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300 柏拉圖主義
bólātúzhǔyì
PLATONISM
參閱: 140140 西方哲學 712712 觀念論
11011 人 148148 存有論 610610 新柏拉圖主義
(一)概念說明: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指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427-347)及其學派的學說。
(二)簡史:
(1) 十九世紀的一些學者認為,柏拉圖最大的貢獻在於存有學、宇宙論和自然神學。柏氏思想能如此廣為流傳與延續,得自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色諾克拉底(Xenocrates, 396-314)等,以及中間柏拉圖主義(Middle Platonism)和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等的闡釋。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對後世直到中世紀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專門探討宇宙論的《低邁奧斯》(Timaeus)。
(2) 從士萊馬赫(F. Schleiermacher,1768-1834)起,才把柏氏思想和新柏拉圖主義分開研究,而指出柏拉圖的特色不在於建立哲學體系,而在於提出問題和難題。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也注重柏氏的辯論題;康德(I. Kant, 1724-1804)學派特別注意柏氏的認識論;政治學及教育學從它們的角度去了解柏氏的思想。晚近的研究顯示,柏拉圖主義除了柏氏《對話錄》為基礎外,還依靠保存於柏氏門生著作中的柏氏演講集《論善》的思想。柏拉圖主義一再由新柏拉圖主義、奧斯定主義(參 601601 奧斯定主義)及文藝復興(參 84084 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而獲得重振;它對基督宗教的神學影響極為深遠。
(三)本文從下列六點說明柏拉圖思想之梗概:
(1) 觀念(或型式):柏拉圖哲學的起點是探討倫理學;可說受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的影響。柏氏認為道德規範不可能來自經驗,因此需要一個完美、不變的「觀念」才能把握住善。由此柏氏的學說就從倫理層面進到了其他層面。柏拉圖藉著「地窖」比喻表示,觀念界中存在著各種觀念;這些觀念就是現世感官界中的實體;各種感官界的事物都不過是這些觀念的影子。
(2) 分享與類比:在柏拉圖觀念論中,善是最高的存有;在「善」之下的各階層都「分享(methexis)了「善」的存有;善下有「觀念」的存有,「觀念」之下就是感官界;所以各事物都努力「肖似觀念」(mimesis),都以觀念為目的。這種不同程度的「分享」使存有物間有了「類比」產生。這些存有物被二分為理性界與感官界,理性界又分為觀念界和數理界;感官界又分為事物界和幻影界。幻影引人看見具體事物,事物使人知道數學定律;數學領人看清觀念界,因為前者反映著後者,總之,此類比式的分享導出了各階層的存有物。
(3) 上昇與辯證:柏拉圖認為數學知識的方法與辯證法不同;前者無法得出最後的原則,後者先檢查,假設是否與結論不相矛盾;若彼此矛盾,就不接受此假設,另尋更高層次的假設來代替,直到找著第一始元,善觀念(此始元不是來自任何事物)。因為認識「善」的目的在使人更「肖似神明」,可見這種辯證上昇法與倫理目的殊途同歸。柏拉圖晚期的對話錄中的辯證法偏重邏輯方面;他在《辯士》(sophist)中指出,即使在觀念界中也有「非存有」,每個觀念本身已隱含著一個相異的「非觀念」本身。
(4) 靈魂:「靈魂」早就在觀念界存在著與觀念有密切關係,能自主行動並推動無生命,所以是不死不滅的。被囚禁在人的肉身以後,失去了清晰的知識能力,卻帶來了「分享」。靈魂如愛(eros)一般地渴望相似神明,靈魂分為三階層:最高階層是「精神靈魂」,主要功能是思想和指揮其他階層;最低階層是本能的「生命靈魂」;居於橋梁地位的是勇敢的「感覺靈魂」。
(5) 國家:在理想國中,「國家」的公民分三大階級而與靈魂的三階層類比地相互呼應:最上面是富智慧的哲人組成的領導階層;其次是勇敢的軍人,最低階層是自律的生產者(平民)。
(6) 宇宙:按照《底邁奧斯》所載宇宙是由「造世者」(參 468468 造世者)整理永恆物質、賦予世界靈魂而形成的;這樣的塑造行為,嚴格而論不是由虛有中創造行為。柏拉圖的宇宙論最大貢獻在於指出有形可見的世界分享了「善」觀念。此世界是觀念的影子;它有一個目的,保持秩序、走向「善」觀念界。又由於宇宙的規律也是人類精神的規律,因此人類能認知宇宙的秩序。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