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214 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
jūnshìtǎndīngbǎo dìyījiè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
參閱: 412412 教會史 22022 大公會議 566566 聖神 223223 亞略主義
(一)概念說明: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教會第二屆大公會議,381年5月到8月在君士坦丁堡舉行。
(二)會議背景:
(1) 325年舉行的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參 127127 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雖然絕罰了亞略(Arius, +336)和他的異說,這種異端卻沒有隨著亞略本人的過去而消聲匿跡。反之,它分成許多不同的派別,在帝國內繼續橫行。其中有一派由於它的領導人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馬賽道尼(Macedonius, +364)而得名。藉著他的職位,他強烈地迫害遵重尼西亞大公會議的信徒;把他們拘禁,甚至用種種理由,送到地方法庭前。由於他的殘皓,他在360年被黜,364年逝世;雖然如此,他的追隨者仍然眾多,稱為馬賽道尼派。
如果說亞略攻擊天主聖三的第二位,馬賽道尼和他前輩的分別在於他否認天主的第三位─ 聖神。在他看來,聖神低於聖父及聖子,他是由天主聖子所造的受造物。
聖亞大納修(Athanasius)、聖巴西略(Basil)、納西盎的額我略(Gregory of Nazianzus)及亞歷山大的狄迪莫斯(Didymus of Alexandria)都曾經口誅筆伐地攻擊這種異說。369年,教宗達瑪蘇一世(Damasus I, 366-384)在羅馬舉行會議,宣稱聖父聖子和聖神都是同一至聖性體。374年,另一屆羅馬會議正式宣佈馬賽道尼的學說是異端(DS 144,147)。
379年君王葛拉蒂安(Gratian, 375-383)任命迪奧多西(Theodosius I,379-395)為他在東方的共同君王(co-emperor)。迪奧多西清楚知道,在他的國境內,宗教的分裂已經到達不容忽視的地步,乃決定舉行一屆大公會議來平息紛爭。381年有大約一百五十位主教齊集在君士坦丁堡,他們大部分都來自東方。君王御請他們恢復教會內的和平,並答允他們對於大會的訓令將給予法律上的認可。
(三)會議的召開:
(1) 會議在381年5月正式開始。它達成了三項任務:首先是恢復君士坦丁堡教座的正統傳承。長久以來,君士坦丁堡主教的職位都落在亞略主義者或半亞略主義者的手裡。這次大公會議一開始便罷黜了該城的亞略主教馬克西木斯(Maximus)。另選納西盎的額我略接替他的職務。雖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額我略終於辭去了君城主教的職位,不過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總算從亞略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了。
(2) 其次大公會議不僅重申尼西亞的信仰,還明確地公佈天主三位同性同體並共永恆的道理(DS 150-151)。雖然學者現在已經很難確知《君士坦丁堡信經》的起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是天主教會第一次正式地公認天主至聖三位的信理。《尼西亞信經》沒有提及聖神,在提及聖子降生的時候,也只說,「(祂)從天降下,成為血肉」;《君士坦丁堡信經》卻明顯地加進聖神的德能:「從天降下,且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最後關於聖三的第三位,《君士坦丁堡信經》有詳細的敘述:「又(信)聖神,是主是具有生命者,祂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與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受光榮。」
(3) 最後大公會議還頒佈了四項教會法:1)譴責各種類型的亞略主義和馬賽道尼主義。2)限制所有主教的司法審判權在其所屬的地方教區之內。3)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優越地位,因為君士坦丁堡已經變成了新羅馬。4)宣佈馬克西木斯作君城主教的祝聖無效。
(四)有關這次大公會議的「大公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這次會議的與會教長們差不多全是東方主教;它非但不是由教宗所召開,教宗甚至沒有派遣欽使到來主持會議。整個會議的背後策劃人都是那兩位執政的君王。會議之後,也只由君王頒佈會議的法令。但與會的教長們有許多卻喜歡稱它為「大公」會議,雖然納西盎的額我略對於這事頗不以為然。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証據顯示教宗達瑪蘇一世在次年(382)舉行的羅馬會議中接受這次會議的提案(DS 152-180)。然而,在東方,它的大公性從451年的加采東大公會議(參 130130 加采東大公會議)中明顯地得到肯定;加采東大公會議接受並且隆重地宣讀《君士坦丁堡信經》,把它與《尼西亞信經》同列。在西方,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追隨維祺留(Vigilius, 537-555)和白拉奇二世(Pelagius II, 579-590)的榜樣,也承認它為一次大公會議,不過只在教義的問題上;換言之,只接受它有關聖神的神聖及譴責亞略與馬賽道尼的理論的定斷信理。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