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
190 宇宙論證
yǔzhòu lùnzhèng
ARGUMENT, COSMOLOGICAL
參閱: 144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証 103103 目的論證 173173 自然神學 281281 宗教語言
(一)概念說明:宇宙論証cosmological argument是人在周圍世界裡經驗到某些現象,而追問其存在理由的根據,並明認其來源。
(二)這是一個哲學最深的問題,如希臘人追求太初(arche)的說法;也是自然神學的建立所依據的,如柏拉圖(Plato, 427-347)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第一哲學的說明,及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整理而成的「五路」的証明。雖然康德(I. Kant, 1724-1804)將宇宙論証(論宇宙固定面)和目的論証(論宇宙不固定面)分開,本文跟著傳統稱「五路」皆為宇宙論證,因為它們都從感覺世界著手。如此,第一路的說明能作為其它四路的典範。
(1) 出發點:在人的生活經驗中,「變動」是明顯的事實。
(2) 命題一,因果原理:所有變動都包括可被推動者(潛能potency)及推動者(實現act)。如果可被推動者受推動者的外力,它就成為被實現者(actualized being)。如此沒有先存的實現就不會有被實現者。另一方面,可被推動者(潛能)與推動者(實現)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結論:被實現者一定受其他存有物的推動。
(3) 命題二,無限推論下去是荒謬的:對於可被推動者和推動者的推論不能無限制的繼續下去,因為如此就沒有第一推動者;如果沒有第一推動者,那麼,基本上就沒有被實現的可能性。為此,必須推論到第一推動者,而這第一推動者就不能再被推動了。
(4) 結論:人人把第一推動者稱為天主。
從上述宇宙論証的典型可認出其思路的結構:先從經驗認出宇宙狀態(行動或偶有,或被實現者或有限,或等級或次序)。然後以形上學的原則來解釋之(正反兩面)。排除形上學反面的理由就得出結論。最後將第一哲學和神學連結在一起。
康德批判宇宙論証(KRV B633)在於二點:1)從經驗的對象到必然存有的對象之証明。2)有關該存有物的內容說明。康德的確承認因果律,但他視之為先驗的自然律,而不是形上學的因果律。如此,康德認為由自然律不可以推論出形上學(這是康德哲學的限度及弱點,同時亦是它的挑戰性)。至於第二個問題則是存有學(ontology)的問題。
(三)康德的宇宙論証批判使學者反省到:以宇宙論証來說明天主的存在有何意義?如果有人認為宇宙論証是一種填補自然科學的不足,那將是對宇宙論証的誤會。宇宙論証是一種哲學性的反省,它研討絕對實現者─ 天主─ 是世界和人生存在的最後原因。如此,宇宙論証(或更好說:哲學)在於說明及檢查人生存在的最深的根源,滿足信仰思考的尋求,如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所說的:「信仰尋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Proslogion的序中)。
參考書目:
Muck, O. Philosophische Gotteslehre. Duesseldorf, 1983.
Verweyen, H. J. Gottes Letztes Wort. Duesseldorf, 1991.
武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