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辭典:697 懷疑主義
697 懷疑主義
huáiyí zhǔyì
SCEPTICISM
參閱: 335335 真理 53053 不可知論 650650 確實性 506506 虛無主義 392392 神學認識論
(一)概念說明:懷疑主義scepticism一詞源於希臘文skeptomai (檢查),泛指懷疑有真正知識之可能的學說;可以區分為三種懷疑主義:1)完全(total,或徹底、絕對)懷疑主義,宣稱人的理智根本無法取得真實知識。2)部份(partial,或溫和、相對)懷疑心態,以宗教、倫理、美學等等懷疑主義方式出現。3)方法論的懷疑主義,如笛卡兒(R. Descartes, 1596-1650)為建立思想不可懷疑的基礎,他暫時懷疑一般知識。
(二)簡史:
在西方,部分懷疑主義早在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前的哲學家,如巴美尼德斯(Parmenides, 約540-480)中就有了,其後詭辯派的辯士:果爾其亞斯(Gorgias, 約480-375)否認人能認識任何事物及真正把所知的傳達給人;普洛大各拉斯(Protagoras, 約480-410)提出「人是萬物之尺度」的原則,以強調一切知識的主觀性。早期的懷疑主義者皮羅(Pyrrhon of Elis, 約360-271)認為人無法認識事物,應以保留的態度把自己的意見「放入括弧」(epoche),故他可說是個徹底懷疑主義者。中期的懷疑主義者卡爾尼亞得斯(Carneades, 214-129)聲稱沒有任何真理標準,並提出概然性(probability)理論。晚期的懷疑主義者,如塞克斯都(Sextus Empiricus, 約200)有系統地懷疑一切。
近代的蒙戴聶(M. de Montaigne, 1533-1592)重拾皮羅學說,主張達到不確定的境界,可使人心從信理與權威中解脫出來。笛卡兒試圖藉著方法的懷疑(methodical doubt)徹底解決懷疑主義的難題,建立認識論不可再懷疑的基礎:「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卻遭巴斯噶(B. Pascal,1623-1662)和貝爾(P. Bayle, 1647-1706)駁斥。休謨(D. Hume, 1711-1776)質疑倫理與因果原理,對後世影響頗大。在近代的哲學如實証主義(參 639639 實証主義)、分析哲學和有些存在主義(參 146146 存在主義)等思想中,不難找到懷疑主義的成份。
(三)研討分析:
懷疑主義可說是教條主義(參 406406 教條主義)的另一極端,而「完全懷疑主義」卻使其學說陷於自相矛盾,因它懷疑一切,卻不懷疑自己的學說,反而落入了教條主義。完全懷疑主義與方法論懷疑主義之間尚有多種程度不同的懷疑主義,不應說一切的懷疑主義的思想全是謬論,因其思想的強勁異於冷淡主義(參 279279 宗教無差別論),追求真理的堅毅又別於不可知論(參 53053 不可知論)。
「部份懷疑主義」的質疑是合理的,因事實上知識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而哲學史上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矛盾,才使它懷疑人可獲得真知識。又因它一方面體驗理智不可能充分瞭解實在界的經驗,另一方面在面對天主的啟示(參 39039 天主的啟示)權威性的說法時,它很容易趨向把人的理智活動縮小到僅是相對的程度。再者,這種部份懷疑主義的懷疑精神可用於神學,因為學術性的神學需要不斷受到批判和審查。
編譯