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天主的可知性 神學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神學辭典: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
144 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

yǒuguān tiānzhǔ cúnzài dė lùnzhèng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參閱: 149149 存有論證  190190 宇宙論證  103103 目的論證  173173 自然神學


(一)概念說明:能肯定人生活擁有不同的層面之事實含有兩個意思:即有些人雖在生活中經驗過許多的事,但這些經驗無影無蹤的消失了;而有些人雖屬早年的生活卻能清晰地保留他們的經驗。這種人生經驗的意識度之所以不同,是要看人一方面體驗了多少人生的事實,另一方面人在他的歷史中將這些體驗「反省」到什麼深度。此知識的現象分析對有關天主存在的體驗和論證有所幫助。的確,天主存在需要「直覺」,即肯定神秘經驗本身,而對其反省或論證能加深直覺的經驗,並理解對天主存在的理由。

(二)歷史:

(1) 西方哲學一開始就離不開神學:思想家在日常生活中讚賞宇宙的美妙存在和觀察其萬象之變化而推論其太初(arche)的問題;如此遂建立了自然神學。此古典的形上學傳統後來發展出不同的絕對存在證明之道路。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歸納為「五路」,並將絕對的存在等同為天主的存在。這樣,古代所尋找的「太初」就以不同形上學的言語表達出來了:第一因、最終的目的、美善,以及必然的存有者等(參 149149 存有論證103103 目的論證190190 宇宙論證)。

(2) 最強烈反駁傳統自然神學的論証的人是康德(I. Kant, 1724-1804)。他雖然贊成,如果有宇宙的存有,就也應該承認有絕對存有者,但人無法以理性推論到存有者的事實。因為人依靠在時空中有限的悟性來判斷屬神性的存在,他就落入某些二律背反(antinomy)的危險。康德將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分開,而以道德神學來代替思辨神學;此看法對新實證哲學的影響很大:既然形上學命題在實證哲學中不能驗證,它就沒有意義而應保持靜默;而對康德所重視的道德價值卻採取「中立」的立場。怪不得,有時康德被列在無神論的哲學家之中!

(3) 馬雷夏(J. Marhal, 1878-1944)將士林哲學(參 20020 士林學派)和康德先驗批判哲學融合為「新士林哲學」(參 609609 新士林學派)。主要的課題是以主動的理性貫穿康德穩固(靜態)的系統,使因果律不再受限定,如此化約形上學的構造原則(transzendentale Konstruktion)和規制原則(regulative Idee)。接著馬雷夏、拉內(K. Rahner, 1904-1984)和高雷特(E. Coreth, 1919- )採用當代的基本存有學(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來說明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天主是吾人「存有」的必要先驗條件,然而不容易說明其真象,因為一有對象祂就有陷入偶像的可能性,因而人的推論需要不斷的淨化和超越。另一方面,人雖然意識到錯誤的危險,但免不了不斷的尋找、試論,以便說明祂。

(三)嚴格而論,有關天主存在的論證並不是「證明」祂存在,而是以人的語言來說明人和神本來已有的關係。是故,當人意識到生活,就肯定生命的來源。當人肯定什麼,天主也隱含地受肯定;連人要否定天主時,只要他還活著,他已在否定中肯定了神的存在。正如誰說:「沒有真理」的時候,他也肯定了「真理」。在生命中也不能否定其來源。生命的來源是天主;這是理論性的主張,而其答案則在信仰生活中找到了;因此,信仰生活要求反省(credo ut intelligam),而反省有助於改善信仰生活的實踐。


參考書目:

Donceel, J. F. The Searching Mind. London, 1979.

Rahner, K. and K. H. Weger. Was sollen wir noch Glauben? Freiburg: Herder, 1985.

Weischedel, W. Der Gott der Philosophen. 3 vols.Darmstadt, 1972.

武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