義者與父的關係,仍與耶穌和父的關係不同。基督與父的關係是獨一無二的,教會以同性同體來表達這種出於「本性」的父子關係。

人與父的關係卻不是出於本性,而是藉著「分享」。換言之,耶穌基督是由於其天主性而與父擁有父子關係,而人則是由於天主收納才成為義子。雖然如此,義子的關係卻是真實的,因為成義的人可以分享天主的生命。

3)成義的人與聖子的關係就是兄弟姐妹的關係,聖經和教會訓導都肯定這點。人成義的事實不僅指出,基督長兄與人具有同樣的人性,並且在生命與死亡中與人同甘共苦,也強調他們要過一個相似基督長兄的生活,不逃避人生的困難、失敗、和痛苦。

4)成義的人與聖神的關係可以宮殿的圖像來說明。聖經教導,聖神生活在基督信友的團體內,同一聖神也居住在每位信友的心裡,領導他們,歸向阿爸天主。可見成義的人與聖神的關係十分特殊,跟對父和對子的關係都不同,因為人對父和子的關係是一種對立的「你-我」關係,聖神則是完全內在於人,祂在人內的最深處,與人結合,由於聖神的寓居,人有責任聖化自己,在世界上成為天主臨在的標記。

5)至論聖三在義人內寓居的講法,雖然聖經的啟示並不多,只在若十四23;也暗示在若壹三24;四15~16等處;然而信友既相信天主是絕對超越時空的,而天主三位間的交流和滲透又是永不止息的,那麼,聖三在成義者心中寓居的事實當亦不容置疑。不過,這種講法並不否認聖神特殊的臨在,因為成義的人與父和子的關係畢竟仍是有「我─ 你」之分的距離,而與聖神則是一份合一相屬的關係。

(四)成義的人的行為:

(1) 成義的人的倫理生活:

1)梅瑟五書把天主誡命與盟約相提並論,可見盟約與倫理生活息息相關。先知們的使命就是要勸告舊約子民遵守誡命。瑪竇福音尤其強調天主子女行善的重要性。若望福音也認為信仰生命必須結出相稱的果實。至於聖保祿,雖然他十分強調恩寵無功行賞的性質,他的書信中也包含許多倫理生活的勸告,可見他也看重信友行善的責任。

2)針對宗教改革的特利騰公會議尤其強調信友守誡命的重要性;梵二在這方面也多所教導(GS 43,LG 36)。可見成義者行善是聖經和教會訓導的一致教導。

3)此教導有足夠的理由支持成義者有行善的責任。因為成義既是人以基本抉擇接受天主,他就該以天主的旨意為其生活的至高準繩。再者,成義者所領受的新生命也要以適當的行為來表達,如此,新生命才得以發展和加強。

當人以基本抉擇接受天主的旨意為其生活準繩時,他就能以新的目光去看週遭的人,也能更徹底地去愛所有的人;他的倫理生活也獲得了新的向度。

基督徒與道德律的關係是在自由與束縛的張力之中。一方面,基督徒知道道德律是天主父啟示給人走向幸福和圓滿的道路,另一方面,對基督徒而言,道德律的功能仍是有限的,只表達天主的要求,而不流露天父對人的慈愛。因為只有基督才是天主最圓滿的啟示,道德律的啟示功能只是相對的。因而,基督徒能夠脫離法律的束縛,不在法律權下。

(2) 成義的人的「功績」:

1)在聖經和歷代教會的訓導裡,會發現一對似乎互相矛盾的教導:一方面它們肯定人因善工得到賞報,人藉善行而樹立功勞,甚至於將永生視為善行的賞報;另一方面,它們也強調天主恩寵無功行賞的性質,人不能以善行賺取天主的恩寵,天主所給予人的「賞報」是白白的恩賜。換言之,連人的功績都是天主的恩寵,因為假若成義者真能立功,那是因為天主的恩寵早已把他改造成新受造物的緣故。

2)對於功績,傳統神學認為是指為他人(天主)而完成的一項事工,憑藉這項事工足以向那人要求報償。當代神學批評這種以人為類比的講法;人既不能為天主作一件加添人美好的事,人對天主便絕無權利可言;況且天主所給予的「賞報」,既是他自己,那麼賞報和善功之間,更沒有相稱性。傳統神學的講法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教會必須以別的說法來說明有關功績的教導。

(3) 當代神學家之解釋補充了傳統的不足:

1)在他們看來,所謂功績,其實就是天主實現其救世計劃的步驟:首先,祂藉現恩引領人,從尚未成義的境況走上成義、聖化和永生的途徑。如是,功績強調天主對繁複的人的逐步引領和改造,也強調天主與人的自由合作。

2)常恩是人接受天主臨在的基本抉擇,它能視乎人的答覆而有所增減,不過這一切都是在天主白白賞賜的大前提下進行的。只有在天主白白的賞賜、邀請與吸引下,人才能作更深的答覆,藉此「功績」,加深他與天主的關係(賞報)。

3)從人的改造來看,功績的含義又可理解為成義的人被天主改造成新受造物,因而他的一切行動都有永恆的價值。其實,人對責任的重視、良心的督促、英雄人物的犧牲和奉獻等等現象早已答覆了功績的問題:的確,連最微小的責任和善工,都會為天主所接納而擁有永恆的價值。

其他非基督宗教通常都有功績的概念,天主教的教導只是從天主救恩的出發點對此信念加以解釋、淨化及補充而已。

(五)結論:

(1) 恩寵可說屬於整個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它不僅是歷代教會所宣講的福音的主要內容,也標誌出基督所開創的救恩史的新階段,和以前的救恩史(以法律為中心)相對,新約救恩史以恩寵為中心。

不僅早期教會,當代許多神學家也注意到恩寵為基督宗教的重要性;拉內(K. Rahner, 1904-1984)甚至稱之為「基督宗教的本質」。事實上,恩寵與啟示論、天主論、基督論(救援論)、神學的人學、教會論、聖母論等都關係密切。比方說,它就如同一首樂曲的主調一樣,恩寵貫通基督宗教的每一角落,也貫通神學的每一個部門。

(2) 一個領受天主恩寵的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它的特徵:

1)在與天主的關係上,他一方面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子女對父親般的親密關係。這種「距離─ 親近」的對立狀況便是恩寵生活的特徵。

2)在與世界的關係上,恩寵生活也是既開放又執著的。他不再以任何事物為絕對價值,卻又尊重所有的受造價值,因為一切都是天父的恩賜。

3)在生命的整合與具體化上,恩寵生活更能發揮它的功能。善的基本抉擇幫助人整合全部的生活,給予人的生命一個基本的方向。生活在天主恩寵中的人既不會停留在個別有限的目標和成就上,卻也不忽略世間有限的事物和具體行動。生命是整體也是具體的。

4)恩寵生活也有自我接受和自我更新的特徵。他一方面接受自己的限度,也不以現有的洪恩而滿足,而要追尋完美,臻於至善。

5)恩寵生活不僅使人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化),也使人更成為人(人化),即是說,它協助人遵循人的本性生活,而使他得到更完美的發展。

(3) 雖然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也會提供給所有人得永生的機會,然而作基督徒的恩賜卻依然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大特恩。因為對基督的信仰會徹底地改變人對整個生命與死亡的態度及看法,並且賦與人更大的冒險精神,擴大人行動的自由,貢獻自己,為他人服務。為此,作基督徒的主要意義不僅在於死後靈魂的得救,也是為了更喜樂地、更自由地,以信心、以希望、以愛情度今世的生命。


參考書目:

參閱〈354354 恩寵神學〉的參考書目。

黃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